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考语文基本篇目16篇复习1 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手机版


 安徽省中考语文基本篇目16篇复习

1、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

一、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 

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论语〉十则》

3、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论语〉十则》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按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论语〉十则》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形容词用作名词。《〈论语〉十则》

四、古今异义 

1、识:默而识之。    古义,记 ;今义,知道,认识。《论语》十则

五、重点实词: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自]从。[(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wèi)]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诲(huì)]教,教导。[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hóng)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diāo)]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

六、成语

1、[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4、[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5、[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6、[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七、阅读探究:

1.第一则: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

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

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第二则: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第三则:

(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第四则:

(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第六则:

(1)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第六则、第七则: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第八则: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第九则:

(1)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八、总结迁移:

1.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7.《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在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0.《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我说:      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11.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2、 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  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二、语音: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三、通假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回避。《鱼我所欲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鱼我所欲也》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鱼我所欲也》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鱼我所欲也》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四、词类活用:

五、古今异义:

1、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是:非独贤者有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鱼我所欲也》

3、豆: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今义:豆类名称

六、重点实词:

1.欲:想要,喜欢 。所欲:喜爱的东西。 

2.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 

3.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得:得到。 

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取:求取。 

5.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 于:比。 

6.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7.患:祸患,灾难。 

8.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9.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0.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1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这个办法获得生存手段而不用的人。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2.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3.勿丧:不丢掉,不丧失。丧:丧失,丢失。 

1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篮” 

15.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6.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助词。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17.蹴(cù)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蹴:用脚踢。 

1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高官厚禄。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连词,却。  

20. 何加:有什么益处。 加:好处。 

21.奉:侍奉。 

22.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2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原先,从前。 

24. 已;停止,放弃。 

25. 本心:天性,天良。 

26.是故:因此。 

27.能:能够。 

28.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行人。

 

七、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           不屑也。          

   八、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比如“恶、患、甚、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       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九、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

      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A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3、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2节 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3节 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

   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

   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3分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7、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9、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0、《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11、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3、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14、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一、通假

1、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孟子〉二章》 

2、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孟子〉二章》

3、衡于虑。                   衡通横 梗塞。《〈孟子〉二章》

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孟子〉二章》

二、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使--- ---痛苦;劳,使--- ---劳累;饿,使--- ---饥饿;空乏,使--- ---穷困;乱,使--- ---颠倒错乱,动,使--- ---惊动,忍,使--- ---坚韧,使动用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人恒过。"过","犯过失"。名词活用为动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古今异义

1、发:发于声。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孟子二章》

2、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古义,被起用;今义,举起。《孟子二章》

3、征:征于色。征:古义,表现,征给;今义,征求,象征。《孟子二章》

4、喻:而后喻。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孟子二章》

5、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孟子二章》

6、入:入则无法家拂。入:古义,国内;今义,进入。《孟子》二章

7、饿其体肤(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

四、重点实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征验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8、国恒亡 恒:常 

  9、生于忧患 生:生存发展。

10、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11、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12、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13、百里奚举于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14、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方法。

15、人恒过:常。//犯过失。

16、衡于虑:思虑堵塞。

17、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五、中心意思:

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六、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8)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6个事例中的人物最终被举荐或任用的原因。

都经受过苦难的磨炼。

(9)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10)、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七、开放题。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3、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周群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