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郑燮。

2. 理解“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含义。

3.体会本文的哲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落拓不羁,常放言臧否人物,慷慨笑傲,因得狂名。乾隆元年进士。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十二年,有政声,因办理赈济等事得罪富豪而罢官,归里后往返于扬州、兴化间,以卖字画为生,他善诗,工书画,且能熔于一炉,自成一格。散文亦有独特风貌。有《板桥集》。

【讲解】

1.文章的第一句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描写。创设了朦胧迷人的意境,写出了竹子的可爱。

为下面作者画竹以及由此生发议论做铺垫,自然顺畅、水到渠成。

2.你是怎样理解“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

答:要抓住“意在笔先……化机也”。即主观的情感、想象、想法等影响着、指导着,甚至决定着作家的创作,这就是 “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由于作家的主观状态不断变化,包括最后下笔之前还在努力精益求精,结果落笔成形的“手中之竹”又不是最初的“胸中之竹”,但作品是主观、客观、艺术形式三者的巧妙统一。

3.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你能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吗?

答:世间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掌握规则之后。方能参透玄妙,取得独特的趣味。

【总结】

对于画竹郑板桥能够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这一番精辟的论述言简意赅地道出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更可贵的是,文章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以启发式的反问,把自己对于艺术的领悟开掘到现实生活中更为广阔的层面,使我们不得不叹服和惊羡。

 

陈云燕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