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学科的德育特点(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德育论文 手机版 | ||||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是语文教师凭借语文教材,发挥个人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行动、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在语文学科教育中实施德育,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为进一步探索本学科德育工作,笔者试就语文学科的德育特点谈谈粗略看法。 一、情感熏陶与理论教育并存 情感熏陶,是语文科教学突出的特点。语文科教学,就是要对是学生心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作用,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自然流露的崇敬、爱戴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自然地接受到道德情感的教育。语文课中无论是成功的朗诵,还是对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声情并茂的剖析,都可以起到启迪、感化的作用,使学生全神贯注于教学活动之中,知、情、意、行各方面都能得到协调平衡发展。 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方面,理性教育也是该学科所客观存在的,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从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来考察,其中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有形象的、艺术的内容,也有抽象的、理性的内容。如课本中的议论文《纪念白求恩》、《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讲实事求是》、以及有关思想修养方面的杂谈《谈骨气》、《说“小”》、《想和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都是理性的教育内容,而且,随着年级的递增,这方面的内容就越多。这是吻合学生心理规律的,也是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的角度来考虑的。 语文教材中虽然两方面的课文都有,但仍然以形象的课文居多。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来说,教师无论教哪一类课文,都应该感情投入,以高超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感情来影响学生,以雄辩的逻辑论证说服学生,使学生既受到革命情操的熏陶,又得到革命理论、人生哲理的武装。 二、在讲授内容与形式中实施德育 语文教学,思想内容与表达表达形式是有机地统一于课文之中的,既要传授课文内容,又要讲授课文表达形式。教师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表达而去讲内容,也不能脱离思想内容单纯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文中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要掌握起表达方法,以期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如此看来,语文科的教学任务是双重的。语文科实施德育,是在完成双重教学任务中进行的。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之中,缘文悟道,因道解文,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感情上受到熏陶。即是教师不仅要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进行思想教育,而且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时也要进行思想教育,如在讲表达形式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等。爱祖国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爱祖国的一种重要表现。《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以及镇上的人们在使用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权利即将被剥夺时所表现出来的沉痛心情也说明了这一点。 三、语文科德育特点的非系统性 语文科德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有思想教育的因素。但它丰富的内容是非系统性的,分散在各册及各篇具体的课文中,上下篇之间,上下单元之间在德育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教材也没有做系统的编排。在同一篇课文中,可以有若干方面的德育内容;同一德育内容,又可以体现在不同年级的若干篇课文之中。如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国少年说》、《谭嗣同》,进行健康的骨肉亲情教育的《背影》、《祭妹文》、《散步》,进行理想教育的《崇高的理想》、《哥白尼》,进行意志教育的《送东阳马生序》、《为学》、《七根火柴》、《梅岭三章》、《音乐巨人贝多芬》等等,都是分散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之中的。这些教材是不同作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各异,作者感情的倾向、所表达的主题亦有所不同因此,语文德育内容必定具有分散性和非系统性。 这一特点的存在,给语文科实施德育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宏观掌握全套教材,有意识地去发挥各册教材中各篇课文的德育功能,从考虑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全面性来制订实施德育工作计划,做到宏观把握,微观实施,使语文科德育的任务得到落实。 四、明朗性与隐蔽性并存 语文科德育是明朗性与隐蔽性并存的。所谓明朗性,就是文章的主题是明显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直接地、毫不隐晦地表露出来,可直接从中受到影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字里行间直接介绍马克思生前的革命时间活动和贡献,洋溢着对马克思的爱戴和崇敬之情;又如《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直接论证了革命队伍中坚持艰苦奋斗作风的意义。这些教材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 所谓隐蔽性,是与上者相对的。语文科的德育内容,在相当多的一部分课文中不是明显地表露在字里行间,而是隐藏在语言文字之中。尤其是文学性的作品,先进的思想、崇高的理想、美好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是熔铸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之中的,人生的哲理也常常隐含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如七根火柴》并没有直白地写那为无名战士崇高的思想和坚强的革命意志,而是通过对他的动作描写来表现。又如《故乡》的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几句话蕴涵的思想内容是很深刻的,如果照字面解释则毫无意义,发挥不了思想教育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懂得了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常常存在隐蔽性这一特点,便会自觉地挖掘课文的深意,从而震撼学生,感染学生,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之中。 把语文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充分的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这应该也是一名语文教师最终的任务。 追忆 相关链接:德育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