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探微 (人教版九年级)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满口之乎者也,自命不凡终被笑; 一生好喝懒做,偶为偷窃定遭难。 ——《孔乙己》教学探微 四川省剑阁县白龙中学 蒲茂贤 邮编:628308 摘 要:本文力求探讨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深层次、多角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和课改的要求,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关键词:笑声 悲剧 灵魂 扭曲 多余人 多角度 探讨 主题 这 篇小说的主题一般认为是抨击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罪恶的,其实它包孕的深层含义远不止此。我教学此文力图突破传统的桎梏,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体会作品精巧的构思,透析孔乙己性格的复杂性,理解《孔乙己》主题的深刻性与广阔性。弄清语意,读懂课文只是语文教学的低层次内容,如何高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深层次、多角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才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我教学本文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1)、笑声里的悲剧。(2)、一个扭曲了灵魂的“多余人”。(3)、“横看成岭侧成峰”。 1、笑声里的悲剧 我们今天学习的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描写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无疑是一出悲剧。可作者始终将封建教育毒害的孔乙己放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细致的描绘、反复的渲染和辛辣地批判。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中登场,在人们的奚笑中表演,又在人们的谈笑中匆匆演完他一生的悲剧,可以说本文是一出“笑声里的悲剧”。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贯穿全文的笑声呢? (1)、孔乙己卑微低下的社会地位,特殊的身份和迂腐的思想构成了人们奚笑的根源。“只有孔乙己到店,人们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小伙计的述说。12岁的小伙计在当时的社会是卑微低下的,而孔乙己成了他的笑料,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低由此可见,自然也可预示出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了。“孔乙己一到店,所有的人都看着他笑”。孔乙己成了一切人的笑料。长衫主顾笑他的穷酸懒惰,是鄙视的笑;短衣帮在穷苦无聊的生活中,拿不幸者的痛苦作为笑料来寻求一时的快乐,是麻木不仁的笑;唯利是图的掌柜眼见孔乙己已经惨得不成样子,任然拿他取笑为乐,是没有人性的自私卑劣的笑。 (2)、孔乙己迂腐穷酸,满口“之乎者也”,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这种可笑的行状、行动和语言是封建思想毒害和科举制度摧残的结果。因此孔乙己本身的可笑,实质是对孔孟之道和科举制度的嘲笑和讽刺。小说重复的笑声一方面是对孔乙己好逸恶劳、迂腐不堪种种劣根性的批判和否定;另一方面也是对短衣帮冷漠无情、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的批判和否定。“笑”是作者艺术化的一种手段。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作者刻意地运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罪恶,而且引申到对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社会制度的彻底否定。 2、一个扭曲了灵魂的“多余人” 鲁迅先生说过,在他创作的33篇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的一个被扭曲了灵魂的“多余人”的艺术形象。 (1)、尴尬的处境。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仅仅17个字便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点出了孔乙己的尴尬处境。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矛盾,形象地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他和酒店的上层人物和下层人物都有距离,成了咸亨酒店里上不去、下不来的特殊顾客。 (2)、扭曲的灵魂。 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毒害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他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即将求乞的地步,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象征他是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好喝懒做,不会营生,最后落到被打断了腿的境地。封建科举制度无情的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他既不能沿着科举制度的阶梯爬到上层,又不肯甘居下层从事劳动。他是病态社会里一个被扭曲了灵魂的病态人物,是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造就的一个畸形的“多余人”。 塑造典型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最主要手段。深刻透析孔乙己的典型形象,有助于揭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挖掘本文主题的隐性内涵。 3、“横看成岭侧成峰” 鲁迅先生在论《红楼梦》的主题时,曾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话:“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本文的主题一般认为是抨击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其实它的含义远不止此,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1)、控诉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多年来,持这种说法的人很多。从孔乙己这一面看,造成他生活困顿、遭遇悲惨的根本原因是封建教育制度。从孔乙己身上,我们清楚地看到科举制度扭曲人的灵魂,吞噬人的肉体的罪恶。 (2)、抨击整个封建社会。孔乙己的悲剧不单是个人的悲剧,更主要是社会的悲剧。鲁迅对孔乙己的批判实际上就是对产生这一性格的封建制度的批判,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3)、揭露旧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这也是鲁迅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已归纳出的主题。作者细致描绘、反复渲染了社会人们对孔乙己这个可怜弱者的戏弄玩赏、奚笑取乐,把一个更严重的社会悲剧触目惊心地推到读者面前。 (4)、揭示病态社会中人们的病态精神,希望揭出“病痛”,“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根据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和课改精神,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是由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弱决定的。21世纪的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多角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提高学生的真题素质。 蒲茂贤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