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黑》结婚备课参考2 (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四)刻画人物的突出特点。 周扬写于1946年的《论赵树理的创作》一文,对赵树理小说刻画人物的民族文学的传统特点曾有精辟的说明,我们仍可引来借鉴。他归纳的特点有三: “第一个特点就是,他总是将他的人物安置在一定斗争的环境中,放在这斗争中的一定地位上,这样来展开人物的性格和发展。每个人物的心理变化都决定于他在斗争中所处的地位的变化,以及他与其他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他没有在静止的状态上消极地来描写他的人物。” “其次一个特点就是:他总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表现他们的思想情绪。关于人物,他很少做长篇大论的叙述,很少以作者身份出面来介绍他们,也没有作多少添枝加叶的描写。他还每个人物以本来面目。他写的人物没有‘衣服是工农兵,面貌却是小资产阶级’;他写农民就像农民。动作是农民的动作,语言是农民的语言。一切都是自然的,简单明了的,没有一点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地方。而且,只消几个动作,几句语言,就将农民的真实的情绪的面貌勾画出来了。” “最后,作者在处理人物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明确地表示了作者自己和他的人物的一定的关系。他没有站在斗争之外,而是站在斗争之中,站在斗争的一方面,农民的方面,他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他没有以旁观者的态度,或高高在上的态度来观察与描写农民。农民的主人公的地位不只表现在通常文学的意义上,而是代表了作品的整个精神,整个思想。因为农民是主体,所以在描写人物,叙述事件的时候,都是以农民直接的感觉、印象和判断为基础的。他没有写超出农民生活或想像之外的事体;没有写他们所不感兴趣的问题……他把每个人物或事件在群众中的反映及所引起的效果,当做他观察描写这个人物或事件的主要角度……这是他创作上的群众观点。有了这个观点,人民大众的立场和现实主义的方法才能真正结合超来。” (五)工农大众语言的活用。 作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语言,往往也是民族形式的第一个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赵树理小说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表现在他作品的艺术语言上的。 赵树理常说:“说话各人有各人的习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习惯,外国人有外国人的习惯”。他写小说,深知“群众的语言最丰富”,而“能不能多用群众的语言来写东西”,又是“普及工作中的一个比较关键性的问题”。所以,他优先而又集中考虑的是中国工农大众的语言习惯。他的抉择是明智的。他说:“写进作品里的语言应该尽量跟口头上的语言一样,口头上说,使群众听得懂,写成文字,使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群众看得懂,这样才能达到写作是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如果把语言分成两套,说的时候是一套,写的时候又是一套,这样我觉得不大好。”当然,赵树理是活用群众的语言。他的主张是:“从群众的话海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再经过我们充分的加工,把我们的语言锻炼得要说什么就能恰如其分地把什么说清楚,也就是能把自己要传达的思想感情百分之百地传达给读者,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赵树理在小说创作中实践了这样的主张。这使他的艺术语言本色本香,是十足的人民大众的口语。他真是驾驭人民大众的口语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这里不能详述他作品里语言的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各个方面,我们只就他写人物的语言、他自己的叙述描写语言各举一例以资说明。 就人物的语言而论,赵树理总是尽量用普通的、平常的话语,要求每一句话都能适合每个人物的特殊身份、状态和心理。比如《李有才板话》里打谷场上的一段人物对话: ……一场谷打罢了,打谷的人都坐在老槐树底休息、喝水、吃干粮,蹲成一圈围着老杨同志问长问短,只有老秦仍是毕恭毕敬站着,不敢随便说话。小顺道:“杨同志!你真是个好把式!家里一定种地很多吧?”老杨同志道:“地不多,可是做得不少!整整给人家住过十年长工!”老秦一听老杨同志是个住长工出身,马上就看不起他了,一屁股坐在墙根下道:“小福,不去场里担糠还等什么?”小福正想听老杨同志谈些新鲜事,不想半路走开,便推托道:“不给人家小顺哥割谷?”老秦道:“担糠回来误得了?小孩子听起闲话来就不想动了!”小福无法,只好去担糠。他才从家里挑起篓来往场里走,老秦也不顾别人谈话,又喊道:“细细扫起来!不要只扫个场心!”他这样子,大家都觉着他不顺眼,小保便向他发话道:“你这老汉真讨厌!人家说个话你偏要乱吵!想听就悄悄听,不想听你不能回去歇歇?”老秦受了年轻人的气自然没有话说,起来回去了。小顺向老杨同志道:“这老汉真讨厌!吃亏、怕事、受了一辈子穷,可瞧不起穷人。你一说你住过长工,他马上就变了个样子。”老杨同志笑了笑道:“是的!我也看出来了。” 这些话,短小、简捷、明快,到了各个人物的嘴上都活了。其中老杨的长工本色和革命者气质,老秦的落后心理,小顺的虎虎生气,小福追随老杨而又不得不依从父亲老秦的复杂心情,都各各表现出来了。 就叙述和描写语言而论,赵树理也同样用的是群众的语言。这一点尤其值得称道。向来,写人物的对话应该忠实于人物的身份,注意个性化、口语化,似乎是没有公开说个“不”字的;惟独关于叙述和描写,即如何叙述故事、写景写人等等,却好像被认为是作家自由驰骋的世界。赵树理不管这种偏见,向人们展现了另一种天地。 比如《小二黑结婚》中描写二黑的漂亮: ……说到他的漂亮,那不只在刘家峧有名,每年正月扮故事,不论去到哪一村,妇女们的眼睛都跟着他转。 写小芹的漂亮: 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 这些叙述和描写,丝毫没有“学生腔”,没有欧化风味,一点也不故作典雅,都是群众的语言,活生生的口语,什么叫脍炙人口?这就叫脍炙人口!到哪里找艺术魅力!这里就充满了艺术魅力!而且,在赵树理的小说里,这样的语言俯拾皆是!他堪称独树一帜。 (选自赵遐秋、曾庆瑞《中国现代小说史》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关于节选部分 一、节选部分前的主要情节 这是一部中篇小说,共有十二节。小说吸取了古代小说以人物出场先后结构故事的特点,首先介绍主要人物,像第一节一上来说:“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引出本文两个落后典型二诸葛和三仙姑,通过“不宜栽种”和“米烂了”两个故事,初步点明他们的愚昧和落后。第二节“三仙姑的来历”,讲述了三仙姑年轻时的风流韵事,突出她的好逸恶劳和作风轻浮浪荡,由此引出小芹。第三节“小芹”,讲述了小芹的故事,虽然她也和自己母亲年轻时候一样招人喜欢,但她“表面上虽然也跟大家说说笑笑,实际上却不跟人乱来,近二三年,只是跟小二黑好一点”。说明这是一个老实本分、讨人喜欢的姑娘,并通过她严厉喝斥金旺的流氓行为,一是引出金旺兄弟,二是为以后故事高潮的到来作好铺垫。紧接着,在第四节中作者介绍了金旺兄弟投机取巧、横行霸道,同时再次引出好看、惹人喜爱的二黑。第五节“小二黑”中,正面介绍小二黑的概况以及他与小芹的亲密关系。 如果说前面的部分主要是介绍背景和引出人物,那么从第六节开始,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关系就开始遇到了种种障碍,他们与落后势力、村中恶势力的冲突也由此展开。首先,他们的关系遭到了父亲二诸葛的反对,因为:“第一小二黑是金命,小芹是火命,恐怕火克金;第二小芹生在十月,是个犯月;第三是三仙姑的声名不好。”二诸葛为二黑娶了一个八九岁的姑娘做童养媳。接着,垂涎于小芹的金旺兄弟在碰壁之后,“每日怀恨,总想设法报一报仇”,终于抓住一次小二黑发疟子的机会,“开了两个斗争会”,分别斗争二黑和小芹。“幸而村长脑筋清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斗争会过后,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关系公开化了,这让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着了急,原因是“小二黑这个孩子,在三仙姑看来好像鲜果,可惜多一个小芹,就没了自己的份儿”,“以后想跟小二黑说句笑话都不能了,那是多么可惜的事”,因此托东家求西家给小芹找了个婆家。小芹和二黑两个来到一个大窑里商量对付三仙姑的法子,结果给贼心不改的金旺逮着了机会,以捉奸为借口,把二黑和小芹捆住,送到区武委会要按军法处理。 二、节选部分赏析 节选的部分是整部小说的高潮和结尾部分。人物都已经出场亮相完毕。随着小二黑和小芹被金旺兄弟捆进了区政府,以二诸葛和三仙姑为代表的落后人物开始了自己的滑稽表演。 二诸葛听说小二黑被捆走了,非常着急,但他不是赶紧想办法,而是做起了“事后诸葛亮”,用迷信的说法解释这一切,多年的愚昧落后生活使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卦上,结果却是一个凶卦──“恐怕有些危险了”。这些话语和行为都表现了他的胆小怕事和落后迷信。 但这还不是他最精彩的表演,第二天在区政府,他面对儿子和区干部,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一边是对着小二黑大耍家长威风,蛮横不讲理,比如: 他就指着小二黑骂道:“闯祸东西!放了你你还不快回去?你把老子吓死了!不要脸!” 二诸葛的脾气又上来了,瞪了小二黑一眼道:“由你啦?” 一边对区长却是恭恭敬敬,比如: 区长道:“干什么?区公所是骂人的地方?”二诸葛不说话了。区长问:“你就是刘修德?”二诸葛答:“是!”问:“你给刘二黑收了个童养媳?”答:“是!”问:“今年几岁了?”答:“属猴的,十二岁了。” 这一段,答话简洁,有问必答,把他谨小慎微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精彩的、最滑稽的还是他的几个“恩典恩典”。旧时代平民向官吏求情,常说“恩典恩典”。这里,二诸葛仍用旧的眼光来看边区政府的区长,所以他坚持着“命相不对”的观点,面对区长的批评教育,直喊“请区长恩典恩典”。简单的一个词,却凸现了他思想的落后,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集中表现了他在旧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做惯了奴隶的心态。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人物的滑稽可笑之外,却也增添了一些同情。 如果说二诸葛面对儿子被抓,“一夜没有睡”,而且“第二天天不明就起程往区上走”,尚且流露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真挚关怀的话,那么三仙姑则显得非常冷酷和自私。她在事发之后,也曾经到二诸葛家哭闹,但她的动机却不是为了女儿,而是有自己的算盘:“一来为的是逞逞闹气的本领,二来为的是遮遮外人的耳目。”甚至认为让小芹吃一吃亏她很高兴,“所以跟二诸葛老婆闹了一阵之后,回去就睡了”,而且“第二天早上,她起得很迟”,“慢慢起来梳妆”。这些行为表现了她的自私和对女儿的漠不关心,根本的原因在于她跟女儿争风吃醋。 但她一样是一个落后人物的代表,所以当区长传话要她前去,她“好像很得意”,似乎认定这是一个展示自己魅力的机会,而且凭借自己的魅力可以把事情解决好。看她的语言和神情:“嗓子拉得长长地说:‘闺女大了咱管不了,就去请区长替咱管教管教!’”把她的心态描摹得非常形象。随后,她慢慢地梳妆,“换上新衣服、新手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了几件首饰”,这才骑上驴子,赶到区政府。 到了区政府,她做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试图引起区长“老爷”的同情,“趴下就磕头,连声叫道:‘区长老爷,你可要给我作主!’”这种场面,我们在一些古装戏中经常看到,确实也有些“老爷”会把持不住,颇受诱惑。但作者没有直接写区长的反应,而是加了一个噱头:“区长正伏在桌上写字,见她低着头跪在地下,头上戴了满头银首饰,还以为是前两天跟婆婆生了气的那个年轻媳妇”,结果闹了个误会。这个噱头的添加,一方面强化了三仙姑穿着打扮的滑稽可笑,一方面却把三仙姑放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中。然后,区长才严肃地发话:“起来!不要装神做鬼!我什么都清楚!起来!”这也预示了三仙姑那一套旧意识、旧思想在新政府面前的破产。三仙姑由此也就老实起来,有问必答。她的回答大都比较简洁,像“四十五。”“找下了!”“三千五!”“有些首饰布匹!”本来能说会道的三仙姑,却像不会说话的人一样了,这些话语暗示了她内心的窘迫和底气不足。等到后边,邻近的女人赶来嘲笑她的时候,她“半辈没有脸红过,偏这会撑不住气了,一道道热汗在脸上流”,“羞得只顾擦汗,再也开不得口”,而且“恨不得一头碰死”。区长的严肃教育、众人的哄笑,使得三仙姑彻底站到了被动的地位上,“羞愧之下”,把小芹跟小二黑结婚以及退还吴家彩礼的事情“一一答应了下来”。应该说,人皆有爱美之心,虽然她已经四十五了,穿花鞋、擦粉,在我们今天看来,并无不妥,作者之所以批判这些行为,一方面固然有时代的局限性,更重要的却在于三仙姑的落后观念和时代的格格不入。 第十二节是故事大团圆结尾。虽然这种结尾最为学者所诟病,但出身于农民,为农民而写作的赵树理却深谙民众的阅读心理,他知道民众喜欢有头有尾、破镜重圆或者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故事,他们不喜欢哭哭啼啼的、有头无尾的故事,所以改变了故事原型中的悲剧调子,设计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尾(当然也是为了宣传的需要)。在这一节中,金旺兄弟得到了惩处,村里人也接受了教训,“再也不敢乱投坏人的票了”。而最大的变化来自两个最主要的人物:二诸葛和三仙姑。三仙姑“下了个决心,把自己的打扮从顶到底换了一遍,弄得像个当长辈人的样子”,而且“把三十年来装神弄鬼的那张香案也悄悄拆去”。二诸葛“从区上回去,又向老婆提起二黑跟小芹的命相不对”,却受了老婆一顿奚落。他“见老婆都不信自己的阴阳,也就不好意思再到别人跟前卖弄他那一套了”。落后的人物终于受到了教育,开始有所改悔。这就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 节选的部分是全文最精彩的章节。 首先,作者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富有个性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示其性格,纯用白描,很少静止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但人物的心态却描摹得非常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使得小说能够适应自己的直接的读者层──农民群众的欣赏水平、习惯和审美要求,使得小说不光能看,而且耐读。像小二黑和小芹的形象,虽然没有三仙姑和二诸葛丰满,但在维护自己婚姻自主权利上表现得非常坚决,面对恶霸的诬陷,他们毫不动摇,充满了信心,这是解放区新型青年农民的典型。 其次,作为一部乡土小说,作者对于笔下的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巧妙运用口语化很强的语言,表现出一种浓浓的“泥土味”,在艺术性和通俗性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既适合农民大众,又非常个性化。节选的文字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口语化的表述。比如人物语言: 二诸葛连连摇头说:“唉!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去,才上到岭上,碰上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我今年是罗睺星照运,要谨防带孝的冲了运气,因此哪里也不敢去,谁知躲也躲不过?昨天晚上二黑他娘梦见庙里唱戏。今天早上一个老鸦落在东房上叫了十几声……唉!反正是时运,躲也躲不过。” 这些迷信的说法,都是地地道道的大白话,没有什么方言词语,也没有什么歇后语之类,但却通过二诸葛对于命相、梦境、征兆、时运的重视,表现了他的愚昧和落后。 另外,作者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叙述故事简洁明快,只求把故事传达给读者,很少精雕细琢、铺陈夸张,只用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客观展示。比如二诸葛得知小二黑被绑走之后,全家惶恐不安的情景,作者在叙述中非常简洁:“有事人哪里睡得着?人散了之后,二诸葛家里除了童养媳之外,三个人谁也没有睡。”“二诸葛一夜没有睡,一遍一遍念:‘大黑怎么还不回来,大黑怎么还不回来。’第二天天不明就起程往区上走。” 作者的语言还富有幽默感。比如,“她好像很得意,嗓子拉得长长地说:‘闺女大了咱管不了,就去请区长替咱管教管教!’”把三仙姑的心态描摹得非常生动。“交通员领着小芹来了,故意说:‘看什么?人家也是个人吧,没有见过?闪开路!’”这是借别人的口,对装酷扮俏的三仙姑幽默的讽刺。 “思考”导引 一课文中塑造得比较丰满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二诸葛,一个是三仙姑。至于谁最丰满,可能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看法。 二诸葛是一个思想落后、迷信愚昧、胆小怕事的人,他在小二黑的婚事上表现出了粗暴的封建家长作风,但他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对小二黑表现出了深深的关爱,这一点应该予以肯定。 三仙姑是一个思想落后、好逸恶劳、作风不正、极端自私的人,与二诸葛相比,她对待小芹要冷酷得多。 二参见“节选部分赏析”。 教学建议 一、课下布置学生阅读《小二黑结婚》前八节的内容,理清主要的故事情节,并对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的性格有初步的了解。 二、精读课文,重点放在分析三仙姑和二诸葛的人物形象上。要抓住他们富有个性的典型的行动和语言描写,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三、课文口语色彩比较浓,适合朗读和表演,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者小品表演的形式,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四、课文中的很多观念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有必要把作者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以消除隔膜。 追忆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