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应如何为学生“补钙”?——2001年高考阅卷引出的思考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光明网 2001-07-25 徐敏 程劲松 今年高考,新科目“披挂上阵”,新题型“浮出水面”,高考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改革步子迈得更大。 记者获悉,此番高考阅卷,有喜有忧。喜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许多学生开始走出书堆,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忧的是仍有相当不少学生在能力上“缺钙”。 学生“缺钙”缺在哪里?中学教育应如何为学生“补钙”?且听高考阅卷教师、教育专家的评说…… 独立思考空间,窄 语文卷作文,谈对我国人类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思考。阅卷处负责人、华师大教授巢宗祺发现,许多学生都写了中共一大会址,这也未尝不可,再看下去,文中多为空洞的颂词,而没有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去开掘其历史、文化、精神意义。一看便知,这些考生是将平日操练时储备的作文依样画葫芦。 英语卷作文谈的是轿车进入家庭后对家庭、环境、经济的影响。阅卷处负责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李基安注意到,几乎有一半作文开头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轿车将进入家庭”,或“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将拥有轿车”;接下来就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可能污染环境等等。原本丰富多采的词汇、句式和思想,竟被演绎成千篇一律。 出现此类“趋同”的怪现象是何原因?两位教授认为,不少学生视野狭窄,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教师教学目标过于功利,仅仅为了应考,把学生当成“流水线”上的产品。 两位教授开出“药方”: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我和别人不一样是正常的,和别人完全一样才是不正常的”。要为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发挥个性特长。 外界信息纷繁复杂,学生获取信息不难,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六十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谢根达、市西中学政治高级教师夏圣威建议:语文课可以找一些文学作品,让学生咬文嚼字,畅所欲言;政治课可以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收集材料,各抒己见;还可以将创新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作业、考试中的答题即使不圆满,但若有独特见解,有创新亮点,可加分。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 “送分”题竟成了“失分”题,不少物理卷命题老师感到纳闷。如,已知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一年中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等信息,让考生算出一年中地球的降雨量。用一两个公式就能解出,原以为80%左右的考生能正确答题。出人意料,许多学生傻了眼,脑子里的公式几十个,不知哪个可扯上关系。结果该题正确率不到0.5%。相反有道数年前物理高考“压轴题”,此次改头换面成了道选择题,难度较高,但大部分学生都答对了,因为“面孔熟悉”。 民用煤气改成天然气后,灶具如何改装?明珠一号线开通后,要建车站,为什么应该把车站建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上……综合卷阅卷处负责人、上师大教授高惠珠透露,就目前高中阶段的学习深度而言,综合考应该是不复习也能答个八九不离十。但实际情况是,总计75分的人工阅卷部分,罕有学生得高分的,大部分在50分左右,最低的才20多分。 “一部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华师大二附中物理特级教师张大同这样分析。“平时练习、考试中的题目大都被‘模型化’,学生埋头于这样的题目,而缺少一双从周围事物中发现科学原理的眼睛。” 有教育工作者认为,“讲原理—背公式—做题目”这样的教学、学习方式得改改了。教育部门编教材、教师写教案时,都该穿插一些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生活是个大课堂,课内教学要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思维发散度,小 考数学时,不少学生感觉“手心出汗”,因试卷上出现不少新面孔。数学阅卷处负责人、同济大学教授邱伯驺举了几个例子:逆向提问题,不是像往常一样给条件,让你写结论,而是给结论,反问得到这个结论的条件;开放题,要求考生从命题给出的条件、结论,将命题加以推广,答案可以五花八门;猜测题,要求考生用计算器检验一些数值,鉴别哪些是假命题,哪个是真命题。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没超纲,只是要你转个弯,但许多考生的思维因此“卡壳”。 “碰到新题型就一筹莫展,主要是因为不少学生已形成思维定势。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苦做大量习题,但过多的习题会将学生思维的‘翅膀’禁锢。”长宁区教育学院化学特级教师陈基福指出。 学生的思维如何“放飞”?张大同、陈基福等教育界人士认为,要变“接受式”学习为“科学探究式”学习。教师不要把已经“煮熟、切碎”的知识教给学生,而要给学生一个“半成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积累数据、分析特征、提出猜测。在课堂教学中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质疑、讨论、交流。在对新知识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他们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要有一些怀疑精神。比如,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的定理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上台讲讲科学家如何发现问题、怎样提出设想、经历了哪些失败、如何战胜权威坚持真理等等。由此,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让学生的视野冲破解题应考的狭窄空间,拓宽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广阔天地。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