《俗世奇人》讲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认识他们“奇”在哪里; 3、揣摩、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4、指导自学。 教学重点: 1、了解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或电影电视中,看到过什么奇人奇事吗? 2、和大家一样,我也曾经从媒体中见识了不少奇人高手,有用耳朵拉汽车的,有空手掰铁锅的……他们都来自民间,都有着自己拿手的绝活。今天,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冯骥才去认识一位天津的奇人。 (出示有关天津“泥人张”彩塑的图片,学生观赏。) 教师引导:大家看到的是天津“泥人张”彩塑,“泥人张”彩塑作为民族艺术的奇葩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你想知道它的创始人吗?今天,让我们走近奇人泥人张,去一睹他的风采。 二、了解故事情节 出示如下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10个字以内)(泥人张智斗海张五。) 2、梳理故事情节。 三、感知人物形象 思考:具体说说海张五和泥人张各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海张五:有钱有势 猖狂蛮横 泥人张: 1、泥塑手艺高超,独一无二; (手艺奇) 2、个性内敛,沉稳而机智 ,不畏权贵。 (个性奇) 3、面对羞辱出招奇特,善于后发制人,一招制敌。(行事奇) 四、揣摩、品味语言 1、分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2、依次出示如下语句,学生揣摩品味: (1)、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这样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2)、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你怎么理解句中这个“找”字?试着将它换用“捏”字,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听赛没听”,“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架式挺牛”,“一个泥团儿砍过去”,“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这些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 1、巧用夸张修辞,极富表现力。 2、用词传神凝练。 3、“津味”十足。) 五、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通过一个简单而又曲折的故事,塑造了“泥人张”的奇人形象,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神乎其神的传统技艺,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六、指导自学《好嘴杨巴》。 1、总结学习《泥人张》的学习方法。 2、用学习《泥人张》的方法,以小组合作学习《好嘴杨巴》。 3、检查学习效果。 出示检查习题: 杨七上诉:杨七不服上诉,二人对簿公堂。由于杨七自觉说得不行,就用写的(诉状),而杨巴则根据杨七的诉状一一作答。 (1)原告:杨七(由老师扮演) 被告:杨巴(代理人——学生) (2)、答辩要求:答辩须有理有据,尤以课文中的论据为佳;因旁听者多为天津卫人士,若代理人能以课本语言风格答辩为佳。 诉状第一条:“手艺人靠的就是手,手上必得有绝活(《刷子李》),我有两手绝活,你有啥?!” 诉状第二条:“想当初众官员举荐杨家茶汤是因为茶汤黏软香甜,好吃无险。可不是因为你的这张好嘴。” 诉状第三条:“你也叫好嘴?不就说了一句话!好吗?我和许多人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到底好在哪?” 诉状第四条:“当官的怕得罪中堂大人,手艺人,靠手吃饭,怕谁?怵谁?——《泥人张》” 七、练习。 1、思考: 作者意在突出泥人张和杨巴的“奇”,那他二人的“奇” 有何不同? 2、拓展延伸——试试你的“好嘴”: (1)、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太小,你看不清时,应该怎么对他说? (2)、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摇篮曲’了?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 问题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问题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什么? 八、小结: 本文以三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九、布置作业: 片断练习:写你身边的一个奇人。 十、板书设计 技艺奇 敢说--- 勇气 泥人张 个性奇 好嘴杨巴 巧说--- 好嘴 行事奇 快说 --机敏过人 黄克斌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