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导学提纲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学习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学习“炼字型”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步骤 4、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他的诗被称为“史诗”。 【背景介绍】: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杜甫拜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此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课堂练习】: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多次。“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扶助。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旷世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考试链接】-----炼字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解释字) 2,解释这句话。(解释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有人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中”“自”和“空”两个字用得极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课外延伸】:找出诗句中用得最妙的字,说说在该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1、 山青花欲燃 2、红杏枝头春意闹 杜若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