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年表》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学习重点: 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 2.解读《六国年表序》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 3.掌握读表的方法,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 课前要求:在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充分预习。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史记》“表”的体例;“表序”中的文言现象及其中流露的作者历史观。 学习过程: 一、解题: 1.“表”是《史记》中的一种体例。《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2.《史记》中“十表”存目: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3.《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二、解读《六国年表序》 (一)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 用: 作西畤用事上帝。 作: 今秦杂戎翟之俗 杂: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 逾: 尊陈宝,营岐雍之闲。 营: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侔: 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不具: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 权变: 学者牵于所闻 牵: ⑵古今异义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中国,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 得意: 着诸所闻兴坏之端。 着: ⑶通假字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见:通 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 竟,通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从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宾: 西方,物之成孰。 孰: 2、文言虚词 盖若天所助焉 盖若: 。 秦之帝用雍州兴 用, 。 余于是因《秦记》, 因: 3、词类活用 先暴戾,后仁义。 先: 。 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 东徙: 。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世禄: 矫称蜂出,盟誓不信 蜂: 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比: 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雄: 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王: 。 秦之帝用雍州兴 帝: 。 传曰:“法后王。” 法: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耳: 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表: 。 4、文言句式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 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三、难句翻译现场 1、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译文: 指导:本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杂”的落实;“先”“后”的意动用法;“胪于郊祀”的理解(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 2、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译文: 指导:本句的翻译要把握两点:一是“征伐会盟”是紧缩复句,二是“威重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另外,“于”是“比”,“重”是重要。 3、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译文: 指导:本句主要解释“晏然(无动于衷)”“战功(指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4、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译文: 指导:本句的要点很多:“并敌(兼并对方)”,“从横(合纵,连横)”“兴(兴起)”“谋诈(权谋诈术)”“说(学说)”。 5、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译文: 指导:本句的翻译要点是:“矫称(各种谎言骗局)”“誓盟(誓辞盟约)”“置质(派人质)”“剖符(剖符为凭)”。 6、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译文: 指导:本句要抓住“作事者”“ 收功实者”。 7、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译文 指导:本句的翻译要点:“以(因为)”“类(相似)”“卑(浅易)”。同时注意,前后句是先果后因关系。 四、疑难追踪探究(学生了解即可) 1、《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 明确: 2、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年表? 明确: 五、完成作业: 1.复习、巩固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后感: 小郭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