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类试题探究(一)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学习目标]

了解散文全文思路类试题特点,探寻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思路。

[学习要点]

一、高考题回眸(08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季羡林卷》,有删节)

步骤一:解文

通读文本,把握主旨,理解脉络,情感变化

纵观文本    关注标题    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   情感基调   把握主旨

主旨:赞美一种模糊朦胧的美

思路: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不喜欢→喜欢→欣赏→赞美→陶醉

步骤二:解题

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①审题②朗读③组织语言,答题④师生讨论,找出答题问题及关键

【评说】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它必然辐射到文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在做题的时候,无论是有关内容还是形式的,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对考生把握主旨的考查。既然如此,我们在根据题意揣测与之相对应的局部内容时,一定要注意结合主旨考虑。

  如第16题第一问: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读完全文,可以知道本文的主旨在第④段末尾,即赞美因遮蔽而模糊的美。“能把一切东西……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讲的是“遮蔽”,“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讲的是“模糊”。再看局部:第②段写因“大雾遮蔽了一切”,我“误将”一束束红色的鲜花“看成是头天见到的红砖”,可见多么地模糊。同样,第④段中,由于浓雾“遮蔽了形象”, “我”只能凭借“咕咕的叫声”和“阵阵的犬吠声”而知道出现了“鸽子和狗”。考生只要观照主旨考虑②③段有关内容,就可以准确地答出第一问:雾的主要特点是遮蔽性和模糊性。假如没有结合主旨,或许只会答出“遮蔽性”;假如没有细读局部,或许只会答出“模糊性”,二者都不全面。

【答案】(1)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整体加局部) 

第二问:

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指“鲜花和动物”——笔者注)又有什么作用?

艺术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鲁迅《药》)作者对康大叔取钱的动作描写,用了“抓”“捏”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他接钱、数钱的熟练程度,生动地刻画了康大叔凶狠、贪婪、惯于敲诈的丑恶嘴脸。

《药》中的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使人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段文字写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杀的情景,而那些无聊的人们都伸长了颈项在欣赏着,就象一群“鸭”,生动形象,一个比喻就展现了国民的麻木、不觉悟。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事物的本质。

我们根据细节描写的一般作用,可以答出富有共性的两点:一是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二是使文章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这两点是任何作品中的细节描写都不例外的。除这两条之外,再观照主旨,答出其具有本文个性特点的另一条作用:“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本题的三条答案就齐备了。

【答案】:(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个性加共性)

17.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

答: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评说】解答这一类题的思路具体为:一是审明题干的限制性因素,包括答题的范围、角度、句式、字数等;二是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和材料,找准两三个关键点;四是围绕关键点按要求进行整合,并加以调整贯通。

【解析】本文由两部分构成,前半段是叙事,后半段是议论,后面的议论是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发出的,所以归纳后半部分的要点就能得出本段的特点。

(答此题时,先找到该段的核心议论句:“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再根据不超过20字的字数要求将原句进行浓缩,保留加着重号的内容即可。

【答案】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摘要加抽象)

18.“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评说】作者写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表达某种感情。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明了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尤其是文章的主旨,更是直接体现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在阅读时只要把握住中心内容就可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要学会提取要点、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

(答此题时,先在第⑥段中找到题目所引的那句话,然后“瞻前”,除了过渡句之外,只剩下“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这正是“月下观景”、“雾中看花”别有情趣的原因之一。再来“顾后”,紧接着一句话是“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这是对上一句话的进一步延伸。当然是“月下观景”、“雾中看花”别有情趣的另一个原因。至于下文,则是对“自由想象”审美情趣的形象描写。可见,本题的答案应为两条:

【答案】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

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地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瞻前顾后)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答:                                                                       

【解析】本文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行文思路的把握能力。分析时,一方面要顺着作者对于雾的描写思考,另一方面要紧紧把握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说要顺着物的线索和情的线索索进行梳理分析。总体思路是:由情线发端,接着物线、情线并行,再到情线突现,最后物线、情线合而为一。

至于第19题要求具体分析(实际是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其答案有四条: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景的幻象之中。这四条答案,分别从原文的第①段、第②至④段、第⑤⑥段、第⑦段概括而来。除第④条答案可从第⑦段中摘录出来以外,其它3条答案均要对相应段落进行抽象概括。可见,两种概括方式都要用上。(摘要概括和抽象概括相结合)

【答案】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评说】做题时,应该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弄清文章段意、层意,只有如此,才能理清文章的思路。考生务必要认真读懂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此之前,不要匆忙答题,以防“答非所问”。

 

于海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