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 2 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3 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 《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这节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二、背景简介 公元759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得亲友资助,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还有许多的小孩子来扯茅草,耻笑杜甫.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知识拓展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极富韵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顿句,是古代诗文中极有特色的一类。 四、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A.厦 (Xià厦门) B.长 ( cháng 长城) (Shà大厦) (zhǎng 生长) C.处 (Chù处长) D.丧 (sāng 丧事) (Chǔ 处理) (sàng 丧气) 五、解释加点的词。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大声吼叫) ②下者飘转沉塘坳(沉到池塘水边) ③公然抱茅入竹去(公开地,毫无顾及的) ④忍能对面为盗贼(当面) ⑤秋天漠漠向昏黑(乌云密布的样子) ⑥长夜沾湿何由彻(如何捱到天亮 ) 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广泛地遮蔽) ⑧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突然) 六、注意辨析修辞手法 ①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对偶) ②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夸张) ③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比喻 )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 ⑤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借代 ) 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 ) 七、整体感知 1、. 正音(见屏幕) 2、请同学们将课文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节奏 (点评:同学们读的很整齐,声音也洪亮,字音和节奏也准确) 3、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夜雨湿屋 忧国忧民 附录: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八、评析诗文 1、感受秋天---人生苦为旅的悲凉时节 (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 2、走进草堂---一贫如洗的凄伤之地 [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摆设)极其简陋、(棉絮)破旧不堪] 3、走近杜甫---孤苦伶仃的苍老形象 [衣衫褴褛、生活清苦、体弱多病、哀伤无助、彻夜难眠、忧心忡忡] 4、聆听杜甫---超越时空的伟大情怀 [发自肺腑、催人泪下、牺牲自我、为百姓祈求幸福、忧国忧民] 一份油然而生的敬意; 5、遥寄杜甫 一份出自内心的关怀; 一片穿越时空的祝福; 九、品析语言 1.“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换成“吹”“掀”。 “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2. “布衾多年冷似铁’’中“冷”。 “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 3、“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叹息”。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4、“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 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十、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不论我们的身份,地位 处境如何,我们都可以用像杜甫一样去关注我们的祖国,关注我们的人民!为自己的祖国人民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同学们,不知你关注到没有?就在这个春天,就在我们惬意的享受着青竹湖阳光的季节,而我们祖国的西南大地的同胞们却倍受着干旱的熬煎 请看: 温家宝总理在巡视西南灾区的照片。(换成西南灾区的一些图片) 灾区缺水的照片。 特蕾莎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如果你被这些图片震撼,请谈谈你的感想,我们该如何做: 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学生答:节约用水,洗衣 洗头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捐款救助他们安慰他们 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告诉他们我们和他们在一起。 十一、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附板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描写、记叙 夜雨湿屋 忧国忧民 抒情 附投影内容: 一、杜甫,字 ,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 ”。传世名篇很多,如“三吏”(《 》、《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给加点字注音: ① 风怒号② 三重茅③ 沉塘坳④ 俄顷⑤ 布衾⑥丧乱⑦大庇⑧突兀⑨见此屋 三、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四、品析语言之精炼 1.“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换成“吹”“掀” 2. “布衾多年冷似铁’’中“冷” 五、有关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六、草堂图片(略) 李菊芬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