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雷电颂》短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

(2)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玩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3.结合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①磬口(  )②塑罗汉(  )③脂粉奁(  )④灼灼(  )⑤朔方(  )⑥凛冽(  )

2.解释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

(一)文学常识了解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二)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读。

2.展示听读收获。

①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

②听读中感受到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清丽流畅,扑实真切,洒脱灵活,又不失严谨……

3.感读。

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需视之以目,感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于口,请同学们在刚才听读感悟的基础上,直面课文,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同时注意预习时了解的字词在文中的运用。

(四)层次疏理内容概括

1.根据听读和感读到的画面,给文章分层,并简括层意。

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写江南的雪,第二部分(4~6)段,写朔方的雪。

2.合作探究:同桌交流概括两幅图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滋润美艳,生机盎然。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

(五)美读品味

精力专注,走入散文诗的意境,体悟诗中良好的情韵,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提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进入情境,读出特点。

学生自由地大声动情朗诵。

(六)展读评价

找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全文或某一段落)师生评价。

评价参照:

①发音准确,节奏合理。

②读出诗意,感情充沛。

③“江南雪”语调要温润,赞美的,充满向往的。

“朔方雪”要用孤独不屈充满战斗性的语调。

三、小结

在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朔方雪的蓬勃奋飞,让我们领略雪这一纯洁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另外散文诗灵活的形式,优美的语言,也让我们陶醉。所以同学们课下加强朗诵,将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并有感情地背诵。

第二课时

一、文本探究

(一)内容、语言

1.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

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明确:

(1)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然后对比着引出江南的雪。

(2)接写雪的质地、颜色。

(3)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雪野图,衬托江南雪独具的风格。

(4)写孩子们塑雪罗汉,将雪与孩子们的快乐联系起来。

语言:提示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谈谈怎样体现快乐的。

明确:呵、拍手、点头、喜笑等。

2.用自己的语言再一次概括江南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明确:作者用一个“但是”巧妙转折,先交待朔方雪与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后用“永远如粉、如砂,决不粘连”写出塑方雪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在“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二)情感和主旨

1.作者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态度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明确:

作者对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对充满生机的南方雪景充满怀念和喜爱之情,对如粉如砂,旋转升腾的朔方雪,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热情讴歌。

2.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1)提供本文的背景材料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2)生结合背景材料计论,回答问题归纳主旨。

明确: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藏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二、关键词语的品味

(研讨课后练习二)学生结组交流,畅所欲言。

明确:

1.“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

三、迁移拓展

1.江南的雪那平和恬静的美让作者欣喜,寄托他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而作者更由衷地赞美北方雪的孤独与刚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精神。好,让我们闭上眼来倾听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走进雪的世界,去领略它那独特美韵。

2.学了这篇文章,听了这优美的歌曲,你对“雪”是否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请拿出笔来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字数不限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学生写作,完成后交流评价)

四、小结

同学们,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征着纯洁,雪象征着刚毅,雪是奉献者的化身,雪是挑战冷酷的斗士。心灵的冬季有雪相伴,你的心田,定会纯洁滋润,你的心音定会铿锵悦耳,你的心房定会宽阔坦荡。

板书设计

 

7  雷电颂 

郭沫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补充: 

(1)屈原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作者介绍: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3)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2.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 

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3.模仿朗读: 

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整体感知: 

(1)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2)问: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3)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据此,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三、小结本课内容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中的基础积累 

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 

风、雷、电               追求光明 

土偶木梗的群象           憎恨黑暗 

                                 第二课时 

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屈原的形象,那么本文中的雷、电具有怎样的寓意呢? 

二、新授 

1.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   睥睨   咆哮    波澜   污秽

犀利    劈开   稽首   驰骋      虐待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3)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2.品味语言: 

(1)跳读、精读: 

讨论:《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教师作出要求: 

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 

(2)教师点拨: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B.“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C.“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D.“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概括屈原形象: 

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4.理解本文的象征手法 

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特别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5.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点拔: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明确: 

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6.全体学生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三、语文实践: 

1.举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 

2.另: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四、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 

“雷电独自”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 

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 

风、雷、电               追求光明 

象征 

土偶木梗的群象           憎恨黑暗 

                            8.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二)能力培养点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三)情感体验点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疑点: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而写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 

诵读,感知文意。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贯通理解两篇文章引用传说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  一撮灰  皓月 妲娥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月>。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   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                                 寄托人格理想 

月:细腻幽静             使星球再生 

    嫦娥奔月

 

王阳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