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语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 陈光荣

[广州市天河区 华美学园(510520) hmcgr@163.net]

   

教学目的

一、了解人类语言的特点。

二、学习本文用平实、缜密、严谨的语言多角度地深入浅出地说明情况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二、重点讲清用平实、缜密、严谨的语言进行类比、对比的说明方法。可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作者将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言”。文章标题中的“语言”是比喻,使作者表述的内容生动形象和富有吸引力。

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们用语音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表达意思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是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

板书课题。

《人类的语言》是吕叔湘写的一篇说明文。作者深入浅出地将语言的本质、特点和运用这一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表述得清楚、明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指导预习

1.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中三个段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

(2)试说明三个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解释下列成语:

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自己的主见。一般含有贬义。云,说;亦,也。

随机应变:掌握时机,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应付。

前程万里:前程远大,不可限量。

三、讲析、讨论

1.默读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你认为第1段中哪些词语用得缜密、准确?表达上有什么效果?讨论,归纳:作者用了“好像”“可是”“实在”“只有”这一类词语来说明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好像”与“实在”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再用“可是”将前后两个方面的转折关系表达出来,引起读者思考,继续用“实在”和“只有”等词强调了语言“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是区别于其他高级动物的本质特征。语言平实,用词缜密、严谨,加强了文章的逻辑性。

(2)“这三件事儿”指的是哪三件事?这三件事的说明顺序能不能随意调换?为什么?

讨论,归纳:“这三件事”指的是吃饭、走路和说话。这三者的说明顺序不可调换,因作作者的目的是在于说明“说话的不平常”,“用“吃饭”、“走路”的平常,对比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反映了作者叙述条理的清晰和严密。

(3)人类与别的动物的特征各是什么?

归纳:

人类:会说话;吃熟食;上肢与下肢分工,直立行走。

别的动物:不会说话;吃生食;走路时身体与地面平行。

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理,作者在第1段中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从课文中找出实例加以说明。

讨论,归纳:比较说明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同类事物的比较叫“类比”,如第1段中将说话与吃饭、走路比较;不同事物的比较叫“对比”,如将人类吃熟食、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与别的动物吃生食、走路时身体跟地面平行以及嘴只会吃东西作对比。

2.归纳段意: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

3.齐读课文第1段,理解句子间的内在联系。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2、3段;

2.用“好像……其实……只有……”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讲析第2段

1.指名朗读第2段,并讨论层次。

讨论,归纳:第2段是全文的重点,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记得……问题。”第二层:“鹦鹉能学人说话……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第三层:“一句话……办不到的。”

2.第一层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归纳:这一层是记人叙事,引用小学读书时一位“能文”的大师兄的两句话,提出要说明的问题:人类的语言与其他动物的“能言”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叙事引出说明的问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能文”一词加上引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因为这位大师兄在作文中的两句引文,并不完全准确。“佩服”一词,是对大师兄感到有可信之处,但并非完全敬重和十分信服,因而作者只是“佩服”而并非“敬佩”,用词之准确可算是用心良苦。“来历”一词,说明大师兄的话是出处的,事隔多年,作者竟能查出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出处,并纠正其谬误,可见治学之严谨。“问题”则是说“禽兽能言”,与事实相违。自然地引出第二层对鹦鹉及猩猩“能言”的分析。

3.第二、三两层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的?主要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归纳:二、三两层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主要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

这两层中,第二层是采用对比说明的方法,将人类的语言与鹦鹉学舌及猩猩的“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作比较,从而说明了人类语言的特征,突出了中心思想。第三层是第2段的总结。“一句话”,是总结性的语言,指出“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再一次说明人类语言区别于其他动物“能言”的本质特征。

第2段中,引号的用法有两种:一类是引用,如“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及“鹦鹉学舌”等;一类起强调作用,如“意念”等。

第2段中的三层意思,联系十分紧密,先提出问题,继而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行文条理清晰。

4.归纳段意: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二、讲析第3段

第3段可分为几层?各层次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结构关系?

讨论,归纳:第3段总共八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人类语言……偶然的”,总提本段论述的中心;第二层:“人类的视觉最发达……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将诉之于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的得失从五个方面进行对比,从而来论证中心;第三层:“总之……发展”,总结深化论述中心。不难看出,第3段的三个层次之间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说明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指明人类语言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段。

2.这篇说明文,不足1000字,却把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特点和赖以表达的手段说得十分清楚。主要是借助于条理分明的行文结构、深入浅出的表现手法和周密干净的语言。

全文3段,每段说明的中心十分明确,第1段说明语言的意义,第2段说明语言的特点,第3段说明语言的表达手段。条理清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中心突出。

表述方法深入浅出,如叙家常,如说故事。例如,开头说语言“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接着将它与吃饭、走路作比较,说明看似“平常”,其实“极不平常”;第2段以一位“能文”的大师兄文稿中的两句话引入,极其浅显地说明了人类语言特点,亲切、自然,既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又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语言的平实、缜密、严谨除在第1段中得到充分表现外,第2段中讲对大师兄“佩服”、“随机应变”、“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的选用都是匠心独运,第3段中,将“声音”与“手势”、“图画”作比较,也显得干净利落,毫不啰唆。

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本文较多地采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成为本文的一个重要特色。作者精确地选择比较的对象和确定比较点,或类比,或对比,尽力使抽象艰深的道理变得生动具体。例如,第1段将语言与吃饭、走路类比,又将三件事与别的动物对比,突出了语言这一看似“平常”又“极不平常”的人类特有的功能;第2段将人类语言与鹦鹉、猩猩的“能言”对比,十分鲜明地说明了人类语言的特点;第3段将声音与手势、图画比较,选择光线、距离、速度、超越障碍及能否同时做其他事等进行对比,突出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为手段绝非偶然。

四、布置作业

1.书面完成“理解·分析”题一,口头完成“揣摩·运用”题七。

2.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段落、层次、说明方法)。

附:《人类的语言》艺术三题

《人类的语言》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说明文,选自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第一章第一部分。原标题是“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现在的课文标题是教材编者所拟。这篇文章在写作艺术上成功之处颇多,以下三方面是更加值得探讨的。

一、举例艺术

本文是解剖语言学抽象事理的说明文,所以精选例子至关重要。例子选得好,就能寓“抽象”于“具体”之中,因为读者可以从作者的举例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产生感性认识,从而对有关的抽象事理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文章的第2段,在说明只有人类的语言才能“随机应变”时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举得十分巧妙而且自然,从拉家常回忆自己小学里读书时班上一位同学的作文谈起,举出了鹦鹉学话的例子。指出:“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第二个例子举了猩猩。猩猩“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的语言”。这个例子举得很典型,是用西方学者先进的科学试验的结果来说明的,有根有据,很有说服力。这两个例子,一个说鹦鹉学话能发出声音,但不会加以变化;一个说猩猩会一点符号语言,但不能把它变成声音。一句话,它们都不能“随机应变”。而这正是动物和人类的根本区别所在:动物没有真正的语言,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这样就为下文理论上阐明人类的语言为什么能“随机应变”作了很好的铺垫,让读者在头脑里初步获得些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吕叔湘先生历来非常重视文章中例句的选用,他说过:“在任何一本语法书或一篇语法论文里,例句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时候甚至是主要的部分。例句选择得好,说明的话就可以简单些,读者能从例句上悟出道理(规律),说明部分只要点一下就行了。反之,如果没有很好的例句,说明部分使多大的劲也不容易让读者完全领悟。”吕先生所说的选例句虽然是对写语法论文而言,但同样适用于写剖释抽象事理的说明文,我们可以从本文所举的例子中悟出这个道理来。

二、比较艺术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分得出事物的高低。本文采用比较说明的方法是突出的,其中有的属于类比,有的属于对比。例如第1段为了说明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别的动物的特征之一,作者先把语言跟吃饭、走路作类比。因为这三件事都是人类区别于别的动物的特征之一,就很有说服力了。接着作者又通过人与动物的对比来具体说明这三个特征:“别的动物都是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这样一项一项地进行对比,目的是要衬托出最后一项,突出本段的说明中心。作者行文从容不迫,如数家珍,看似信手写来,其实完全是基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

又如在第2段,作者举了鹦鹉、猩猩两个例子之后,就把它们同人类作对比,从而自然地得出结论:人类的语言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所办不到的。

再如第3段中说明为什么人类语言要采用声音作为手段时,首先通过视觉、听觉在与光线的关系上的对比,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手段优越于采用视觉手段;然后通过声音手段与手势之类的对比,进一步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手段优越于采用视觉手段。这样一对比,读者自然就心领神会了。

三、语言艺术

这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色是:活泼轻快,明白如话,娓娓动听,趣味盎然。首先,作者采取同志式的平等态度,拉家常的谈话方式,不摆架子,不绕弯子,尽量少用语言学的名词术语(比如“语言,也就是说话”,而不说“语言就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或“语言就是口语和文字”之类),而且不搞什么寻章摘句,旁征博引。作者在《语文常谈》序言里说:“这些文章既平淡无奇,行文也没有引经据典,当不起‘概论’、‘基础’之类的美名”。委实是自谦之辞。其实,这正是本文的一大优点。本文属科普文章,读者对象是具有一般文化程度的人,包括中小学教师、青年学生在内,我们读这篇文章时就被作者的娓娓而谈吸引住了,感到亲切自然,饶有兴味。这就是效果。吕先生能用极其通俗、一清如水的语言在不到1100字的篇幅内,把比较深奥的语言学知识和抽象的语言学事理讲得如此清楚明白,而且要言不烦、直截了当,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实在难能可贵。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深厚功力,而且反映了作者的群众观点和优良文风。其次,这种特色还表现在:多用口语,句子简短,句式活泼,语调轻快。我们读过不少语言学方面的文章,发现有的文章读起来就比较吃力,读完了,自己的理解有时还跟作者的原意捏不到一块儿去。可是读吕先生的文章却颇有轻松感,一点不感到吃力。请看文章开头一段文字:“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这段文字,句式之活泼轻捷,语调之明快轻松,在同类文章中是见得不多的。作者尽量把书面语化成口语,如不说“无关紧要平平常常”而说“稀松平常”,字数减了一半,就容易上口得多了;又如三处用了儿化韵,使口语色彩显得极为浓烈。此外还善于换同义词语,如前面用了“仔细想想”,后面再说不去仔细想时,就说“不去想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又如前面用了“了不起的”,后面再说同样意思时,就说“是极不平常的”。这些同义词语的灵活变换,有效地避免了语言的单调,呆板,大大增强了语言的生气和活力。另外,我们还发现作者极善于将复句化成紧缩句。如不说别的动物“只要有几条腿,就使用几条腿”,而说“有几条腿使几条腿”;不说人类的嘴“除了能吃东西之外,还会说话”,而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不说“声音则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而说“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不说“手势之类,如果距离大了,就看不清楚”,而说“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不说“如果打手势,就要比说话慢;如果是画画儿,那就更慢了”,而说“论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赶不上”等等。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