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新探(人教版 教学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近年来,笔者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对作文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克服了问题,改变了现状。现将自己的经验呈献给读者朋友,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变换角度、激发兴趣 兴趣是使人产生对某种事物积极趋向的心理状态,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条件,同时,兴趣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否激发起学生作文的兴趣,是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之所在。怎样激发兴趣呢? 首先,改变教学方法。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们对千篇一律的作文教学早已厌倦,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恐怕是重要原因。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培养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因此,从例外的角度切入,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比如:2002年我接任第一个教学班时,从诗歌创作的教学入手,学生都感到很新鲜,于是激发起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不仅学会了如何去写简单的诗,作文的能力也很快得到了提高,作文教学出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状况。 其次,作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作文。教师要当好写作的领头雁。古人云:“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教作文,必须自己会作文;要学生写,必须自己会写、先写。这就像游泳教练教游泳:仰泳、蛙泳、自由泳……你当教练的必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这样做一是让学生信服,二是让学生有所遵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长于写作的老师必然会带出一茬茬长于写作的弟子。当然,当好写作的领头雁,并不是要求教师以“写”代教。恰恰相反,教师最先通过“深入虎穴”获得“虎子”,从而在具体地感受写作的甘苦中去把握写作课教与学的决窍,寻找教与学的捷径,使作文教学“活”起来。写好后在班上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来评议,这样不仅可以使作文课题变得有生气,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心理,从而产生想跟老师学的愿望,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第三,引导学生自办文学刊物,让学生自己编辑、设计、排版、撰稿、评论,开辟“争鸣园地”等有趣而有意义的栏目,发表自己的作品。好的作文可推荐到各级刊物发表。如:笔者在的学校创办的《蓝色星空》刊物,不仅激发了全校学生的作文兴趣,还吸引了校内外很多学生,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上作文课,总是先讲作文知识,然后布置作文,作文教学显得枯燥而单调,于是本该生气勃勃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毫无兴趣可言。渐渐地,在枯燥无味的氛围里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厌倦感。因此,我尝试着走作文教学多样化之路,采用多种方法训练、激发学生作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实,作文课不一定要翻来覆去的讲解那些所谓的作文理论知识,也不一定每堂作文课都要写一篇作文,而应该力求达到多样化。一堂作文课可以上成欣赏课、辩论课、口头作文课、专题讲座课等。教师在讲解、引导学生赏析的过程中,尽量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即避免了枯燥无味的现象,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达到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书面作文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的目的。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故乡的梧桐树时,就以录相为媒体,分步明确观察目的——梧桐树的干、枝、叶、花、果。在引导学生观察梧桐树的叶时,画面上就出现了梧桐叶的特写镜头,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梧桐叶上。然后采用定镜和反复播放的手段,让学生看清老叶和新叶的不同,叶形和叶脉的特点,反复经过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小学生克服观察中的无意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给自己提出观察目的的能力。 三、作文与做人的完美统一 成功的作文教学,应该是作文与做人的统一。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的格调与作文者的品格往往是一致的,因为文章是人们心灵的窗户。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美术家固然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出来的都是血。”鲁迅的这一观点,正好说明了作文与做人统一的必要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健康的情感是生命的支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作文。现在的中学生,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形形色色、复杂多样的社会,所以每个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当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人生、理想、道德情操的培养,使之学会做人。这样,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现代社会的人才,为祖国、为人类发出光和热。 当然,这也是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且也要有高尚的情操,在学习中,时时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使教育质量得到行之有效的提高。 追忆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