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蒹葭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关雎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诗中出现的一些连绵词的读音和字形,学生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已经学过一首《诗经》中的古诗,还记得吗?《采薇》(引导学生背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那么《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二、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中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三、学习《关雎》 《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一首。 1.老师读读这首诗(范读)。听了一遍,有的同学可能会猜到这首诗的内容与爱情有关。《诗经》的编者把它放在首篇,可能就是为了突出“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吧。 2.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样做有利正音,同时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3.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自读几遍后要求学生自己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老师提示重点词语,并试着串讲。 4.导读。重点导读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没有。) 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讲解“比兴”的手法,讲解内容见教参) ③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反复读读,好好想想,试着说说。提示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再看看阅读提示是怎么总结的。 ④阅读提示中还写道:“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因为这首诗里运用了反复、双声、叠韵等多种手法。) 5.学生反复朗读、背诵。(作业) 教师可这样检查背诵:①背出起兴的诗句。②背出描写男子心理活动的诗句。 6.重点掌握下列词语(读准、会默写)雎鸠、窈窕、荇菜、寤寐、辗转、琴瑟、参差。 7 诗句分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7. 主题: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8. 表现手法: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蒹葭 教学目标: 1、掌握《蒹葭》中起兴手法运用以及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本诗艺术)手法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2、探讨诗歌中“伊人”的多义性,从而发掘出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伊人”多义性探究 2、赏析多主题诗歌 教学过程: 一、朗读欣赏 (一)听录音播放 要求学生: 1.找出韵脚字 2.给生字注音 (二)教师指导 (三)配乐,让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二.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投影显示) 三.分析诗歌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 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芦苇、有什么变化?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是怎么样变换的? “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 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小结: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的氛围, 5、我们来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吧!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想像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 提问:伊人位置有何变化? 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虽然位置有变化,但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提问:但主人公追求到伊人吗? (没有,一水盈盈,河道阻隔,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徘徊往复,此时主人公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 (失望 怅惘 痛苦)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6、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7、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①美丽? 外在?内在?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③“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小结: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大屏幕配乐显示以下内容)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④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配乐屏显):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教师准备:㈠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 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 小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伊人”的这个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⑤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爱情 事业 亲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朗读比较:《关雎》与《蒹葭》的写法上的不同。 [明确] ①《关雎》一诗重在叙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后面两章是前面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情感韵味更浓郁。 ②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杨思立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