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登高》品写景 ——探析杜甫诗的写景特点(备课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对后世影响深远。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时的杰作。大历二年(767)秋天重阳节时,诗人约远亲吴郎来饮酒,吴郎因事没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诗薮》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篇前四句描写独自登高所见秋江之景,后四句抒情,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倾诉长年羁旅漂泊,老病孤愁,感时伤世的人生复杂情感。全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细细体味,我们不禁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沉忧思所震撼,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分析其写景特点。

    一、意境雄浑,气势磅礴

    杜甫写景极具张力,涉笔视野开阔,万千景物汇于笔端,笔势纵横。形、声、色、态,一一展现,远近高低,尽收眼底。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二、抓住景物特点,准确塑造意境,融入情感

    诗人选择典型景物塑造意象。急风、猿啸、长江是三峡代表景物。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天高地迥、落木萧萧、飞鸟高回是秋天典型特征。写风强调急,写猿突出啸哀,写天着一高字,写落叶为“落木”无边,绘长江滚滚不尽。精致意象组合成一幅有声有色的萧瑟秋江图,塑造出萧瑟悲凉意境氛围,融入悲壮之情。

    三、注意色彩的渲染与情感和谐

    古语有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足见古人对诗歌和绘画的紧密关系早已了然于胸。色彩作为“画”的重要的造型因素之一也是诗歌造境的重要手段。驾驭色彩的不仅有艺术家还有诗人。诗歌色彩显现的审美力量同作为绘画的色彩一样令人心生震撼。

颜色作为造境的主要手段,在杜甫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蓝而高的天,碧透的江水,水中绿洲与白沙映衬,萧萧而下的黄叶,苍凉之感顿生。诗人采用冷色为主色调,黄叶的色彩增加亮色,,色彩饱满鲜明,情感与色彩相和,形成悲壮美。

    四、观察角度多变化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向上仰视浩天飞鸟,近观渚清沙白, 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写法错综,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五、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急风卷下落叶,飞鸟高空盘旋、滚滚长江东逝的动与渚清沙白的静对比,猿的哀鸣衬托得环境更加凄清。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山景的精美与江景动感映衬,景物生动鲜活。

    六、用词精当,顿挫有力

    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风、天,渚、沙,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 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读来富有节奏感,素来被视为佳句。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 “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登高》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悲壮苍凉的诗风。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高超的写景为抒情奠定基础,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

 

王士欣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