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什么是词语的意义,什么是单义词和多义词,理解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等各种意义,以及词义演变的几种方式。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利用工具书判断一个词语多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有多种意义的词语。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课本课堂活动

●“意思”真有意思!

这个课堂活动以实例讨论汉语的多义词。以往关于词义的学习只侧重词语有哪些意义,查一查词典就算完了。可什么是词语的意义?为什么一个词语会有多个意义?各个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答。为此课堂活动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多义词——“意思”,来了解词的多义性。

一、课堂活动步骤

(1)读课文,猜词义。为了活跃气氛,教师可以请两个学生上台表演这段场景。并请学生讨论对话中“意思”这个词可能有哪些不同的意思。

(2)查词典,知词义。先让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看看词典中对“意思”的解释。然后带领学生查阅更多的词典,包括偏重于古代汉语词语释义的《辞源》和《汉语大词典》。结合几本词典的释义,确定“意思”这个词语到底有多少意义,即有多少个义项。

(3)找联系,解词义。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确定词语的基本义,根据《辞源》和《汉语大词典》确定词语的本义和所有意义之后,要考察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确定词语的引申义和引申过程。教材中给出的“意思”词义的引申过程不是唯一答案,仅供参考。实际上也不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把一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都分析清楚,只要能够判断出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借代引申义、哪个是比喻引申义就可以了。

(4)查词典,用词典。通过这个课堂活动,教师要向学生强调,确定词语的意义不能仅凭猜想和习惯,必须通过查阅权威的词典加以确认。词典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一定要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

二、相关知识补充

(1)《辞源》。该词典是近代以来出现的第一部规模较大的综合性语文辞书。编纂工作开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现在国内发行的《辞源》是解放以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修订本。《辞源(修订本)》所收的词汇,以古汉语中的一般语文词汇为主,解释字词在古代的意义,强调对字词意义发展源流的清理。

(2)《汉语大词典》。该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工具书,全书也是以汉语一般词语为主,但收词数量达37万多条,包括单字22000多个,这是该词典的一个突出特点。对词语的解释,力求义项完备,释义确切,层次清楚,注重对词语的历史演变源流加以全面阐述。词典所列义项基本包括了一个词语的古今全部意义。

(3)词典中的义项顺序。《现代汉语词典》中排在最前面的义项通常是该词语现在使用最频繁的意义,也就是“基本义”。《辞源》偏重于词语的古代意义,一般排在最前面的是这个词的“本义”,且不论该意义现在是否依然在使用。《汉语大词典》通常也是按照词义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排列义项,一般遵循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后两部词典所列的义项都比较全,便于搞清楚词语全部义项谁先谁后的问题。

2.2补充课堂活动

●妙语批文

这个课堂活动选择一个虚词“而”,了解它的多义情况。

虚词虽然比较“虚”,但也有意义,而且大多数虚词都会有多个意义。虚词一般是借用实词赋予新义或者是从实词逐渐演变过来的,但随着后来的频繁使用,虚词所假借的那个字最初代表的实词的意义反而不为人所知,慢慢地消失了。下面就来探究一下“而”的词义和用法,以及它们的发展演变情况。

(1)猜猜句子中的“而”都是什么意思

近代名士章式之给学生作文写的批语相当幽默。有个学生在作文中一连用了十几个“而”字,都不恰当,章式之看了,啼笑皆非。于是在该生作文本上写了一段批语:

“当而而不而,不而而而而,而今而后,宜而而而也!”

这个绝妙的批语一共19个字,竟然用了12个“而”。整句话的意思是:“应当用‘而’的地方你却不用‘而’,不应当用‘而’的地方你却偏要用‘而’啊,从今以后,应该用‘而’处你才该用‘而’啊!”

(2)查查词典中“而”有哪些不同意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而”的义项有:①连词(不连接名词)。A.连接语义相承的成分:伟大~艰巨的任务。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浓~不烈。C.连接语义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畏惧~退却~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②连词。有“到”的意思:一~再,再~三。③把表示时间或方式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来。④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

《辞源》的释义:①颊毛,象毛之形。……《汉语大词典》的释义:①颊毛,胡须。②代词。A.你;你的。B.他;他的。C.这个;那个。③连词。A.表示并列。B.表示承接。C.表示递进。D.表示转折,犹然而。E.表示假设,犹如果。F.表示因果,犹因而,所以。G.连接状语于动词。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H.用在主语、谓语之间以强调主语,含有“竟然”、“却”的意思。宋•苏轼《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④介词。A.到;往。鲁迅《三闲集•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总之,许多青年,从东江起,而上海,而武汉,而江西,为革命战斗了。B.用,拿。⑤助词。A.用于句末,表感叹语气。《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B.用作形容词、副词的后缀。犹然。《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C.用于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墨子•尚贤下》:使天下为善者可而劝也,为暴者可而沮也。D.用在方位词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E.用于句中,表示语句的舒缓。

根据以上词典的释义,可以确定:“而”字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脸上的胡须”。后来假借“而”这个字形,用来当连词。渐渐地,连词“而”用得越来越频繁,其最开始的“胡须”的意义反而消失了,在现代汉语中则只剩下连词和助词用法。在章式之的批语中,第2和第5个“而”是连词,表示转折;第7个“而”是语气词,表示感叹;第8和第9个“而”是介词,“到、往”的意思;第11个“而”是连词,表示承接的意思;其他的“而”都是指“而”这个字而言。

(3)看看“而”的意义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现代的“而”是一个纯粹的虚词,因为虚词的意义很“虚”,所以想了解“而”的各个义项的发展演变情况是困难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更无法像实词那样说清楚。但通过对比《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还是可以了解一些大致的情况:①当虚词用的“而”和当实词用的“而”从本质上看应算作同音词,因为虚词“而”是借用当胡须讲的“而”这个字形,意义上两个词不存在任何联系,更没有引申的关系。“胡须”并不是虚词“而”的本义,只能算是“而”这个字最开始的意义,至于当虚词用的“而”的本义是什么,现在还说不清楚。②古代的虚词“而”可以作连词、介词、副词、助词。现在的“而”主要的功能就是作连词。③现在的连词“而”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关系,还可以起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的作用。

三、课后练习指导

3.1“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掌握本义、借代引申义、比喻引申义和基本义的概念。“词义家族谱系树”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就是要求学生从历时的角度,像整理家谱一样把词典中的释义归类,然后再来分析各个意义之间的引申关系。例如:

 

 

(以上释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学生多义词都是从单义词发展而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词语从原有意义引申出了新的意义,就变成了多义词,因此应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待单义词和多义词。参考答案:“外援”:本义指来自外面的(特指外国的)援助;新义指运动队从国外引进的运动员。如:“北京足球队添了三名外援。”“票房”:本义指戏院、火车站、轮船码头等处的售票处;新义指票房价值。如:“这部影片全市票房已经突破一千万元。”“磨合”:本义指新组装的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摩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新义比喻在彼此接触的过程中逐渐相互适应、协调。如:“新组建的国家队还需要磨合。”“聚焦”:本义表示使光或电子束等聚集于一点;新义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某处。如:“新闻报道聚焦于一个共同的话题。”“接轨”:本义指连接路轨,如:“新建的铁路已全线接轨铺通。”新义比喻两种事物彼此衔接起来。如:“与世界经济接轨。”“菜单”:本义指开列各种菜肴名称的单子;新义是电脑等操作程序目录界面的俗称。如:“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操作菜单。”(以上释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展示多义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妙用。参考答案:1.狗咬乌龟——找不到头,“头”的本义是乌龟的脑袋,但有两个比喻义:一是比喻事情没有头绪,不知从哪儿下手,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比喻办一件事情找不到负责人。这里当“脑袋”讲的“头”和当“事情的起点”或“头目”讲的“头”语义双关。2.狗咬粽子——难解,“解”的本义是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比喻引申义是弄不清楚,无法理解,有时也指某种纠葛难以解决。“解”的本义与其比喻义语义双关。3.驴拉磨子——上了圈套,“圈套”的本义是套在驴身上的套子,比喻使人上当受骗的计策。4.老牛打滚——大翻身,“翻身”既指身体转动,又比喻落后面貌或不利处境有了彻底的改变,也是比喻的语义双关。

3.2补充练习题目

一、请确定下面各个词语的本义及基本义,并指出哪些义项是借代引申义,哪些义项是比喻引申义。

1.“淡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个义项:

①(云雾等)密度小:浓雾渐渐地~了。

②(味道)不浓:酒味~。

③(感情、兴趣等)不浓厚:他对象棋的兴趣逐渐~。

④(印象)因淡忘而模糊:时间隔得太久,印象非常~了。

2.“疙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五个义项:

①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②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面~。

③不易解决的问题:心中的~早去掉了。

④〈方〉量词:一~石头。

⑤〈方〉麻烦;别扭。‖也作“疙疸”。

二、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率兵猛攻六合城。守将温绍原对城能否守住没有把握,只好一面拼命顽强抵抗,一面上奏朝廷。奏折上写道:“城在臣在,城亡臣亡。”看似要决一死战。但是温绍原在上表之时,又暗中让手下人挖了一条直通城外的地道,以备城被攻破之后可以逃跑。他的一个心腹私下问他:“如此安排,将来皇上问罪,该作如何解答呢?”温绍原笑着回答:“我不明明写着‘城亡臣亡’吗?”想想这其中有什么奥妙之处。

三、有一些词语的本义现在很少使用了,甚至已经完全消失了。比如“封”常用的意义是“封闭”,可本义却是“加土培育树木”。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请你说说下面词语在现代的基本义是什么,本义又是什么。

强,汤,权,理,救,编

四、判断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

A.①老孙头慷慨地说:“我那玻璃眼倒也乐意换给她,就怕儿马性子烈,她管不住。”

②刘胡兰这位十七岁的女英雄慷慨就义了。

B.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C.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

②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D.①他的面孔黄里带黑,瘦的教人担心,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儿颓唐的样子。

②他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五、判断下面句子中多义词“松懈”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A.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

B.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

C.为了搞好总复习,许多同学废寝忘食,毫不松懈。

D.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六、判断下面例句中的“则”与文段中“则忧其民”中的“则”意义、用法相同的一句。

嗟夫!予尝求古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3.3补充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词的本义、借代引申义和比喻引申义的概念。参考答案:“淡薄”:义项①是本义,也是基本义。义项②③④是比喻引申义。基本义与引申义关系密切,明显可以看出②③④是由①引申来的。基本义较具体,而引申义相对抽象。“疙瘩”:义项①是本义,义项②④是借代引申义,义项③⑤是比喻引申义。

二、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常用多义词“亡”是否了解。参考答案:“亡”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死亡、灭亡”,二是“逃跑”。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义和基本义这两个概念。“强”:本义是弓有力;基本义表示力量大,跟‘弱’相对(需要说明,现在的“强”字,一个过去写作“彊”,本义指“弓有力”,另一个本来就写作“强”,本义指“米中小虫”。这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字,但因为现在当米中小虫讲的“强”已经不用了,“彊”的简化字写法成了“强”。因此通过词典查本义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像补充课堂活动中的“而”和这里的“强”,都涉及到不同的词共用一个汉字书写的问题。因此本义是对某一个词而言,不是对字而言)。“汤”:本义是指热水;基本义是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或烹调后汁儿特别多的副食。“权”:本义是秤砣;基本义是权力。“理”:本义是治玉(顺着纹理把玉从石中剖出);基本义是道理。“救”:本义是阻止;基本义指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编”:本义指连结竹简,也指做此用的绳子;基本义指把细长条状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

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多义词词义的掌握情况。正确的选项是C,其中两句“清新”的意思都是新颖不俗气。A项中“慷慨”①的意思是不吝惜;②的意思是充满正气,情绪激昂。B项中“朦胧”①的意思是月光不明;②的意思是不清楚;模糊。D项中“颓唐”①的意思是精神委靡;②的意思是衰颓败落。

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多义词词义的掌握情况,但换了一种题型。正确选项是B。“松懈”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密切;动作不协调。而A、C、D中“松懈”的意思都是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抓紧。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常用的多义虚词词义的掌握情况。正确选项是D。“则忧其民”中的“则”和D中的“则”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A是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即”。B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反倒”。C也是连词,表示出乎意料,发现了新的情况,相当于“竟、却”。

四、专题知识扩展

4.1词的意义

要理解一句话的意义,归根到底就要了解词的意义。词的意义包括几种情况。

一、词的“固定意义”和“临时意义”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现象,人们通过大脑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分类,从同类事物中抽象出足以跟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把这种认识成果固定下来,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的“词”。比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河,没有哪两条河是完全一样的。但不管这些河多么不同,它们都具有“比较大的水道”这一共同特征。汉族人把这一特征抽象出来,并用“hé”这个语音形式去表示它,这也就产生了汉语里“河”这个词,这个词也就包含了“比较大的水道”的意义。这种通过词来表现的对一定对象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固定意义”,也就是词本身的意义。词的固定意义是词本身的一般和稳定的意义,但词也会有一些个别和临时的意义。比如“车”在不同的具体语言环境里有时指汽车,有时指火车,有时指自行车,有时指马车,有时指手推车,但这些都是“车”这个词在特定语言环境里所显现的个别和具体的意义,不能作为“车”的固定意义。又如明知一个人做了蠢事,却对他说“你真聪明”,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聪明”获得了“愚蠢”的含义,但这种意义只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临时意义,一旦脱离了特殊语言环境,这种含义也就不复存在了,因而这种临时意义也不能算作词的固定意义。

二、词的“科学意义”和“通俗意义”

词义是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但这种反映在揭示事物本质的程度上有深有浅。对同一个对象,普通人和有专门知识的人认识就可能大不相同。比如“盐”这个词,一般人恐怕只知道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的有咸味的调味品,而知道是“酸中的氢原子被金属原子置换所成的化合物、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的恐怕不多。再如“人”这个词,在一般人看来指的就是用两条腿走路、会说话、像你我一样的生物,而知道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的也不会很多。这些事实说明,词的意义由于概括深度上的差异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可以称之为“通俗意义”,如上面提到的“盐”和“人”的前一种意义;另一种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可以称之为“科学意义”,如上面提到的“盐”和“人”的后一种意义。尽管通俗意义并不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一组非本质特征的总和也可以起到使不同的事物互相区别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掌握了词语的通俗意义,就足以使人们正确地使用词来指称不同的事物。科学意义通常只用于特定的学科领域,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都是按通俗意义来理解和使用词语的,甚至一般的语文词典对词义的解释往往也是词的通俗意义。

三、词的“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科学意义和通俗意义都是词本身的意义,或者说是词的一种“理性意义”。而所谓词的非理性意义,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意义,因而又叫作词的“色彩意义”。词的色彩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词义的“感情色彩”。人们在反映现实现象的同时,还可能表现出对该现象的主观态度,从而在词的理性意义上增添了一层附加色彩,这就是感情色彩。感情色彩中最主要的是“褒义色彩”和“贬义色彩”。如同义的“灵活”和“圆滑”,一褒一贬;反义的“聪明”和“愚蠢”,前者是褒义的,后者是贬义的。二是词义的“语体色彩”。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存在于人与人交往的一切环境之中。如果一个词只用于或经常用于某种语言环境和条件中,就会带上某种语体的色彩。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种基本类型。比如“吓唬、小气、溜达”是口语色彩词,“恐吓、吝啬、散步”是书面语色彩词。三是词义的“形象色彩”。这是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如“佛手、龙眼、鸡冠花”等词都具有形象色彩。需要注意的是,词的色彩意义也是词的固定意义,而不是词的临时意义。换句话说,词本身如果有某种色彩意义,那么就应该始终有这种色彩意义。这一点跟前面说的“聪明”有时可以临时表示“愚蠢”的意义的情况是不同的。尽管看起来“聪明”也有贬义色彩,但那种贬义也是语境赋予的临时意义,“聪明”的固定感情色彩义还是褒义的。

 

追忆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