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及文中壮阔激昂的意境。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词并茂的国度,唐诗宋词是两座并峙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亮丽的奇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人——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也是诗人、词人,他的创作为中国文学留下了绚烂的篇章。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追寻伟人的足迹,重回长沙,感悟领袖的宽阔胸怀、崇高心灵。接下来,我们要学习欣赏的是《沁园春 长沙》 。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同一词牌的《沁园春 雪》,请大家一起来背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如果说《沁园春 雪》是通过描绘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风云人物的评论来表现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的政治气魄的,那么这首《沁园春 长沙》又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2、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 3、整体感知词中所描述的画面 四副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浪遏飞舟图 三、分析 思考:上阕主要写什么? ———即景抒情 (什么样的景——壮景) ① 第一个整句: 寒秋时节,(诗人)独自一人卓然而立(于)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提问:这个整句的作用有哪些?———点明季节、交待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文。 ② 找出上阕的文眼,(上阕由哪个字统领)由这个关键字,作者写到哪些景物? ———“看”字统领、借景抒情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静、动)———>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机勃勃的秋景)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视:鱼翔浅底(动)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 ———由“看”到“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 谁来主宰人生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 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 ③下阕主要写什么——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并情中显志 。(从“曾”“忆”“往昔”等词语可以看出) 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与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从词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品格?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年轻有才华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奔放热情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 关心国家命运 激扬文字, 敢于斗争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反动军阀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人巧妙地以设问形式,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小结:自古以来,秋天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更多的是一副残败、萧瑟之景。而在毛泽东的视野里,却呈现出一幅勃勃的生机。作者借景抒情,以绚丽的秋日之景体现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高昂的革命情怀 3、掌握诗词中的意象 陶奕熹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