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哲学:山色有无中 教师随笔(人教版高三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山色有无中”是王维的名句,它自有其意: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其实老子的哲学就如同这句诗的含义一样,把“有”和“无”,同时纳入其中,既“有”且“无”,达到一种浑然一体的境界。

第一章,代表性句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和“有”在老子的哲学中用来指称“道”,表明“道”由无形质而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隐蔽性;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不见其形”被称为“无”的“道”,却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老子用“有”来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到“形而下”的介于“有形”与“无形”的一种特定的状态。“无”和“有”,来源相同,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同叫做“玄”。

    所以,“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超越于人的经验世界。从“无”到“有”,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的实质。

第二章 代表性句子:“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事物

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在这里,“圣人”是老子心中理想人物的折射,他依照自然的规律而不强做妄为。天地万物欣然而作,各呈己态,圣明的人仅仅从旁边辅助,任凭各自所拥有的生命,只不过尽可能地去展开其生命的内涵罢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中的“生”“为”“功成”表明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拥有的无穷的创造力,“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强调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拥有到无限的境地。个人要消除占有的冲动,因为人类社会的争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扩张自己的私欲。

第三章,代表性句子:“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只有君主抛弃了聪明和智慧,抛弃了“仁”和“义”,抛弃了巧和利;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才能回到孝和慈,才能拥有太平的生活环境。一句话,君王不多干涉人民的生活,人民就有更多的幸福。从强调统治者“无欲”、人民有富说开去,“巧”、“利”相对的是“少私寡欲”,不单单是统治者,普通人也应是如此。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无执无为,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第四章,代表性句子:“正言若反。”

   这一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老子用水做喻,其实这里也隐含着一个道理:这正是“水”这样“弱”“柔”的事物,只要其发挥其看似“无”的一面, “强”“刚”还是可以被克制的。而“正言若反”意即“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语”。也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表述肯定。   

第五章,代表性句子:“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这一章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他的总的要求是:弃而不用各种各样现在所拥有的器具,回到几乎什么都不拥有的远古时代,并希望社会永远停滞不再发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里,老子依然在讲“私欲”的问题。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不谋于私欲,没有互相攀比的观念,不为“人为”的欲望而奔波,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

    所以,老子的哲学往往就在有无之中,表现出来三“无”三“有”。

    无为,这是老子提出的处世处事最基本原则和方法。老子之所以会提出“无为”的原则,首先就是因为(“有”“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认识到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永恒性、普遍性客观规律,因而人类只能顺从它处事,而不能逆水行舟或自以为是、自行其是,否则必然失败。老子的“无为”原则和概念的内涵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切都要顺从自然规律办事而不能自行其是,而不是什么无所事事的不作为或不胡作妄为。因此,“无为”是“有所成就”的一个重要前提。

无私,是老子反复强调的思想,统治者无私欲,人民才会有富。是的,作为领导者,遵循自然规律,无为地领导人民,他作为领导者才能于民无害,他的管理措施才不会成为民众的负担,因此天下民众也才会乐于推举他而不是厌恶他。能够牢记老子的这个无私成私的基本原理,并把它作为自己实践中的座右铭,那就不仅是为君者,即使是普通人也将会终生受益无穷。因此,人民的富“有”,这是君王“无”私的后果。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老子》中还有“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辩若讷”等等,就是从否定的方面来表述肯定的。这其实有现代哲学的否定之否定的味道。从实际的语言效果上看,否定之否定比肯定更有语言气势。

总的说来,老子哲学的高妙,就在于反向思维,从“无”处入手以看到“有”,从有让人体会无,让人体悟到:任何生命,任何事物,总在有有无无之间,只有否定和超越传统思维,就能拥有新的思维。

 

 

巨东涛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