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一、简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全文线索:“乐”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ɡ yá 潺chán酿 niànɡ 僧 sēn辄 zhé 暝 mínɡ朝而往 cháo ér wǎnɡ 伛偻yǔ lǚ 蔌sù 射者中 shè zhě zhōnɡ觥筹ɡōnɡ chóu 翳yì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三翻译课文 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四分析 课文结构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 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 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环滁皆山→西南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 “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 画面。 ⑵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⑶ 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 四层(一句一层):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核心)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 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六作业:课后习题 七板书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与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民 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乐 尤永完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