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土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2.导语。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 三、正课 1.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探究质疑: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4.探究质疑: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子女,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5.探究质疑: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6.探究质疑:“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有不同的解释。(1)对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喻而“笑乐”。 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7.探究质疑: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8.探究质疑: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讨论并归纳:可自由发言。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像鹅毛漫天飞舞 像蒲公英 四、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陈太丘与友期》3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中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个朋友就发怒了,骂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想讨好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 3、第三步学习什么呢?根据上下文读补出文章的省略成分。请看(先说第一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太丘 )去后( 友 )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 )答曰:“( 家君 )待君久不至,( 家君 )已去。”友人便怒:“( 尊君 )非人哉!( 尊君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君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友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四、探究与延伸 (一).探究质疑: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何以见得?讨论并归纳: (1)他认为客人“无礼”“无信”谴责他,维护了自己及父亲的尊严,说明他聪颖、机智,懂礼识义; (2)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二)、思考: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元房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之父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三)、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四)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你是) (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即文章的主旨 ) 友人:1) 先道歉,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2) 求得别人的原谅,今后注意改正 3) 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骂人,更不应该骂人家的父亲 4) 找别的机会向陈太丘父子道歉 5) 今后一定要遵守时间,言而有信 元方:1)和元方一样有理有据,指出友人的错误 2)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 3)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4)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五.当堂朗诵这两篇文言文。 六、小结 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七、作业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字词:期、舍、去、不、委、引、顾 敬称与谦称:对别人——敬:令、惠、高、请、赐、华、贤 说自己——谦:家、舍、小、老、拙、鄙、犬 人物:陈太丘:(守信) 友人:(急躁、率直、知错能改) 陈元方:(知礼守信、方正) 李卫民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