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手机版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落蕊( ruǐ  )   细腻( nì   )    柘树( zhè  )    椽子( chuán  )

着凉( zháo  )  颓废(  tuí )    鲈鱼( lú   )    譬如( pì  )

驯养( xùn  )   萧索( xiāo )    混沌( dùn  )    廿四桥( niàn   )

2、多音字

泡   水泡( pāo  )      卷   卷  曲  ( juǎn  )           干   干戈( gān  )

     泡影( pào  )           开卷有益( juàn  )                干练(gàn   )

折   折耗( shé  )      落   落枕( lào  )

                               落差( luò  )

     折叠( zhé  )           落在后面( là   )

二、辨形组词

嘶(   ) 缀(   ) 蕊(    ) 椽(   ) 凋(   ) 啼(   ) 柘(    )

厮(   ) 辍(   ) 芯(    ) 掾(   ) 雕(   ) 谛(   ) 拓(    )

答案:嘶叫 厮打  点缀  辍学    花蕊   芯片  椽子 掾吏

      凋谢 雕塑  啼叫  谛听    柘树   开拓

三、词语积累

混混沌沌:                                              。

领略:                                                  。

潜意识:                                                。

颓废:                                                  。

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四、近义词辨析

涉及 与  波及

①涉及,强调与对象有“关联”;②波及,强调对对象产生了“影响”。

摘要 与  择要

①摘要,意为“摘录要点”; ②择要,意为“选择重要的”。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欧元区十二国中,作为龙头老大的德国经济的低迷,很可能       其他国家。

②新任市长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的群众来信,即便工作再忙,他也       作出答复。

③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           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       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

A.波及      择要      而是/或者

B.涉及      择要      就是/或许

C.涉及      摘要      而是/或者

D.波及      摘要      就是/或许

答案:A(①涉及,强调与对象有“关联”;波及,强调对对象产生了“影响”。②摘要,意为“摘录要点”; 择要,意为“选择重要的”。③“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不是……就是……”,是选择关系,并不能表明说话人的最终态度,这与句首“严格地讲”不太相符。或许,是表示猜测语气的副词;或者,是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

遏止 与  遏制

遏止,遏制,都有猛力制止的意思,“遏止”指用力阻止事物的发生、发展,常用于对别人;“遏制”指用力控制事物的发展,常用于自身。

物质 与  物资

“物质”指金钱,生活资料等;“物资”指生产和生活上所需的物质资料。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感情到了不可      的地步,不说出来心里不痛快。

②他是个生性      的人,有时候让人感到滑稽可笑。

③改革开放二十年,      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谁还发牢骚呢?

A.遏制   放诞   物质

B.遏制   放荡   物资

C.遏止   放荡   物质

D.遏止   放诞   物资

答案:A(遏止,遏制,都有猛力制止的意思,前者指用力阻止事物的发生、发展,常用于对别人;后者指用力控制事物的发展,常用于自身。放诞,放荡,都有放纵,行为不受约束的意思,前者指某人言语行为的荒唐可笑;后者指某人行为生活上不检点,作风不正派。物质,物资,前者指金钱,生活资料等,后者指生产和生活上所需的物质资料。)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合作学习探究案】

【探究一】有感情地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本文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    至    自然段):                                                    

第二部分(    至    自然段):                                                   

第三部分(    至    自然段):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

第二部分(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记叙:(3-11)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2、议论:(12)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第三部分(13~14)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探究二】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

分析:“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课文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合作学习探究案】

【探究一】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探究二】为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下面的两段文字,作者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来感受故都的秋,请结合具体语句评议赏析。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解析: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的来说表现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解析:这里写了视觉、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给读者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故都的秋》第三课时

【合作学习探究案】

【探究一】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解析: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是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故都的秋》【提升训练案】(教师版)

【使用说明】课后提升训练题目与教材同步,要求在课后独立认真完成。

一、基础巩固

1、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凋谢(diāo)    潭柘寺(zhè)      一椽(chuán)      落蕊(ruǐ)

B.细腻(nì)      平平仄仄(zē)     椭圆(tuǒ)        歧韵(qí)

C.文钞(chāo)    橄榄(lǎn)        嘶叫(sī)         普陀(tuó)

D.鲈鱼(lú)      鲑珍(xié)        驯鸽(xùn)        譬如(pì)

1、答案B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

A.苦涩    屋檐    萧索    落蕊         B.幽远    混钝    落寞    平仄

C.训鸽    细腻    凋谢    意境         D.点缀    颓废    赏玩    蟋摔

2、答案A

3、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博士到场时,整个大厅都坐满了和颜悦色的大学生,大家都为有机会聆听这位科学家的演讲而兴奋不已。

B.春秋时期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战国时的周朝天子,至多只能和宋、鲁等小国的君主相提并论罢了。

C.今年,中国电脑领域的大哥大——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笔记本计算机制造权,在国际信息产业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D.王老师在山村小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心为学生着想,他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纯朴的乡亲们。

3、答案:B   提示:A项中“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用以描述“大学生”不恰当;C项中“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这里应为“引起轰动”之意;D项中“好为人师”指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贬义,这里望文生义。

4、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借以探求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目标大得很。

B.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

C.如果陈水扁执意按其所谓“台独”时间表,蓄意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坐视不管。

D.此前,布什政府一直将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列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对保卫美国不受敌对国家导弹的打击至关重要。

4. 答案:D提示:A项中“目的”和“为了”重复,删除一个;B项中不合逻辑,语序不当,可改为“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C项中“改变”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的“事实”等。

5.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5、D(《茫茫夜》是短篇小说)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樱花。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这天,我赶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      ,       ,        ,      。

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陡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

①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    ②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

③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升上淡紫色的夜空。    ④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

6、答案C

二、诗歌鉴赏

秋  怀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秋  词

刘禹锡

(一)           (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  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解】孟郊,唐代诗人,汉族。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一生经历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7、《秋怀》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7、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悲凉的感觉。

8、《秋词》(两首)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这样的秋天又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9、同样是写秋天,作者的感情却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决定的?

9、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我们前面已提到的“景随情异”。 。

【《秋怀》赏析】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在这首诗中,诗人饱含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

  诗从秋月写起,既是兴起,也是比喻寄托。古人客居异乡,一轮明月往往是倾吐乡思的旅伴,“无心可猜”的良友。而此刻,诗人却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与月为伴的“老客”──诗人自己,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极其不堪。“老客”二字包含着他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客子畏惧的无限感慨。

  “冷露”二句,形象突出,语言精警,虚实双关,寓意深长。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这是此二句寓意所在。显然,这两句在语言提炼上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如“滴”字,写露喻泣,使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又如“梳”字,写风喻忆,令读者如见诗人转侧痛心之状,都是妥贴而形象的字眼。

  “席上”二句写病和愁。“印病文”喻病卧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疑虑”二句,说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纯是自我解慰,是一种无聊而无奈的摆脱。最后,摄取了一人较有诗意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况的形象:取喻于枯桐。桐木是制琴的美材,显然寄托着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

  史评孟郊“为诗有理致”,“然思苦奇涩”(《新唐书•孟郊传》)。前人评价孟诗,也多嫌其气度窄,格局小。金代元好问说:“东野(孟郊字)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论诗三十首》)即持这种贬薄态度。其实,并不公允。倒是讥笑孟诗为“寒虫号”的苏轼,说了几句实在话:“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孟诗确有狭窄的缺点,但就其抒写穷愁境遇的作品而言,其中有真实动人的成功之作,有其典型意义和艺术特点。这首《秋怀》之二,即其例。

【《秋词二首》赏析】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35作文网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三、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0年湖北卷)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 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说》,有删节)

10.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C.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D.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10、【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作者写扬州是追寻诗意的梦境,表现了对扬州的“风流不再”的怅然若失。

11.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

11、【参考答案】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

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

秋尽江南草木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全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12. 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    )

12、【参考答案】(1)作者从“小秦淮”与“瘦西湖”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了扬州景物“尺水玲珑”、“小家碧玉”的诗化意味。

(2)多用古诗和四字词语,整句和散句的交错使用,言辞清丽,格调典雅。

13. 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13、【参考答案】(1)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2)“唐代的风流”代表古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不再”一词表明这种情境在今日的扬州已难觅踪迹。(3)它的消逝令人感怀和惋惜,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感受。

四、创新语用

14、仿照下列句子的格式,各写一组句子。

①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①水并不是名茶,也不是佳酿,那是一种半有半无的状态,在品味水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②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②比起江南的水来,正像是森林之与树木,天空之与飞鸟,小草之与野花,山川之与大地。

 

蒋生智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