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本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 2、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感情线索,了解景、情、理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直面痛苦后的达观。 突破方法:朗读与分析结合突破重点; 比较与探讨结合突破难点。 导入新课 在中国诗人中,李白太高,瑶台仙阁高不可攀;陶渊明太远,桃花源里忽隐忽现;杜甫较近,却显太实而缺空灵;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苏轼,他的诗,随手拈来如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有豪迈酣畅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缠绵多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有慷慨纵横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也有冷静直观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旷达洒脱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 有“若把西湖比西子”的浪漫细腻…… 苏轼在文学上是个旷世奇才,然而因为太优秀、太耿直,他在仕途却很不得意,一生屡遭贬谪。公元1080年,苏轼便遭遇了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往偏僻、荒凉的黄州。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凄苦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脱胎换骨真正走向了成熟—“与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赋》,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三、学生听配乐朗诵课文 边听边思考:1、《赤壁赋》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2、文中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1、生:洒脱 深邃 抑扬顿挫 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2、情感是先乐后悲,由转悲为喜 师: 情 乐—悲—喜(板书) 四、内容赏析:抓住感情变化这条线索来分析 (一)问:作者为何而乐? 生:因为景美而乐 师:赤壁月景到底怎样?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景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万顷之茫然 师:你能不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这风月无边的赤壁月夜秋景图? 生: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细细的波纹,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 师:真是清风和明月交织,白露和水光辉映,让我想起“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景色有什么特点?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 澄澈而空明,苍茫而朦胧,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迷离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惟有用一个字概括了。 生:乐。 师:哪几个动词和句子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月夜的愉悦心情? 学生:举——一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学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师:什么是“一苇”?“纵”?“凌”?描述一下这两句所写得意境。 生:一苇:喻指苇叶般的小舟 ;这里的“纵”――听凭、随意的意思。凌:越过。 意境: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任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师:什么感觉? 生:作者得意极了,于是乎飘飘欲仙,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投影): 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 [明]茅坤 (东坡,世号曰:“坡仙”;此二赋,指前后赤壁赋。何谓“遗世”?同学们 师:是啊,如此之美景不仅令作者而且让我们都有了一种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感觉。 看课文注释(13)――脱离人世。) (二)、师:文章第二、三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发生了变化,那么悲从何来? 生:悲从歌中来 生:悲从箫中来 师:“扣弦而歌之,歌曰”,是谁在歌,苏子还是客? 生:是苏子。 师:从何处见出? 生:由下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见出,客只是在和,类似于给苏子伴奏。 师:我们先从其歌的内容来分析。苏子所歌仿楚辞,屈原的遭遇同学们很熟悉,屈原喜用香草、美人来传情达意,香草以喻其自身洁操,美人以喻其对君主的渴望。 师:那么,歌中“渺渺兮予坏,望美人兮天一方”所传达的情怀就不难理解了。 生:“望美人兮天一方”,哪里是在想念美人,眼睛分明紧紧地盯着遥远的朝庭。远处的月亮就如同心中的美人一般,可望可不可及,充满了一种无奈的期盼。这本身就带有哀怨之气了。 师:所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并非兴由己出,而是完全领略了此时作者的心情,真是知音难觅啊。“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哪位同学翻译一下,注意译出神采。 生:那洞箫的声音呜呜作响,像哀怨,又像思念,像抽泣,又像低诉。余音婉转悠扬,像丝线一样连绵不绝。 师:译得很好,连用了五个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同为摹写声音的至文。 师:“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是讲这幽怨悲凉的音乐所带来的深度效果。这两个形象比喻音乐效果要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生:表达作者的孤独之情。 师:由何处见出? 生:“泣孤舟之嫠妇”,孤舟、寡妇都孤独的隐喻。 师:那“舞幽壑之潜蛟”如何理解? 生:“幽、潜”可以见出此蛟龙长期被埋没,不为人知,亦有孤独、见弃之义。 师:答得真好。此两句可以互相参照比证,可见苏子被贬到黄州,于心不甘啊。——我们甚至还可以认为这是苏子自况,此时的他,不就像潜蛟和嫠妇吗? 师追问:“那么客因何而悲呢? 生:一悲英雄不在,功业未成。 师:文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呢? 生:曹操. 师: 说他是一个英雄. “固一世之雄也。”生: “方其破荆州,下江流,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凸现了曹操的英雄形象。师: 重点落在了“而今安在哉?”为什么? 生:英雄豪杰,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 师:想到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功业未成,怎能不不悲从中来? 指导朗读:(二生读) 作者在这里连用4个4字句,增强语气,写出了气势,语调应该上扬。 固一世——之雄也,(蓄势待发,气势如虹——字字千钧,千古定评) 接着笔锋却陡然一转,情感跌入谷底。而今安——在——哉?(什么意思?宾语前置。如何读?)(激流跌宕——沉重惆怅)生:二悲宇宙无穷,人生短暂。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 生:“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师: 林语堂先生也说:“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才要有为。而苏轼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政治才干,却只能“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怎能不怨? 生:三悲理想与现实之冲突 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生永驻,岁月常在,甚至获得永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而,“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三悲也。 (三)、师:“客喜而笑”,怎样转悲为喜的? 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师:既然人与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那么“长江无穷”也就不值得羡慕了,人生短暂当然也谈不上悲哀了。 师: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 师:第三四段主客问答是赋常用的表情达意的方式。主客的话是否都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 生: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师:绝妙的想象。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苏子的话真是直面痛苦后的一种超脱。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 (投影)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小结 师:《赤壁赋》的感情线索是乐-悲-喜。“ 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生:第一阶段的乐是一种偏重于感官的愉悦,也是作者暂时忘忧,主观上力图避开内心烦扰而获得的暂时的陶醉;而在最后阶段的乐,是一种坦然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是一种勇于直面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之后的乐。无可置疑的是,这后一种乐(审美体验)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 (板书) 景(乐—山水之乐) 理(喜—达观之喜) 师:本文以主观感情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写了作者月夜游赤壁之乐,怀古伤今的悲,虽身处逆境而达观的精神,文章由景入情,由情入理,情景理达到了和谐交融。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 (全体起立齐读全文,感受苏轼的达观精神) 五、课外拓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苏轼的达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练习: 1、站在赤壁前,词人联想到三国时的英雄人物(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为我们刻画出一个( )的年轻将领形象,与后文 ( )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词人( )的感情。 2、这首诗属于( ) A 豪放词 B 婉约词 讨论探究 如何评价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学生讨论可能出现的情况: 1、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2、我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3、我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 4、《水调歌头》里,苏子已经告诉我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要学会面对浮沉不定的人生,少一份哀伤,多一份豁达。 5、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恶官场,把官场比作网。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即使一路被贬,他还一路造福百姓:在黄州筹备孤儿救济院,在惠州造桥,在儋州建学校…如果朝廷重用他,他还是会去做官 教师课堂结束语:有些崇高的灵魂总能跨越千百年给后人留下智慧,这是人间的奇迹,苏东坡就是这样的奇迹!我们应该感谢黄州,是他成全了东坡,给了我们一个才华横溢的东坡,给了我们一个能背负起所有风云变幻的东坡,给了我们一个豁达乐观的东坡,给了我们一个千古风流的东坡…也感谢东坡为我们留下了这写用清风、明月、大江、山石拼成的永恒的精神盛宴! 七、作业: 以“故乡的秋景”为题写一篇散文。 搜集苏轼的黄州诗文并认真阅读。 网二丫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