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的: 1. 理解本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写法。 2. 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 弄清作者通过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对比映衬、层层辅垫的写法。 2. 第三只猫的特点、遭遇和结局。 教学难点: 1. 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出身于贫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1921年初毕业于铁路管理学校。后从事文学编辑工作。1922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1923年后,长期主编《小说月报》,积极倡导写实主义文学和为人生的血泪文学,并致力于翻译介绍苏联及各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解放后,历任中央要职。1958年10月17日,在率领我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前苏联和阿富汗等国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山中杂记》、《泰戈尔传等》。 三. 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 学习词语 (本文是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有些词语今天已不这么用,发生了演变。如“小侣”、“顽游”、“无抵抗”、“预警”等。) 2. 根据“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把文章的结构理清楚。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第一只猫的活泼和病死,以及“我”对其不幸的同情。 第二部分(3—14)写第二只猫的活泼、有趣和失踪,以及“我”对夺人之爱的憎恶。 第三部分(15—34)写第三只猫的懒惰、忧郁和冤死。“我”感到深深自责。 3. 从文章篇幅来看,作者重点写的是“我家”第三次养猫的经历。 4. 作者写三次养猫的方法基本一样,都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作者写三次养猫,写法基本一样,都是先写小猫的特点,再写小猫的遭遇和结局。 四. 再读描写猫的文字。讨论并回答:三只猫在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几方面有何不同。 1. 来历: 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新生的猫;第二只猫是母亲从舅舅家带回来的;第三只猫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蜷伏在“我家”门口,由张婶拾回来的。 2. 外形: 第一只猫“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第二只猫“浑身黄色”;第三只猫毛色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3. 性情: 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 4. 在家中的地位: 第一、二只猫是全家的宠物;第三只猫,是若有若无的,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第三只猫在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等方面与第一、二只猫都不相同,似乎暗示着它与众不同的,更加悲惨的结局。 五 小结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提问 二 研读描写猫的文字。 1. 找出文中描写猫的动词。 写第一只猫——“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第二只猫——“乱跑”、“爬”、“扑过去捉”、“一点也不怕”、“跃”、“跑”。 写第三只猫——“伏着”、“蜷伏”、“伏着”。 2. 这些动词的选用与猫的特点有何关系?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贴切,分别突出了三只猫的不同特点。第二只猫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的动作也就比第一只更丰富。第三只猫忧郁、懒惰,所以不好动,经常“伏着”。 可见,作者抓住了三只猫的不同特征,描写逼真。 3. 写猫的技法。 对几只猫的描写,作者不仅十分娴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而且十分精巧地运用了多种方法。 (1)对第一只猫,主要从前后的对比上描写。 滚来滚去,扑过来抢,扑过去抢——毫无主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 (2)写第二只猫,主要从与第一只猫的比较中写。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3)写第三只,主要从很可怜而被误解描写。 描写第一只、第二只,侧重于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小猫可爱的神态,活泼伶俐的动作)。描写第三只,侧重于侧面描写(写家人对第三只猫漠不关心,不喜欢,甚至冤枉它的态度)。 三. 研读叙事部分。 1. 家人对待三只猫的态度有何不同? 对第一只猫:小猫消瘦,“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对第二只猫:“很为它提心吊胆”、“成天查问个好几次”、“笑着骂”、“慌忙”、“忙乱”、“都不高兴”。 对第三只猫:“都不大喜欢”、“不加注意”、“很愤怒”、“怒气冲天”、“追过去打”。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来家人把前两只猫当作宠物,却不喜欢第三只。 2. 三只猫的最终结局都是一样的,即亡失了。不是丢了,就是死了。找出三只猫分别亡失后,抒情议论的句子。 (1)第一只猫死后,“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2)第二只猫丢失后,“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3)第三只猫含冤死去之后,“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这些抒情议论,是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之上抒发的,真实而感人。这样就把叙事与抒情议论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四. 重点研读二、三部分。 (一)1. 自读第二部分,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周家丫头代表了怎样一种人?“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又代表了怎样一种人? 周家丫头代表那种不仗义,事不关己,冷眼旁观的人。“那……人”代表了那种损人不利己的人。 (2)为什么周家丫头这种人也应该责怪? 由于周家丫头这种人的不闻不问,才给损人利己的人开了绿灯,这两种人的存在,给人世间造成了极不愉快的后果,所以也应责怪。 (3)按作者的想法,怎样做才是好人? 见到有人损人利己,应该勇敢站出来制止,以维护别人的利益。 (二) 自读第三部分,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1)“我”根据什么断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我”只根据猫常常对鸟笼凝望就下了结论。 (2)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 第二只猫是宠物,如果它咬死芙蓉鸟,当然也觉心疼,不过会把责任归咎于张婶不小心,至于猫呢,还会觉得它越来越能了。 (3)“我”得到什么教训? 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不能妄下断语,否则会伤害无辜,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2. 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 为什么“我”明白自己的错误后能感到如此痛心? 说明“我”是一个有良心、懂得自责的人。 4. 应该怎样对待错误特别是伤害他人的那种错误? 有良心的人也可能犯错误,但是一旦发现错误,应该虚心自责。文过饰非,只会重犯错误。只有真诚地忏悔,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5. 我们应该怎样避免犯这种伤害他人的错误? 人们常常会把这样的错误,因为不讨人喜欢,就常怀厌恶之心,一旦有事,就给它定罪,结果铸成冤案。我们应该重证据,让事实说话,不能仅凭主观臆断,给别人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这样就会颠倒黑白,伤害无辜。 四. 讨论: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难消,气难平。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三. 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结合练习一) 对课文主题的两种看法。可以分别引出不同的教训。吸取“我”的教训,可以明白,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而猫的不幸遭遇也说明,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因此要免遭厄运,也需自我完善。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不作统一答案。 四. 写作特点: 1. 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作品首尾的呼应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篇首。伏笔设置巧妙,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乱跑至街上,预示其被路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死。 2. 对比映衬,层层铺垫的写法。 作者写前两只猫是为写第三只猫作铺垫和衬托,强调说明“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之深。 3. 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三只小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抓住了小猫的不同特点,展现了它们不同的神态状貌。(见前面的分析) 4. 心理描写,细致真切。 “我”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我”的内心活动,紧紧围绕三次养猫的悲剧展开。表现了“我”的善良、正直和憎恶邪恶的性格,以及严于剖析自己的精神。 5.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6. 语言朴实、贴切。 五.布置作业: 赵凤连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