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3、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一、由“马”字成语导入(老马识途、驷马难追、马到成功、悬崖勒马、马革裹尸、指鹿为马、快马加鞭、车水马龙、害群之马、一马平川、千军万马、万马奔腾、厉兵秣马、马失前蹄、蛛丝马迹、鞍前马后、走马观花、兵荒马乱、马首是瞻、心猿意马、走马上任、五马分尸、塞翁失马,青梅竹马等) 二、检查预习作业、存疑问讨论 (一)又说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夸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唐宋八大家之首,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幼年早孤、由嫂抚养,二十五岁中进士,仕途坎坷,有才不受重用,痛感明主难遇,在这种心情下写下这篇《马说》。晚年曾任京兆尹。 (二)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注音 一食(shí) 食(sì)马 槽枥(cáo lì) 骈(pián)死 外见(xiàn)祇(zhǐ) (三)根据也学知识和注释思考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 (四)用注释理解实词、虚词 (1)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比喻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骈(一同)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喂)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子) 道(规律,方法,正确的方法) 尽其材(竭尽,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其真不知马也(识别) (2)虚词:而伯乐(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虽(即使) 之手(助词,的) 或(有时) 安求其能(代词,千里马) 是马也(这种) 其能(能够) 千里之能(能力) 安(怎么) (五)读顺文 1、师范读课文、学生试读、多读,尽可能流畅,说句读,至少读三遍 2、边读课文、边结合生活、用自己的话,说句子意思 3、再读课文,利用课堂主作业,说感受 (1)第一段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第一句话强调伯乐能识马。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2)第二段说明了(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食不饱,力不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是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3)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不是天下无马,而是不识马。表现统治者浅薄愚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以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天下无马”。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 4、拓展提高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明确: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4)在韩愈年代,有千里马难遇伯乐,我们生活中有没有此现象?如果你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么办? 预设:要展示自己,创造机会;要心态平和,不管什么工作都要尽职尽责,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决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5,讲述“拍马屁”的由来,“露马脚”的起源,“马虎”的来历。 6,背诵课文 (六)板书: 马说 韩愈 伯乐决定千里马命运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怀才不遇 人才常有识才者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马马被埋没 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满腔悲愤 对统治者的控诉 意在谴责食马者无知 怀才不遇的愤慨 食马者不懂怎样用马 残酷方式对待马 卒章显志 痛斥统治者摧残人才 教学反思 邹爱洪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