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垂名因执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丁启阵

毫无疑问,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我国数千年历史、多如牛毛的帝王将相中,其名声之正、知名度之高,均位于屈指可数之前茅行列。换句话说,诸葛亮是我国历代帝王将相中的偶像派超级巨星。在民间,诸葛亮名气之大,不亚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赵匡胤、成吉思汗这些对中国历史大格局和大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超一流帝王。至于这些帝王背后、帮助他们成就统一大业的宰相将军,可以说,没有一个人的名声是像诸葛亮这么显赫的。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现象。倘若以成败论英雄,诸葛亮不过是帮助刘备完成了一时的霸业,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且是最弱小的三分之一。他的实际成就,未必比得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背后那些宰相将军。再者,诸葛亮“六出祁山”,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最终还赍志以殁,病死于武功五丈原跟司马懿对垒的军帐之中,没有实现他的军事理想。就像杜甫诗句所言,“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的人生是以失败告终的。

那么,诸葛亮究竟是凭借什么跻身中国历史人物超级偶像巨星行列的呢?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形象的最大特点似乎是能掐会算,足智多谋。但实际上,据史学家说,诸葛亮虽然善于治军理民,饶有巧思(发明木牛流马之类),但是奇谋将略、随机应变,非其所长。陈寿谈到诸葛亮的才华,曾说过这样一番话:“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评论诸葛亮一生成败的“评曰”,最后也说:“…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多智近妖”的形象,那是民众对心中偶像的期望,是小说家顺应“民意”的艺术创造。

我以为,“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诗句),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三顾茅庐”的出山故事,二是公平分明的处事艺术,三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顾茅庐的故事,普通百姓可能只是看个热闹,但是,对准备入世的寒士或仕途落魄的文人而言,则意义非凡。君臣遇合,风云际会,抚今追昔,批判现实,他们往往情由心生,悲从中来,感慨万端。因此,古往今来,这个故事为所有未得志和不得志文人所津津乐道。作为故事的主人公,诸葛亮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羡慕、景仰的重要对象,经常挂在嘴上,落在纸上,活在诗文之中。

公平分明的处事艺术,是绝大部分朝代的稀缺之物,是绝大多数政府官员的致命弱点。自然,民众对这种艺术的渴望和向往就会如江水一般,滔滔不绝。诸葛亮屡次率军远征,按说是劳民伤财、易致民怨之举,但是,蜀汉百姓对诸葛亮似乎并无恶感,在他生前死后,表现出了明显的拥戴、缅怀之情。究其原因,有如孟轲所言,“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陈寿“评曰”有这样一句话:“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总揽天府之国蜀汉军政十余年的诸葛亮,全家老小的衣食之资不过是成都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死亡之日,内无余帛,外无赢财。这样的宰相,怎能不令普通百姓肃然起敬、缅怀不已呢?

相比之下,我认为,第三个原因是最重要的。因为,故事引发的主要是羡慕之情,艺术引发的主要是景仰之情,而屡战屡败的执着追求,却能拨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恻隐之情。

诸葛亮在平定南方之后,又经过两年的准备,向后主刘禅上奏著名的《出师表》之后,开始了他漫长、艰苦的北伐征途。但是,几次北伐都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建兴六年(228),首次出祁山,开头进展顺利,“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但是,由于马谡指挥不当,大军被张郃击溃。退回汉中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请求自贬三等为右将军。当年冬天,诸葛亮率军出散关,遭到魏将曹真的抵挡,粮尽而返。只在撤军途中,击败魏将王双所率追军,并斩了王双。七年,诸葛亮率军至建威,占领了武都、阴平二郡。诸葛亮被诏复原职。九年,诸葛亮率军出祁山,虽有木牛运粮,但终于还是因为粮草殆尽而退军。不过,退军路上射死了魏国名将张郃。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率大军由斜谷出征,以流马运送粮草,在武功五丈原跟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对峙于渭水之南。相持一百多天后,诸葛亮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虽然在诸葛亮的精心安排下,“死诸葛吓退活仲达”,蜀军撤回途中并未遭受重创,诸葛亮被司马懿赞为“天下奇才”。但是,诸葛亮恢复汉室一统天下的理想,无疑是以失败告终的。

失败的英雄,最能赢得后世人们的同情与敬仰。自古有成王败寇的说法,但实际上,成功者往往令人生厌,失败者每每叫人同情。楚汉相争,成功的刘邦被刻画成小人,失败的项羽却被描绘成英雄。相比之下,项羽的失败过于悲惨,身边的美人骏马都无法保全,而诸葛亮的失败要体面得多。项羽的失败固然惊心动魄,令人震撼;而诸葛亮的失败,却能够调动人们心灵深处的恻隐,扼腕叹息,低回不已。杜甫《蜀相》诗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最恰当地表现了这种感情。史书记载,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于临终之际,呼喊的也是这两句诗。

假设一下,倘若诸葛亮于刘备死后,或者于平定南方之后,不再一次次北伐,而是辅佐后主,过偏安西南一隅的太平日子。我敢肯定,他是不会享受到后世人如许的景仰推崇的。《出师表》中,诸葛亮全面交代了军国后事,可见,诸葛亮对于实现出师目的(兴复汉室)是并不乐观的。他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可以感动千古的。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