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案例 手机版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现在请同学们说一下鉴赏诗歌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首先要关注诗歌的写作背景,通过重点词句,特别是动词,分析、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师:还有吗?

生: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朗读,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读出诗句的意思来,结合自己的体验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还有就是要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师:不完全对。一定要读,但不是说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读出诗句的意思来就行,而是要在读出作者表达的感情后,再结合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感情,这个过程需要反复强化。下面就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来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放幻灯片,广阔的海岸边满是盛开的鲜花,蓝天、大海、红花对比强烈。)

师: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当看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八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

生:感觉特别温馨、温暖,有一种特别浪漫的感觉。

生:“面朝大海”让我感觉有海风吹过来了,挺甜的,很湿润,有海的气息。“春暖花开”让我感觉很温暖,好多花儿盛开着,让人惬意。

生:让人安逸。

生:是一种隐逸,因为海子希望把自己交付给宽阔的大海,拥抱大海,张开双臂,呼吸海的气息。面朝大海的地方自然不会很嘈杂,这地方一定很适合过一种隐逸的生活。

师:说得非常好,出乎我的意料,特别是有的同学能够跳出直接的感受,把文字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读诗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是把文字转化为画面。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这首诗,首先要把没掌握的字音、掌握不牢固的字形标出来,还要看看诗中有哪些词给我们的感受跟刚才说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样的。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读诗,声音较为洪亮,但语速较快。)

师:总体读得不错,课下一定好好预习了。不过语速可以再放慢一点,要注意第二段,有一个字,是“pī 柴”还是“p 柴”?读一声时是什么意思?

生:“pī 柴”是动词,向下砍柴的意思。“p 柴”是名词,指被劈开的木头。

师:还要注意“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眷”字怎么写。下面我们看看诗中有哪些词语表达了题目所表现的情感。

生:幸福、温暖、灿烂……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一节,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节。朗读时要注意重音、缓急、节奏、语气,要有意识地强化这些,不怕读不好,就怕不敢朗读。

(一名学生朗读,声音较小,但语速把握得很好,节奏稍显混乱,关注重音:“从明天/

起,做一个/ 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 起,关心/ 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

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师:很不错,就是声音还可以再大一点儿。你把你这么读的理由给大家说说,哪怕是想着

这么朗读,但没有做到的地方。(评:指导学生朗读要扎扎实实、耐心细致,不是走过场)

生:“幸福”该重读,因为它比较温暖,是作者重要的感觉。“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该

重一些,体现出作者自由舒适的感觉;最后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应该又重又慢,跟题目

一样,想象出作者在写这句话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象,自然就读慢了。

师:好,同意她的读法吗?下面大家尝试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一名学生读。该生声音较大,语速适中,节奏和重音控制较好:“从/ 明天起,做一个/ 幸

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 起,关心/ 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师:很好!这两位同学“从明天起”这句读得有点不一样,大家思考一下:第一句中的“明天”这个词需不需要重读?

生:应该,“明天”是和“昨天”对比吧?

师:包括今天吗?

生:包括。

师:对比什么?

生:生活方式。“从明天起”,就是说“明天”才可以这样做,以前都没有这样做。

师:没有哪样做?

生:没有“关心粮食和蔬菜”,没有“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也没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总的来说,就是今天和昨天没有做一个“幸福的人”,明天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他所需要的一切都没有实现。

师: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今天和昨天”的什么心理感受?

生(齐):痛苦。

师:很好,请同学们带着这种理解齐读这一节。

(学生齐读,重音准确,节奏整体控制得比较好,声音也较洪亮。)

师:读得很好,出乎我的预料。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下一节。

(一名学生起来读。该生音量适中,语速较慢,停顿时间较长,重音较为准确:“从/ 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 通信 告诉他们/ 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 告诉我的 我将/ 告诉每一个人”。)

师:好,跟大家说说你这么读的理由。

生:还是“明天”重读,还有“幸福”。“每一个人”也该重读,诗人要强调是所有的人。“告诉”我感觉也该重读。

师:“那幸福的闪电”要不要重读?

生:“那”不是重音,是停顿。“幸福的闪电”感觉该是重音。可我不知道为什么是“幸福的闪电”。

师:闪电有什么特点?

生:快,短暂,亮——

师:“亮”是相对天空的黑暗说的。那诗人的“幸福的闪电”,若是说“幸福”的话,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

生:短暂的幸福。

生:突然的幸福。

师:不错,那“告诉”该不该重读?为什么要重读“每一个人”呢?

生:作者把这种幸福告诉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来分享他的幸福。“告诉”的确也该读重音,因为诗人的“告诉”跟“通信”一样,都是与人交流。由此可见,诗人内心是孤独的,渴望与别人交流。这种孤独使正常的与人交流对于诗人来说也成了一种幸福。

师:说得很好。另外,这种“闪电”相对整个黑夜是少有的,但也是强烈的内心感受。

好,带着海子的这份孤独,大家齐读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重音准确,节奏整体控制得较好,声音也比较洪亮。)

师:下一节,跟以前一样,哪位同学读一读?

(一名学生起来读。该生声音洪亮,语速适中,重音不太明显,感情调动不足:“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 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 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 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生:这一节中的“温暖”“灿烂的前程”“获得幸福”该重读,因为和主题一致。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读法。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

生:“陌生人”该重读。这样能把祝福送给每一个人。前面的“每一个人”和后面的“陌生人”就构成世界上的“所有人”。

生:“每一条河”的“每”字也该重读,跟“每一个人”一样,是所有的,是这个世界的一切的。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我们按照刚才的理解再齐读一遍这一节。

(学生齐读,重音准确,节奏整体控制得较好,声音洪亮,部分同学尝试调动感情。)

师:有的同学已经注意到了,三个“愿你”一个比一个重,越来越重,可是最后一个“我

只愿”却要相对轻一些。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啊?

生:前面是给他们那些尘世人的祝愿,而他自己好像不一样。这是一种对比,他不太在乎这些。

师:大家同意这么说吗?

生:不是不在乎,而是比较坦然地去面对。虽然距离自己遥远,想要这些东西,但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只能把明天作为美好的希望。

师:我也认为他不是不在乎。要是不在乎的话,就不会“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了。“关心粮食和蔬菜”,“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乃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每一个亲人通信”,这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过分吗?但是这不过分的要求对于诗人却是那么遥远,这些不过是他美好的愿望和追求。那么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呢?而与诗人的理想相对的现实又是怎样的呢?请看课下关于海子的注释。

生:1964 年3 月26 日生于安徽安庆,15岁考上北京大学,19 岁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教书。

师:这是你们知道的。他从19 岁到25 岁的短短六年中,创作了近200 万字的诗歌,平均每天2000 字左右。在这种不懈的创作中,他的生命就像一颗流星,从天上划过,在燃烧了自己之后,给时间留下了短暂的美丽。在1989年3 月生日的那一天,在一个面朝大海的地方,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在秦皇岛山海关的一段铁轨上卧轨自杀,身旁放着心爱的诗集和《圣经》。这便是一个诗人之死。这时距《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写作只有72 天的时间。海子为什么要选择死亡?海子的现实生活是非常痛苦的,他的朋友西川说过:“首先是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在他的房间里,我们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他在离开大学的六七年间只看过一次电影。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写作和读书上……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们上课,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 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 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他这样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和这个世界隔绝,他没有普通人的生活,只有普通人的理想;他没有正常人的日子,他只是拥有诗人的孤独、诗人的痛苦。他的现实生活很痛苦,他周围有人视他为异己、疯子。这正应验了萨特的名言——“渴望写作就意味着拒绝生活”。因为他的生命已经完全交给了诗,完全融入了诗中,也就远离了世俗的生活,远离了他所爱着的这个世界。虽然在他的诗歌中有金色的麦地,有河流、亲人,有自己爱的世界,但他只能用自己的诗默默诉说内心的情怀。这便是一个诗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痛苦,在这种痛苦之中他选择了逃避。他逃避到诗歌中,因为他选择正常的生活便要放弃诗歌,如果他放弃了诗歌,如果他放弃了幸福的生活,他也就放弃了他的生命。在这个矛盾中,他最终选择了诗歌,放弃了生命,把生命献给了诗歌。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迅速地燃烧了自己的生命,给世间留下了瞬间的华彩,便悄悄离去,他是为诗而生,也是为诗而死。他把有限的生命浓缩在这短短的六年里,迅速地燃烧,在这燃烧剧痛中体味着生活、爱情与工作,在燃烧中,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在迅速决裂,生命与诗歌的相互渗透加剧了这种决裂。随着他深爱着的人的离去,随着他本就不多的朋友的决裂,随着他所爱的诗歌受到批判,随着创作源泉的枯竭,海子无路可走,最终选择了死亡。(放录音——胡畔的歌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年到了3 月26 号,北京大学都有人唱起这首歌,朗读青年诗人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歌曲的声音渐大,哀伤的歌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师(听完一遍之后,歌曲声音渐小): 明天,对于诗人海子却是那样的遥远,是那样不可企及。而世俗的生活对于诗人海子又是那么的渴望,在痛苦之中只能用他的诗来表达。也许只有在晚上,我们遥望夜空,有那么一颗星星,在注视我们,在默默地祝福我们每一个人,祝福它不认识的陌生人,愿我们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我们在尘世获得幸福,这就是诗人海子的眼睛。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

(学生的感情已经完全被调动起来,轻重缓急把握得恰到好处,许多同学眼角挂着晶莹的泪花。)

师: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海子就这样走了,带着他对诗歌的热爱。每一个人,都会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在这种落差中,有人一蹶不振,有人日渐沉沦,有人一笑了之,也有人坦然面对,更有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当我们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该如何应对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下课。

 

曾洁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