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说课稿 手机版 | ||||
一、教学目标 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本单元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学习中起到开端和奠定基础的作用。本文是必修三小说单元中的第二课。是在第一课、中国传统小说《林黛玉进贾府》之后。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传统小说特点的基础上,走进中国现代小说的世界。 1、本文作者鲁迅。鲁迅作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巨大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是新文化革命中的主将,更重要的是他代表着新文化的方向,将西方先进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 2、所谓现代小说与古代小说的区别在于叙述什么样的事(内容)和怎样叙述这些事(形式)。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注重了内容而忽略了形式。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如下: 1、理解并准确说出“我”及第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2、说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有何联系,与主题有何关系 3、两个部分中人称的变化有什么用意,理解不同叙事角度的不同作用 二、教学重点: 1、说出文中“我”的性格特点及第一部分对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① 明确“我”的身份、经历 ② “我”的思想特点 ③概括“我”的性格特点 2、“我”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 3、说出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不同叙事角度对文章主题的不同作用 四、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使用祥林嫂三个阶段的肖像图片进行对比,直观感受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2、利用图表把“我”的各方面信息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迅速把握“我”的性格特点。 3、利用不同的背景颜色烘托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与祥林嫂的心情变化形成鲜明对比,渲染祥林嫂命运的悲惨,为整个故事奠定一个灰暗、凄凉的基调。在这个背景下,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第一与第二部分之间的必然联系。 3、用红色字显示小结部分内容即涉及到的叙事学名词叙述者和叙述视角,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4、使用画面,展示从个人出发的视角范围与上帝式全知全觉的视角范围的区别。使学生直观上感受“视角”一词的含义 五、教法: 讨论法: 本文教学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叙事学是新兴的文艺鉴赏理论,学生接触可能要陌生一些,所以让学生互相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能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教学思路。 六、学法 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 多媒体设计:使用祥林嫂三个阶段的肖像图片进行对比,直观感受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对小说的基本要素在文中的体现进行简单回顾 人物:三次外貌描写 第一次:乞丐;第二次:周正;第三次:木偶 情节:三个祝福片段 第一次:参加;第二次:无权;第三次:被诅咒 环境:三次雪景描写 第一次:2节 ;第二次:32节;第三次:112节 揭示小说主题: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把批判的锋芒直指造成其悲剧的社会环境和封建伦理道德。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能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小结:可以说小说就是历史。通过小说我们可以了解历史、见证历史。 ——亨利 詹姆斯(美国作家) 多媒体设计:用红色字展示。 设计意图:将学生在小说中感受到的感性材料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理性认识。 2、“祝福”这段故事可以直接从第二部分即祥林嫂的经历入手,为何加入第一部分?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即内容)的曲折生动上,还要学会思考作者在文章的结构布局(即形式)上的匠心独具。 ①“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我”的身份、经历、思想入手,了解“我”的性格。 多媒体设计:使用图表,简单明了地把“我”的各方面信息列出,让学生迅速概括出性格特点 我是一个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有与旧思想旧世界断绝的新思想,即所谓“新党”。所以“我”应该是有学问、有良知、有同情心的人。同时“我”又具有懦弱、逃避的弱点。 ②“我”与祥林嫂的悲剧形成是否具有必然关系? 多媒体设计:利用不同的背景颜色烘托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与祥林嫂的心情变化形成鲜明对比,渲染祥林嫂命运的悲惨,为整个故事奠定一个灰暗、凄凉的基调。 答案是肯定的。必然关系表现在我作为一个有学问、有良知的、有同情心的知识分子,对祥林嫂应该同情、帮助和拯救。但是,我的胆怯懦弱和逃避让我虽然对祥林嫂深表同情,但是却无力挽救;直至最后彻底放弃,甚至让自己渐渐忘记,内心渐渐舒畅。从而,使悲剧更增添了一层悲凉。 ③ 小说中的“我”与作者是否是同一个人? 设计意图:对于作品中的“我”,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和作者相混。利用叙事学的理论加以明确,会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明晰。 事件中的“我”与作者并不是同一个人,而是在事件中讲述故事的人。这个人在叙事学中有个专有的名词,叫做叙述者。文章的作者只是负责记录讲述的故事。所以,“我”要加上引号作为特定称谓,代表特定的意义。 3、安排第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为故事的展开铺设悲凉的背景,为悲剧的形成探究深刻的原因。 多媒体使用:将背景变化为凄惨、悲凉的画面。烘托悲凉的气氛。 小结:历史是人类认识自己的一种手段,对各种人间悲欢离合之事的记载与对社会兴衰发展规律之昭示,不仅具有意义,更具有“意味”。——《小说叙事学》徐岱 4、第二部分详细叙述祥林嫂的故事,使用了第三人称。人称的变化对故事的讲述有什么作用? 多媒体使用:设计图片分别表现“我”的视野范围和掌握全局的全知者的视野范围。让学生明白视角的含义。 第一部分站在“我”的角度,祥林嫂也是我眼中看到的祥林嫂,因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若使读者对事件的了解既全面又真实。仍然使用第一人称是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的。只能用第三人称。下文对祥林嫂的一生经历遭遇要进行更完整、更深切的介绍,全面的讲述祥林嫂的经历,刻画与之相关联的各色人等的面孔。就要求只能采用第三人称视角。 在叙事学中,第三人称称为全知视角,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只有这样才能解答读者的疑惑。刚刚学过的《林黛玉进贾府》使用的就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中国古代小说绝大部分使用的是全知视角,目的就是让读者掌握全局,全面了解,从故事中认识历史,警戒劝谏。 设计意图:小说阅读中往往关注情节、环境和人物,忽略作者在形式上的隐形安排,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小说写作中的技巧及技巧后面的深刻含义。以指导学生在以后的小说阅读中关注技巧。 小结:在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都要受到观察点影响。 ——卢伯克 英国小说家 5、课后思考:结尾一段又回到“我”的世界。再没有提到祥林嫂,这样安排对表现祥林嫂的悲剧和主题的深化有什么作用? 王娜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