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教育模式及内容上揭开中国教育百慕大三角之谜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瓶颈之下的危机

——从不同教育模式及内容上揭开中国教育百慕大三角之谜——兼答“为什么总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 ——温家宝

“敢献刍荛兴盛世,岂因风雨作寒蝉。” ——郭崇毅

王全祥 王忠波 文

有几个问题我们一直在关注:

1.为什么我们建国60多年在国内环境下没出过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也鲜有创新型人才?

2.美国为什么敢在我们近海搞军事演习?为什么插手我们的东海、南海问题?

3.美国靠什么称霸世界?

一般来说,一个教育搞得好的国家建国30年左右就会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大批创新型人才。这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验证。美国在我们近海演习倚仗的就是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此外,靠高科技产品垄断,靠高精尖人才不断创新——称霸世界。钱学森老人曾对温家宝总理讲过“我们总是没有自己的东西,总是‘冒’不出人才来”?还有温家宝总理所质疑的,为什么总是没有“大师”级的人才出现?我们发展的这只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板是什么?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是什么?说到底,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一、关于创新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由弱变强的法宝,也是一个民族由大变强的金钥匙。创新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创新是万万不能的!纵观世界历史上彪炳史册的胜利,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强大,没有哪一个不是以创新为灵魂的!远的且不说,就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说起。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观点,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最后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摸着石头过河的伟大思想既是大胆的尝试也是伟大的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以温家宝为总理的人民政府,实施惠民政策,确保粮食安全,全部减免农业税,并对粮食生产给予政策性补贴,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创新。温家宝总理着手实施的国与国之间货币互换机制,迫使美元处于边缘化状态,动摇并遏制了美元一元独大的霸主地位,打破了美国人拥金渔利的美梦,找到了国与国之间贸易往来的一种新途径,从而就会渐渐斩断美国人伸向他人腰包的那只黑手!这又是史无前例的创新。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今欧、美之所以强大,其法宝也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有自己的高端科技人才。几乎全世界的名牌在中国都有加工厂,我们国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廉价使用我们的劳动力、消耗我们的资源、使用我们的土地,大部分利润被专利技术拥有者和规格制定者拿走了,我们付出了那么多,获得的利润却是少之又少,原因就是核心技术我们不掌握,我们没有或很少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听命于人的使用者!

由此可见,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创新就能在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

一个国家创新从哪里来,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从哪里来,从优质的教育中来,从真正的素质教育中来,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温床!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就是应试教育!我们之所以建国60多年来“很少有自己的东西,总是冒不出大批人才来”,根源就是没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扼杀创新型人才的“罪魁祸首”(这话虽然是重了一些,但话重理不重,且等我们后面的分解)。

二、创新不够,影响我们的强大和发展

一位科学院院士说:“谈中国人的创造能力,都是古代的,创造力的贡献近代没有了!”原富顿集团副总裁中国总经理上海慧泉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余世维博士在讲企业管理《领导者常犯的11个错误》时也讲到我们的教育问题,他说:“我们的教育自始至终都是一种教条,海峡两岸都犯同样的毛病,包括亚洲许多国家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什么科技强国都在欧美?这是因为我们过度的教条化!‘一题多解’我们乐此不疲。二项式定理、因式分解、卜松氏分配、极坐标、向量、微分,哪一个定理定律是我们中国人推演出来的?我们就在那里解题,没有创意、缺乏想象。”

“我们解题是世界一流的。如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到了美国,一发下卷子,不一会儿就作完了。教授还以为出现了一个数学天才,数学奇葩呢!可一谈到数理逻辑就不行了,一搞推演就不行了。启发、思考不行,因为我们培养孩子是要有标准答案的,老师也是先看答案的!”

“在美国考微积分,教授说,列式子就好了,不要计算,计算是计算机的事。可是,我们的考试,我们的中考、高考各种考试你想带计算器进考场?门儿都没有!”

“在美国的课堂,你会听到这样的话:明天考公共决策,注意啊!答案写的跟老师讲的或书上的一模一样的零分!——培养人才要的是什么?关键是创意,是与众不同的见解,读书真正的目的是培养自己的创意。我们这里刚好相反,跟书上跟老师讲的不一样,错一个字扣一分!创意从哪里来呢,好的大学都是着重创新,亚洲教育都不如欧美国家,关键是缺乏启疑,缺乏创新。”——(余世维)

我们的应试教育,或者叫新科举文化,这是一种以覆盖知识为目的、以考为本的落后的教育。这种教育扼杀了大批的创新型人才,磨灭了人的灵性特质和潜能,使原本具有创新本性的种子(我们学生的创新潜能),被煮熟或慢杀在摇篮中。应试教育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应试教育已成为屠杀创新能力的刽子手!

有人说再好的教育都有考试,美国也考试。同是考试,人家和我们却不一样。如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个问题,中国和美国的考法截然不同。

我们的考题: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西征?在中亚西亚建立哪四大汗国?最远打到哪里?(这是考什么——记忆力!)

美国的学校考的是:“蒙古人当初如果没有西征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余世维)(这是考什么——思维发散能力和想象力!)

“这样的题目是没有答案的,全班几十个同学没有一个是标准答案。老师也没有答案。因为蒙古人是打过去了,那要是没有打呢?可能有的同学会把答案写成这样子:‘蒙古人当初如果没有西征,西伯利亚草原上的那个跳蚤,就不会被蒙古人带到欧洲去,就不会咬到欧洲人。就不会得那种可怕的黑死病(20世纪才知道那个病叫做鼠疫)。欧洲人如果没有得鼠疫,神甫和修女就不会死亡,(因为死的人太多了,几百万几百万的死,大约死了3000多万。)神甫跟修女如果不会死亡,他们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欧洲人如果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佛洛伦萨的文艺复兴——从而地中海就不会有二度昌盛——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不可能成型——盎格鲁、撒克逊就可能提早在欧洲兴盛——日尔曼就可能拥有天下——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就不可能存在。’讲得好!讲得棒!这就是分析的透彻,推论的切理。”——(余世维)

同样都是历史,欧美居然跟我们想法是不太一样的。原来是他们把启疑看得比结果还要重要,把思想看得比过程还要重要,就是这个道理。去了就去了吗,打了就打了吗,那要是没打呢?这就是差距!这就是“软”差距!

哈佛大学的标志是三本书——两本朝上开着,一本朝下开着。哈佛想告诉他的师生,书本传播知识,传播真理,但书本也传播了谬误!启疑、质疑、证实、证伪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大师级”人才的必修课。我们注意到了我们有的教育部门,以为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有的教育部门搞了三大类,48个“好习惯”,唯独没有质疑的习惯,没有创新的习惯!创新从哪里来呢?!

“哈佛、麻省、普林斯顿、伯克利、剑桥、牛津……世界上的知名大学都是鼓励学生创新,启疑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突破、有所创造。教授与学生站在学科前沿一起攻克一个个科技难题,进而影响着科技进步,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使自己的国力更加强大,同时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名校的着眼点就是瞄准世界性难题,探求未知世界,决不是只会背书。“如果是那样,把所有名校的书弄出来,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名校毕业生了吗?背书的本事我们是一流的。”——(余世维)

最近热播的一部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很鼓舞人心。面对美国人的核讹诈,那里面有毛泽东听了约里奥·居里先生忠告后讲的一段话:“我们头上悬着原子弹这个东西不能视而不见,不怕原子弹这是一条,可真正战胜这个东西他要有实力,拿实力来说话”。如今,美国人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拿着大棒,我们也需要有另一种“原子弹”来杀一杀他的气焰,这颗原子弹就是“人才原子弹”。唯有通过素质教育,我们的大批人力资源才会变成——大批的人力资本,变成各类高精尖创新型人才,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秘密武器。美国人才会消停,日本人才会老实,那些拉美国大旗做虎皮的国家才会无所依仗,他们才不敢到处舞刀弄棒,挑衅我们的主权!美国人就不敢动不动把航空母舰战斗群开到我们的家门口!

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一个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法宝,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秘密武器!是提升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三、对“大教育”思想理解和把握的不完整,是我们发展瓶颈的根源所在

何为“大教育”思想呢?

一是把握教育的完整概念,澄清教育过程中的模糊的认识和偏颇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观念需要矫正,有些概念应该重新澄清。如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学习和训练的关系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以教师为本还是以学生为本等等。

真正的教育不仅仅只是灌输和覆盖知识,而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大我,即自我教育,最大限度的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和特质,让他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知识的主人创新的主体,变“你应该!”为“我想要!”。我们把学习与训练混为一谈,搞不清什么是学习什么是训练。甚至把学习变成了训练!这是我们的一大误区,我们的学生天天在那里搞训练,几十道,几百道,几千道,几万道,几十万道,几百万道的……就是做题,就是重复,就是为了考“高分”上大学。我们还以为那就是学习。等等等等,这样的认知还有很多,困扰着我们,左右着我们。这种沉重不仅仅是左右着我们学生,而且左右着我们的民族!

二是了解和把握教育有几种形态和类型,不同的教育育化不同的“人才”。

教育从形式上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从内容上分,教育也可分为五种:教化、教书、教化+教书、训练、素质教育。

不同的手段和内容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

1.教化

教化就是通过祠堂教孩子孝道和伦理;通过儒道,孔庙教孩子道德;通过宗教、城隍庙等教孩子因果和臣服。这种方法教化下的人就是规规矩矩的小绵羊,即牵线木偶也叫傀儡。他的好处就是有力于统治和稳定,因为人的脑袋长在了别人的肩膀上。这样的人是客体,永远受控于人。我们应该继承和学习多元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但是必须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之,忽左忽右,全盘照收,厚古薄今,则贻害无穷!

2.教书

教书就是教知识,就是背诵、计算、重复、模仿、训练、甚至一题多解。注、疏、解,其实就是copy——“跟屁虫”、“标准答案”、“分数至上”。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训练了记忆力和计算技,创新能力就在这样的重复中渐渐枯萎,渐渐自生自灭了。

当思维一旦在无数次重复中成为定式以后,谁家的孩子有胆量敢于拿自己的命运或一生做赌注去突破它呢?这是一种教育的亚斯兰现象,况且我们的高考这个指挥棒在那里高悬着。你不那么做你就考不了高分,你就上不了“好大学”。哪个家庭懂得?哪个家庭胆敢去冒——牺牲孩子一生的风险呢?像郑渊洁、郑亚旗父子的毕竟是凤毛麟角。其实,说白了,我们的应试教育是把手段(上大学,上好大学)当成了目的。十几年的拼杀,博弈,鸡鸣夜半,昏天黑地,就是为了挣到“好大学”的那把“椅子”!糊涂的教育怎么会出智慧的人才?

减负!减负!减负!年年高喊!为什么减不下来?而且越减越负?根本问题不解决,培养人才的思想和理念不转变,评价机制不改变,不懂得什么是素质教育,不知道怎么搞素质教育改革或者是试点!树根不动,树梢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就在那里一直讲“适应”!“适应”!很少人讲改变,讲改革也只是口号!

我们的孩子一天到晚就是在那里背呀、算呀、抄呀、写呀、模呀、仿呀、训呀、练呀、考啊、赛啊……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幼儿园就开小学的课程,就开始留家庭作业?!搞的孩子兴趣索然!孩子不像孩子,像个小大人似的,多么可惜又可怜的——拔苗助长!

我们的一个朋友,是个初中生的妈妈,她对我们讲:“孩子2010年十.一,学校放7天假,光物理卷子就发了20张,还有数学、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呢!还有……孩子说‘这哪是放假呀,明明是放血’。妈妈大学毕业,看到孩子起早贪晚累的要命,灵机一动说:‘儿子看看哪些是你会的打上记号,我替你做,你做不会的’。”多么聪明而又无奈的妈妈呀,那些不是大学毕业妈妈的孩子呢?

据报,前几年有个考生高考前做了200本考题,考了个地区“状元”。就算每本50页,每页20道题,算来他大概做了20万道题,大好的青春年华都在这无数次重复和训练中流逝了!与生俱来的创新的潜质也这样枯萎了!其目的就是要“抢”一把“好大学的椅子”。多么可怜、可悲、可笑、又可恨的应试教育?!

我有个小外孙今年上五年级,每天晚上的各种作业得9点多才能做完,老师还让家长到书店再买回各科厚厚的练习册,变着花样的练习、训练、重复、copy——创新从哪里来呢?孩子的书包有多重?孩子的睡眠有多少?孩子的业余时间除了学习之外,不能看电视、看电影,不能逛书店,一切与学习无关的兴趣爱好全都被否定,孩子感觉自己是个木偶,被处处牵着走,孩子还有多少快乐,哪里还有搞研究的意识和时间?哪里还有仰望星空的自由!?除了无奈,还是无奈——没趣、没辙、没劲......

有个中学生深受其害,她想到自杀,她在给我的信中愤愤地写道:“这个世界里根本就分不清什么善恶,是非不是吗?为什么要说得那么绝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陪葬品不是吗?人们在大声批判古代科举制度的同时,又为什么不看看现在的生长过程,又同科考有什么差别呢?不对,差别是有的,更加残酷更加古板,更加严格了,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丑恶呢?……”当然孩子讲的有些激进,但这就是孩子的感受,她在讲真话,她还有思想,难能可贵。看看大连的方旭、辽宁的汤红迪、还有范玉坤等案例,就知道孩子说的不为过,应试教育有多可恶?!

教书!教书!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传递,我们始终没有摆脱科举文化的窠臼。鲁迅先生曾说:“文化就是限定”!在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多数似“计算机”一样的人。因为他们只会记忆,只会运算,只会copy,唯书、唯上、唯师、唯分、唯标准答案。他们基本不会创新,他们只是客体,不是主体。当我们让记忆、复制、训练、重复成为主宰时,我们就放弃了心智的明净和智慧(这样的学生多数是聪明的学生而不是智慧的学生),以及自己的灵性与神性(潜能及规律)的结合。而没有了这样的结合,也就没有灵感、就没有洞察力、就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就没有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很难出创新型人才的根源之所在。另一种就是会传播会储存病毒的计算机。有些家庭教育缺失的人,反社会人格的人,甚至还会制造病毒,学的知识越多干的坏事越大,越危险,对社会危害越大。(这种人是反向形成,或者叫反向自我教育)。不完整的教育如何能培养出完整的人,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只能培养聪明的人,很难培养出智慧的人!这就是我们的瓶颈之所在。在我们的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代代传承:“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点布)。”其实这句话没讲到位,因而也一直在误导着我们。后面还应该加一句:名师指路不如自开天目(创新),创新才是使我们强大和克敌制胜的法宝。

3.教化+教书

教化加教书现象的出现是有人看到了在只注重知识,只是教书的环境下,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缺失,于是就绞尽脑汁想补上这一课,于是就把老祖宗的东西都搬出来,一股脑的让孩子背诵,什么《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四书》、《五经》……孩子还穿上“道服”一板一眼,摇头晃脑地念念有词,我们不缺少奴才,偏偏有人愿意生产奴才。他们的初衷也许是好的,这样的教化有利于安定,有利于统治。但绝对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国家的强大。

这样的环境下培养的只能是——“机器人”似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也是客体,不是主体。他们只能受控于人。

4.训练

训练就是反复的去做某个动作或行为,如武术、体育、音乐技能等这些需要教师传授经验和技能要领等。训练的结果是出规格型和特殊型“人才”,也很难有创新思想。

以上四种环境下培养的“人才”都是客体,他们的状态基本处于“骆驼状态”, “你应该”;有一少部分能达到“狮子状态”即——“我想要”,很少人能达到小童状态,即创新状态。这是尼采曾说的人生三象。小童状态才是最重要的创新状态,我们却从小就拔孩子的刺,磨孩子的棱,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我们孩子的脑袋总是长在别人的脖子上。总是受控于人,听命于人,他们只会copy程序,执行命令。中国传统意义的学习与训练、复制混淆了。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看成类似绵羊一样的驯服群体,而不是有不同思想、不同潜质、不同天赋、不同创新潜能的特殊个体!以上四种教育都是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因为教师“先闻道”,知道标准答案。

佛陀曾说:“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吸引力法则是:“专注什么,就得到什么”。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一定是没有那种思想!没有那种思想怎么会把握那种规律?不知道那种规律怎么会有那种机制(或设置)?没有那种机制怎么会有那种建构,没有那种建构,怎么会有那种方法?没有那种方法怎么会有那种过程?没有那种过程怎么会有那种结果呢?一件事情总是出问题,一定是没有把这件事情看完整,我们有个成语叫:“盲人摸象”,没有把事情看完整,怎么会真正掌握这件事的全貌和规律呢?不掌握真正的规律又怎么会不出问题呢?。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就没有看完整,我们没弄清什么是“大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怎么搞素质教育?甚至以为琴棋书画就是素质教育!

从1986年《九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就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开始,结果怎么样呢?25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没有人说得清,而我们的应试教育却越演越烈、越走越远。孩子以覆盖知识为主,以考上大学、好大学(这只是手段)为目标,甚至是终身目标,高分低能,脱离社会。应试教育已到了天怒人怨、人鬼皆恨的地步,我们一代一代在那里重复同一模式,这台狂奔的列车,没人叫停,也不知道如何转向,转向何方!

脑袋总是长在别人的脖子上,创新从哪里来呢?

在以上四种教化模式下,在两种情形下也可能出一部分人才,一是家庭教育补上了素质教育这一课的孩子,二是真正实现了自我教育的孩子。这两种情况下“冒”出的人才是稀之又稀,少之又少,因为大环境(大环境也叫“大妈妈”: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不支持。他们被视为另类,有的会遍体鳞伤,刺会被拔光,棱角被磨平,锐气被杀净。

5.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才是培养各类高精尖创新人才的温床——是最佳模式。

“素质教育的摇篮是玩!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素质教育的归宿——即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我教育!”——(黄全愈博士)。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这种教育下教师是启疑者,是学术思想的导师,是客体。这种教育把学生看成是一座无穷的宝藏,不是像前四种教育那样把孩子看成是一张白纸(客体)。于是,千方百计的在“玩”中引发孩子的兴趣(社会知觉),从而开发孩子的潜能,发现孩子的潜质,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为根本。爱因斯坦说:“想象力就是一切,他是生命将发生之事的预览”。从小就鼓励孩子要做一个真正智慧的人,要创新自己,不只是重复别人。搞学习性研究,而不是像应试教育的“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要会质疑,即要证实又要证伪,而不是像应试教育那样重复、训练、记忆、copy、题海战术、覆盖知识。

创新就是——打破常规,从小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就知道重复训练,大学毕业了再想让他去创新,怎么可能呢?创新有两种,一是没有知识的创新——异想天开,即从小培养想象力。另一种是有知识的更高一级的创新。我们总以为没有知识不能创新,或者拿有知识的创扼杀没知识的创。我们孩子的创新思想从哪里来呢?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智慧的人;思路是——引发学生求知、创新、获胜的动力:素质教育最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生命之根——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使命感、广博的爱心、同理心、接纳自己、接纳别人、质疑的习惯、领导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心态、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求知兴趣、审美意识等。人格层次——发展为最高人格层次,即第七层次(大我)——为祖国,为民族做些什么。第八层次(超大我)——为世界上所有善良的人们和爱好和平的人们做些什么。譬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白求恩、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邓稼先、王淦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等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分子,历代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中外无数发明家、科学家等。

素质教育的摇篮是玩,在玩中开发、引发、发现、发展想象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不是训练和重复。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地上原本就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会成为路。”他强调的是民族的觉醒。当今世界是创新的时代,请容我们将这句话稍作调整:地上原本就没有路,有人去走了那就是路。

上边已经讲到,创新有两个创:一是没知识的创,即想象、幻想、梦想、如孩子的梦幻岛,这是创新的摇篮。再就是有知识的创。我们的教育是用有知识的创,扼杀没知识的创,认为没有知识不能创新。故而从小以覆盖知识为主,这是我们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教育的孩子他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强项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向,他会使自己的潜能开发到最大化,他会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也会使自己的人格层次趋于最高层级。因为他有使命感,所以他会有所担当,他的脑袋永远长在自己的脖子上。他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所以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师为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一直在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是外因决定论,这是有背素质教育规律的,教育是为了开发学生,而非只是开发教师。“教师为本”是以“选拔、淘汰”,以考为本的思想在作崇。

应试教育是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是我们民族强大和伟大复兴这只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素质教育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为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高精尖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书呆子的竞争。21世纪最昂贵的是创新型人才,不是牵线木偶、计算机和机器人式的“人才”。

我们自始至终秉承着一种跟从式的文化,因为我们的口号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况且我们把学习变成了——训练!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创新中学习,学习中创新”。所以素质教育才是领军文化。请允许我们说句较激动地话:只有素质教育才能使我们的创新型人才大爆炸,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打破我们发展的瓶颈,只有素质教育才能使我们真正强大,只有素质教育改革与应试制度(高考指挥棒)改革同时进行,我们才能加长发展这只木桶上的那块短板,才能打破制约我们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瓶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之路。

五、 打破瓶颈,向我们的敌人学习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继承先进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不是全盘肯定(复古)或全盘否定(排外)。我们的古代先哲早已重视多元文化的问题,如:孔子就曾讲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里讲了三个意思,一是有朋自远方来带来了友谊,二是带来了文化,三是带来了差异信息,所以是一件快乐的事。当今世界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实践证明哪个国家倡导和重视多元文化,哪个国家就强,这是不争的事实。譬如:美国汇集了全世界各类高精尖人才,“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当今应是人才、先进思想、观念和做法),故能明其德(发展与强大)。”

鲁迅先生曾说:“文化就是限定”。叔本华也说过:“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苏格拉底也说过:“我们都是自己内心的囚徒,明白了这一点,是从大梦中醒来,并走向澄明和自由的第一步”。新时期的泳蛙也是这样说的:“因为拥有一片池塘,所以永远也没见过大海”。先哲们好像一起商讨过一样,讲的如此尖刻、透彻、精辟、醒世而一致。当前我们有两种可怕的倾向:一是一概排外,二是不分精糟一概复古。特别是在我们教育问题上,刻板、保守、僵化、教条、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现象尤为严重。在“捍卫”应试制度,推崇高考“状元”,重演私塾教育等方面,简直形成了一种《孔雀粪崇拜》(寓言)——(某个城市里流行戴孔雀翎毛装饰,孔雀翎毛是很昂贵的,所有戴孔雀翎毛的人都被认为是上层人物。而家里能养孔雀的更是上上层人士了。孔雀的粪便有一种特殊的臭味,但是那些真正养孔雀的人家由于希望炫耀自己的地位,非但不去掩盖这种臭味,反而认为这是种身份的象征。这种心态发展到最后,竟成为一种全民的病态模仿,即每个人都以向自己身上涂抹孔雀粪便的提取物为荣)。

这就是从众行为都有一种忘记实质而崇拜表征的倾向。”“状元崇拜”,“学历崇拜”,“全盘复古”就像这种“孔雀粪崇拜”。“我们似乎走得太远了,有时候竟忘了为什么要出发?!”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强调它的重要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有时知识也可能成为包袱、羁绊、枷锁,甚至是牢笼。

如:1.谬误的知识使人偏狭,如“地心说”;2.有知识没德行就会危害社会,如制造计算机病毒的人;3.天天读书,不思考,读一辈子书,有知识无能力如孔乙己;4.教条主义的书虫,唯书、唯上、唯大;5.偏失的知识,如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只会单词语法和考试,听不懂,说不出。哑巴英语;6.只学习常态结构知识,不关心非常态结构的问题等等。我们太强调覆盖知识了,以至于忘了怎么去打破常规——去创新。

约里奥·居里先生曾经寄语毛泽东主席:“你们想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拥有原子弹。”同样我们今天想要反对有些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要看看他们凭的是什么?向我们的敌人学习,因为他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敌人,就说明他一定有强于我们的强项或优点。弱者永远无法成为我们的敌人。打败敌人的办法之一就是把敌人的强项学过来,自己的强项加之对手的强项,只有我们自己强大了,才会战胜对手。我们现在是“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再说的直白一点,就叫大而未强,或者叫大而未全强,很少有自己的核心的东西,当然最缺的是高精尖创新型人才。常常是我们不是输给了敌人,而是输给了我们自己,我们的对手就是我们自己!

如果人类只是专注于如何在陆上跑得更快,就不会发明飞机。派克笔就是这样,既然我在地上跑不过你,那就飞到天上去。——派克笔总经理马科利

美国人不甘心当第二、第三,我们也不甘!要想当第一,就必须推行素质教育!因为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一个国家的战略是根据其生存方式确定的,我们也不甘心只做世界加工厂。看看美国人主要生产什么?他们其实只是生产三样东西:一是高精尖武器,用这些东西想打谁就打谁;二是高科技产品,以此来吸取全球的财富;三是生产绿纸——美元。他们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挥舞着大棒,在这个世界上恣意横行。从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后的美元绑定黄金的黄金政治,到1971年8月15日后美元绑定石油的黑金政治。美国的gdp从7万亿翻到了14万亿美元。他们像吸血鬼一样,把全世界的大量财富收归己有。是什么支持着美国人生产这三样东西呢?是人才,是高精尖创新型人才。如果说美国很多东西都烂透了的话。唯独他们的天赋教育(也包括欧洲的许多先进国家),这是一种极为先进的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模式。是让人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最大限度的开发自身潜质和天赋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教育的百慕大三角,就像武功高手不惜生命而寻觅的“武功秘笈”。现在有一个人用了20多年时间破译了这个秘密,他就是美籍华人,迈阿密大学教授,孔子学院院长黄全愈博士,他向祖国介绍素质教育的书现在已经再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黄全愈文集》,共10本。

毛泽东主席曾在七届二次会议上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还说,第二次长征就是发展两弹一星;我们姑且冒昧的说:第三次长征就是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第四次长征就应该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我们既不能否定我们的发展和成就,也不能回避问题。制约着我们完全发展起来的瓶颈,就是如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改革?!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秉承着几千年的科举文化,犹如一台高速疾驶的列车,是谁在那里驾驶?谁去扳道叉?由谁去叫停?由谁去组织实施自下而上的系统的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像当年搞两弹一星一样,怎样请回“钱学森”,发现王淦昌、邓稼先……这的确是国家最高首脑和机关认真思考和斟酌的问题。该到了下决心的时候了。

几十年之前就有国外的知名学者预测说我们要办成世界一流大学需要20年,30多年过去了,最近又说至少还需要20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办一流大学有四个条件:一是一流的设施,这个好办,花钱就能办到;二是一流的管理,这个也不难,“中国人在国外知名大学当校长的不够一个团,也有一个连”(——黄全愈博士言);三是一流的教师,这个就难了,因为我们的许多老师都是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他们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但只要下决心也能办到,从国外聘请一些学科带头人,在国内优选一些优秀教师加以培训,合格后上岗;四是一流的学生,这是最难的,我们的学生多是一流的考生,一流的考生不等于一流的学生。从小就以覆盖知识考高分为最终目的孩子,不是伤痕累累,创新潜质被扼杀或枯萎,就是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和定式。一流的学生从哪里来呢?总不能把外国的孩子都抢来吧?所以说铺开素质教育改革的试点,自下而上,从小到大,培养自己的创新人才的苗子,是创办一流大学的前提和保障,否则那是纸上谈兵。

素质教育改革是很难的一件事,难就难在几千年的思想、文化、观念、习惯、机制、结构、意识形态、动力惯性、既得利益等等等等。不改革或不真正改革,就不会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出现,没有自己的核心的东西和高精尖创新型人才,美国人就会把航空母舰战斗群动不动,时不时开到我们的家门口搞军演。他们就会肆无忌惮地对我们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动不动就挥舞大棒,今天制裁明天制裁。或者是怂恿一些国家,在主权问题上与我们叫板!

改革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1.肯定有人反对或不支持,特别是有些“应试教育家”;

2.肯定将发生内部冲突与摩擦;

3.肯定要放弃一些短期利益;

4肯定得让大多数人难受一阵子;

5.肯定得重新分配资源。

我们无论是教授,老师,家长,甚至包括许多官员,多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就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要面对托勒密的地心说一样,真理这个新生儿是很容易被困在或扼杀在摇篮里的。但是只要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决心、信心和力鼎。把这一改革列为一项重大战略,就像当年搞两弹一星,搞改革开放一样,就没有我们干不成的事情!

无论是培养36个“好习惯”还是48个“好习惯”,只要没有质疑的习惯,证实证伪的习惯,观察力、想象力、创新能力、自我教育的习惯。都是服从的习惯,跟从的习惯,挨揍的习惯,都是脑袋长在别人肩膀上的习惯!要想在美国人面前说不!就必须推行素质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把丢失的创新能力的脑袋找回来!

古希腊七贤之一泰勒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古巴原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说:“革命就是改变需要改变的”。

21世纪最无价的就是人才,是创新型人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也是创新型人才。应试教育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瓶颈和桎梏,唯有素质教育才是使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和大爆炸的必然选择。

为此我们诚恳的建议:

1.高考制度改革与素质教育改革试点(自下而上的系统改革)同步推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我们有个“渔和鱼”的故事,我们又要鱼也要渔:一是大量引进人才,如高精尖创新型人才(特别是一些退休的人才)、高级管理人才、ⅠT人才、高级技师、高级设计师等。特别是要引进各知名大学的退下来的教授教师,这是“鱼”。再就是选送优秀青年教师送出去接受素质教育培训,这是“渔”(这要大量的费用)。也可以请回真正的素质教育的专家,如黄全愈博士等在国内培训。

3.请回黄全愈博士,像当年接回钱学森搞“两弹一星”一样。让黄博士运筹、领导、组织、推开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这个人必须是集素质教育专家水准、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于一身的人。(我没有与黄博士商量,但相信他一定有一颗中国心)。

从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我们的母亲历尽沧桑和屈辱。多少仁人志士为着祖国的解放和强大,抛头颅,洒热血,历尽磨难。16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正在一步步发展起来。但是制约我们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是应试教育,他像一个紧箍咒一样戴在我们的头上,使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老师,我们的国家不能恣意的发展和强大,打破瓶颈推行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们想在有生之年看到我们国家的素质教育改革大动作,看到我们高考指挥棒不再像幽灵一样,扼杀着我们的一代又一代的潜能和灵性,看到我们自己的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看到美国人不再敢为所欲为。我们想什么时候说不!就什么时候说不!

老子说:“道者反之动”。只有从大局出发,不断的质疑、不断的逆向思维、不断的探索,才能真正找到一条素质教育改革的伟大复兴之路!

这应该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必须关注和深思的课题!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