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修、窥、美、私、昳、弊、刺;朝、孰、诚、善、谏)。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教师:上节课讲到烛之武在危难之际,临危不乱,智勇双全,化解国难。那么是不是一定在非常时期才能显示一个人的才智呢,当然不是,我们今天就来欣赏另一种智慧——生活中的智慧,邹忌讽齐王纳谏。(转身板书)

二、《战国策》解释

教师:这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那么战国策是一本怎样的著作?请同学们看到注解一并读出来加深印象。

教师:《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这很好记,根据书名,战国指的是记载的时段,主要是战国时期;“策”就是战国时各国的策士谋臣;讲的就是这些口才出众的牛人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好,接下来我们就去感受一下文章语言的精妙和文中人物的风采,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请大家齐读课文,并标出生字词。(在齐读中感受学生的熟悉度和总体水平)

昳(yì)丽  窥(kuī)镜  间(jiàn)进  期(jī)许  谤讥(bàng jī)  朝(zhāo)服衣冠  朝(cháo)于齐

三、整体感知

1、文章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从题目看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了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邹忌对齐王用的是“讽”的方法。“讽”是指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第一段讲解

文言文学习的最基本要求是积累字词句,下面我们先看到第一段,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对照着课下注释和课后习题第一题来翻译并找出你们的答案,等一下我们找同学来回答问题。

(1)、点字词,翻译,加上简单的串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明确:修:长,此处指身高。  

“尺”:古今异义词。古义:约合现在的23.1厘米;今义:约33厘米。“八尺有余”:其中“有”读yòu,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而:连词,表顺接,并且。  昳丽:光艳美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23.1•8=184.8),容貌光彩照人。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明确:朝:早晨,名词作状语;  服:名词作动词,穿戴。(如何判断是名是动)    

      窥镜:“窥”今义是偷偷地看。照镜子。      孰与:“孰”是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它作为宾语要前置。“孰与”是固定搭配,表示“与……相比,更……”。若是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君美甚”:“甚”是表程度的副词,很,极。(愚公移山里,甚矣,汝之不慧。)    

 及:比得上。我们今天也常说不及,有些方言中也保留有古汉语的这种用法。

“徐公何能及君也”:“何”是疑问代词,哪里。但是,“何”在该句中作状语而不是宾语,所以不用前置。“及”是“比得上、赶得上”的意思,它有了宾语“君”。

译文:早晨邹忌穿戴好衣服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英俊?他的妻子回答到:您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明确:“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该句是判断句。判断句需要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在句中作谓语。我们可以看到,“齐国之美丽者也”是作为整个句子的谓语。

“美丽”是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可以用于形容男性,而现在一般只形容女性。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明确:“忌不自信”:这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现象。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解释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而复问其妾曰”:“复”是“又、再”的意思。“妾”是邹忌的偏房妻子。在我国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正房的妻子称为“妻”,偏房的妻子称为“妾”。

“吾孰与徐公美”:这里与之前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是一样的句式,也是宾语前置句。

”旦日,4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确:“旦日”:指第二天。

“与座谈”:省略句,即“(邹忌)与(客)坐谈”,省略主语邹忌以及“与坐谈”的对象“客”。

“问之客曰”:“之”是代词,指代“孰美”这件事。

“徐公不若君之美”:“不若”是不如、比不上的意思。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明日”:这是古今异义词。古代指第二天。现在我们指的是从说话人说话的时间算起的第二天,就是明天。

“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是仔细的意思。“视”是端详、观察。

“自以为不如”:“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不如”即指“不如徐公美丽”。

“又弗如远甚”:“弗如”是不如。“甚”是很、厉害。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暮寝而思之”:“寝”是睡觉、就寝。“思”是思考、思索。“之”这件事,指前面所遇到的事,就是他与徐公比美这件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私”是偏爱的意思。“之”在这里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没有意义。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畏”是害怕。

“欲有求于我也”:“于我”是介词“于”加上宾语“我”,在句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我有求”。

(2)、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3)串讲之后回顾,分析第一段结构和语言的精妙之处

品味三答。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段在讲到邹忌“比美”这件事中,出现了三个关键人物:妻、妾、客。正是这三个人对邹忌的问题的回答引起了邹忌“暮寝而思”,于是才有了接下来的故事。现在我们就来体会一下,这三答当中,有着怎样的玄机。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三个人是怎样回答的:

明确:       妻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热烈,爱夫之情溢于言表)

     邹忌   妾            徐公何能及君也!(鹦鹉学舌,畏惧之情)

            客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气平实,逢迎邹忌)

这三个回答告诉我们同样一个结果:邹忌比徐公美。但是三个人回答是用三种不同的语气。大家想想,他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的态度和心理的想法是不是也像这语气一样因人而异呢?

妻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单单一个“甚”字就可以看出妻子对邹忌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烈赞美。她为她的夫君的美丽感到骄傲和自豪。

妾因为其地位介于主、仆之间,较之妻来说地位是比较低下的,和主人之间大多也不会有太多的真情。但是出于对主人的敬畏又不能不顺从,否则可能失宠,回答时就可能会有所顾忌,因而是小心谨慎地表达对主人的肯定。

客是外人,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他来邹忌家是有事要找邹忌,有求于他。因此在回答邹忌的问题时应该就要想方设法地让邹忌满意。从客人这个语气平实的陈述句中我们也可以揣测,其实客人知道到底是谁更美,只是碍于情势,他不能说。

这三个人由于各自的身份、与邹忌的关系不一样,导致了他们在回答邹忌的问题时措辞、语气、感情色彩上出现了区别。而这种因人而异、因时而别、因势而造的神态口吻也微妙地凸现了人物的性格,使我们看到的是情趣各异的人物形象。

四、课堂分角色朗读

1 选角色:首先,选出咱们班底大帅哥邹忌,大家说说,我们邹忌在哪里(活跃气氛)

          好,那热情的妻,第一夫人在哪里    美妾在哪里  客人(冷静沉着或内向的同学)      旁白为全班同学

2好,我们看看现代版的邹忌比美,是否演活了

3 同学点评,教师结合表演总结,让同学们更了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同时记下这段话

4, 通过故事讲道理

记住,在生活中,要保持一颗理智的心,有善思的头脑,善于从生活中增长智慧,分辨真伪,我们将受益匪浅。

第二课时

6、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讲到,邹忌在听了妻、妾、客三人的回答之后,躺在床上想了一宿。今天,他就上朝去见齐王了。

(1)翻译讲解字、词、句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于是”是连词,表示顺承。“朝”是名词,朝廷。“见”是拜见。“诚”是副词,确实,的确。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之”助词,的。“以”是动词,以为、认为的意思。“于”是介词,比。“皆以美于徐公”是状语后置的格式。正常语序应为“皆以于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是古今异义词。古时候是两个单音节词“地”和“方”,“地”是土地,“方”是纵横;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是一个双音节词,指处所。“百二十”是一百二十,是实数。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宫妇”指的是宫中的嫔妃。“左右”是齐王身边侍从的人,指的是亲近的大臣,也可能包括了宦官等近侍。“莫”是不定代词,指“没有谁”。“四境之内”指整个齐国范围之内,四境就是四方疆界。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观之”是“由此看来”,“由”是介词,从,根据的意思。“之”是助词,没有实义。“蔽”是受蒙蔽。

(2)分析第二段

①第二段写了什么?

明确:邹忌进谏。

②进谏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王之蔽甚矣。

③邹忌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邹忌见齐王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通过他与徐公比美这件事,得出了妻偏爱我、妾害怕我、客有求于我而导致我受蒙蔽的结论。然后再类比在齐威王身上,宫妇左右偏爱王;朝廷之臣害怕王;全国上下都有求于王。因此,大王也会受到蒙蔽。

④从逻辑角度来说,邹忌运用的是哪种推理方法?

明确: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他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是类比推理。在方式上讲是设喻论证。

7、那么,邹忌进谏以后给齐王,给齐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接着往下看。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1)翻译讲解字、词、句

王曰:“善”。乃下令。

“善”是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好。“乃”表示“于是、就”。“下”是下达。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面刺”是当面指责。“面”是名词作状语,当面。“刺”是斥责、指责。“过”是过错、错误。“受”是得到。“上赏”是上等奖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谏”是劝谏,作动词。“谤讥”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于市朝”作状语,后置。“于”是介词,表示“在”。“市朝”本来指市场和朝廷,这里泛指公共场所。“闻”是使动用法,是“使……听到”。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初下”是刚刚传达。“门庭”指门前和庭院。“若”是好像。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时时”是不经常,隔一段时间。“间”是断断续续地。“期年”指满一年。“虽”是即使,表假设。“进”进谏。

(2)赏析第三自然段

这一段写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下三令,设三赏来发布政令,同时记录了臣民进谏的情况。

“三令”“三赏”使齐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门庭若市”说明齐国确实存在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在根据进谏的意见,改革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这一段文章有什么写作特色?

明确:这里没有直接写群臣受奖赏的情况,也没有说齐威王对待意见的态度如何,而是通过写进谏者越来越少这样一个情况,从侧面告诉我们,齐威王接受了臣民的意见并且在政治上做出了改革。

8、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在经过了齐威王纳谏改革之后,给齐国带来了什么影响。一起看到最后一个自然段。

(1)翻译讲解字、词、句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闻”是听说。“之”是代词,指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皆朝于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于”是介词,表处所。“朝”是动词,朝拜、朝见的意思。“所谓”是“所说的”。“战胜于朝廷”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朝廷战胜”,指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说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使得其它国家畏服。

(2)分析该自然段

这一段说明了邹忌进谏、齐王纳谏的结果是使得齐国强大。

9、请思考:在本文中,邹忌和齐威王分别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史记•滑稽列传》也载有楚庄王之后同类事:“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四、小结:

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之后紧扣下文的“思”字,由妻之私我,妾之畏我,客之有求于我悟出了受蔽的原因。因小见大,有家事想到国事,三比使齐威王连连称“善”,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谏。而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由带来了群臣吏民进谏的三变,终于使齐国战胜于朝廷,从此威名大振。 

   整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联,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作业。 

五、重点字词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字多义 

  (1)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2.问之(代词,他)

  3..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4.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5.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7.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9.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10.臣之妻私臣(的)

  11.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1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13.数月之后(无意义)                   14.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四)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地土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岑小丽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