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熟语,熟语的主要类别和基本特点。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对汉语的各种熟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和“语”的区别,进而对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课本课堂活动 ●走“马”观“花” 这个课堂活动旨在使学生能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学习成语,认识成语、理解成语的内涵。 一、课堂活动步骤 (1)看漫画,猜成语。比如图(二)就讽刺了我们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问题,用成语概括就是“马失前蹄”。可以要求学生给这几幅漫画起别的名字,看看使用成语和不使用成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 (2)讨论和“马”有关的成语。可以按课本的做法,根据意义把这些成语分为“和战争有关,和生活有关,马自身的特质”三类;也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如“外在形式、内部结构、成语来源”等来给这些成语分类。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成语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关系入手来思考成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讲解学习成语应注意的问题。搞不清成语的感情色彩和望文生义是成语用错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高考成语试题也基本都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考查的。课文列举了两类易混易错的成语:一类是和马有关的非褒义成语,另一类则是含有“马”这个字但意义却与马无关的成语,希望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相关知识补充 (1)跟马有关的成语。马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所以汉语中有大量和马有关的成语。马的功用包括军用和民用,大多数成语都反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因为马的重要,人们对于马身上的特质观察得较为仔细,所以又有一批和马自身特质有关的成语。因为马是战争和生活的得力助手,所以相关成语大多数都是褒义的。每一个成语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都和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习成语要注意的问题。和马有关的成语并不都是褒义的,也不一定都和马有关。比如“指鹿为马、非驴非马”这两个成语,它们的出发点都不是马本身的特质,而是仅仅涉及到了马。前者是说秦朝宰相赵高为了谋反故意颠倒是非试探大臣的事情,后者原指驴和马杂交生的骡子,比喻不伦不类。再如“马工枚速”指的是像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写的文章那样精工,像枚皋写文章那样迅速,比喻各有所长。该成语是选取代表字压缩而成,“马”是司马相如的省略,与动物中的马根本没有关系。不知道这个故事,或者不查词典,是无法知道成语的准确含义的;如果望文生义,贸然使用,难免要出笑话。 (2.1节课堂活动内容参考马伯成《含“马”成语趣谈》) 2.2补充课堂活动 ●事不过“三”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以汉语的数词“三”为例,认识和学习汉语中的熟语。 (1)关于数字 《汉书•律历志》说:“数者,一、十、百、千、万也。”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数字。而计算机正是通过数字“0”和“1”来实现所有的功能,仅仅两个数字——0和1就能“创造”整个世界,简直就像童话中的魔法一样。数字不仅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还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数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并导致人们对某些数字的特殊偏爱或反感;数字在哲理思想、归纳方式、审美观念、宗教迷信以及语言文字等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关于“三” “三”是汉民族先民十分推崇的数字。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三”本身是个关键数字,《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古代先民认识一、二不难,因为人的腿有两条,眼睛有两只,耳朵有两片,而“三”必须是“一”加上“二”而成,认识“三”显然是人类思维上的一次飞跃。《易经》的卦辞中用到“三”的地方不少;《诗经》中与“三”有关的词句也很多,如“三岁贯汝”(《魏风•硕鼠》)、“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论语中更有不少含有“三”的名句流传至今,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等等。但我国的古人推崇“三”还不仅仅是因为思维上的成熟,据学者研究,世界上有不少民族对“三”的认识过程同我们有类同之处,但他们的语言中未必如我们一样推崇“三”。中国人推崇“三”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或许是由我们祖先认识世界的特殊的文化视角所致。《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数字“三”在古代先民的文化比附下,成了“天地人之道也”的代名词,人们将“天、地、人”视为宇宙的三个主体。因此“三分”成为了古代先哲的一种基本的划分世界的方法。比如时间可以分为“早、中、晚”,“过去、现在、未来”;空间可以分成“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等等。 (3)与“三”有关的熟语 以“三”来概括事物的词语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制度典章、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历史人物、时令民俗、军事战争等。其中每一类都有带“三”的熟语。 A.制度典章类:“三坟五典”:“三坟”指传说中伏羲、神农、黄帝时代的书;“五典”指传说中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时代的书。这个成语泛指我国古代较早的文献典籍。“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原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后也可以泛指接连三次获得第一名。 B.伦理道德类:“三纲五常”:“三纲”指我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道德标准,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五种不变的道德规范,即“仁、义、礼、智、信”。这个成语泛指我国封建社会提倡的主要道德规范。“三从四德”:“三从”是指旧时女子“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是封建礼教束缚和压迫妇女的道德规范。 C.宗教信仰类:“三教九流”:“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是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种流派。这个成语泛指宗教、学术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种行当或各类人。“三生有幸”:“三生”本是佛教用语,指前生、今生、来生。这个成语比喻幸运到了极点。 D.历史人物类:“三皇五帝”:指我国传说中最古老的一些帝王。一般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这个成语泛指远古时代。“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隐居的茅屋拜访,请他出来帮助自己争夺天下。后来以此比喻真心诚意地一再邀请。“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迁住处,形容贤母善于教子。 E.时令民俗类:“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寒冬而不凋,梅则在寒冬开花。“一日三秋”:三秋就是三年。这个成语指过一天就像过三年一样长久难熬,形容人思念心切。 F.军事战争类:“勇冠三军”:古时军队为中军、上军、下军三部分,这里指全军。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某人或某支队伍的勇气、胆量在全军里数第一名。 (4)“三”非三 “三”不一定实指“三”。有的表示的数量比三多,有的表示的数量比三少。 先看两个例子:“三思而后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两个例子中的“三”都是虚数,并不是真的计数。“三思而后行”中的“三”强调要“多思”,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中的“三”则是讽刺“次数少”。 虚化表示多的熟语还有“三人成虎、三缄其口、狡兔三窟、垂涎三尺、日上三竿、举一反三、三令五申、一问三不知”等。虚化表示少的熟语还有:“三寸不烂之舌、三脚猫、三寸金莲、三言两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新官上任三把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 “三”在熟语中究竟是虚化为多,还是虚化为少,一般要视与其搭配的度量单位的大小,更要结合使用成语时的语境。比如同样是说明次数,“三令五申”就是形容次数很多,反复强调,而“三言两语”则是形容话很少。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现象呢?请大家思考一下。 三、课后练习指导 3.1“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地使用成语。参考答案:“严阵以待”的意义是用严正整齐的阵势等待敌人的进攻,形容已做好充分的迎战准备。此处美国是进攻方,不能用“严阵以待”。“趋之若鹜”的意义是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一事物,多含贬义。原句要表达的意思并不含贬义,因此用“趋之若鹜”不合适。“如出一辙”的意义是好像出于同一车辙,形容两种事情或言行非常相像,甚至完全一样。用在此处显然不对。 二、本题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清楚什么是歇后语。举例略。 三、本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熟语内部各类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相同的意思、相同的经验既可能在成语中体现,也可能在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中体现。如果在学习熟语的时候能够将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结合起来体会,将会事半功倍,对于语言表达也是如虎添翼。参考答案: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直言不讳——打开天窗说亮话;一丘之貉——天下乌鸦一般黑;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独眼龙看书——一目了然;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灯芯织布——枉费心机;老和尚的百衲衣——东拼西凑;眉毛上挂炮仗——迫在眉睫;吃着碗里看锅里——贪得无厌;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越俎代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 3.2补充练习题目 一、我国素称礼仪之邦,讲礼貌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在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成语有“礼尚往来、投桃报李”。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成语有“相敬如宾”。对待客人要热情周到,成语有“宾至如归”。举止要文雅礼貌,成语有“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温柔敦厚”。相关的熟语有“礼轻情意重”、“礼多人不怪”、“来而不往非礼也”,等等。熟语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请你自己选择一个专题,比如衣食住行、学习工作、伦理道德等等,找出相关的熟语。 二、以下两份报道中“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一谚语使用得是否正确?“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是什么意思? ①有人说,如果宝马早一点儿放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在中国设厂,那么宝马也许早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龙头老大。 ②自经济适用房登上舞台之日起,价格优势,就使其始终处在“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特殊地位。 三、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包括同义的歇后语、俗语或成语)。 1.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可王杏花偏偏有个 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① ;② 2.学生会主席说:“近来大家对学生会的工作有不少意见。今天这个座谈会,就是想请同学们,有什么说什么,帮助我们做好工作。” ① ;② 四、判断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五、判断下面成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四个都不相同的一组。 A.沽名钓誉 徒有虚名 不可名状 师出无名 B.栉风沐雨 风声鹤唳 移风易俗 附庸风雅 C.横生枝节 起死回生 无中生有 妙笔生花 D.动人心弦 兴师动众 动辄得咎 惊心动魂 六、判断下面各句中画线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法海和尚见许仙不答应,就快刀斩乱麻,把他关了起来。 B.媒体不如多宣传一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是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让家长和考生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C.营销专家告诫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 D.“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象”、粗枝大叶……还在我们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3.3 补充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熟语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要想学好熟语,就必须了解熟语背后的文化知识;而要了解民族文化,学习熟语也是一个好的途径。参考答案:有关服饰穿着的成语有“衣冠楚楚、衣衫褴褛、被发缨冠、凤冠霞帔、被发左衽、冬裘夏葛、反裘负刍、倒裳索领、布衣疏食、布衣之交、纨绔子弟、峨冠博带、冠冕堂皇、冠盖相望、削足适履、隔靴搔痒、郑人买履”等。其他例略。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准确地使用熟语。参考答案:“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比喻有了某种名气或优越的条件,以为必定会受到重用或赏识,而自满起来,不思进取。现在也多比喻某种东西因为具有某种优势不愁卖不出去。因此这两个例子使用得都正确。宝马汽车认为自己“血统”高贵,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迟迟不肯进入中国市场,结果自己吃到了苦头。而第二例因为经济适用房具有优越的条件——价格便宜,它一出现就受到百姓的争抢,不愁卖不出去。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使用熟语。参考答案:1.①刨根问底,②打破沙锅问到底;2.①畅所欲言,②竹筒倒豆子。 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地使用成语。正确选项是D。“如数家珍”是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本句中说“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可见“他”对这些东西一定“十分熟悉”。但是使用“如数家珍”这个成语有一种情况必须除外,即“熟悉”的对象不能就是“家珍”,这也就是词典中说到的是“像数(说)家中的珍宝一样”。本句中说的“老旧钟表”其实就是“(他)家中的珍宝”,而且句中特别用“老王家的橱柜里”、“多年收藏”和“宝贝”来强调这一点,当然这里用“如数家珍”就不合适了。 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一些常见成语的理解。正确选项是D。A项中前两个“名”意义相同,都是名声的意思,后两个意义分别为:说出,名义。B项中前两个“风”意义相同,皆指自然界之风;“移风易俗”中“风”为风气、风俗,“附庸风雅”中“风”本指《诗经》中“国风”,此引申为文雅之义。C项中前两个“生”意义分别为:长出,活;后两个意义相同,都为生发。D项中“动”的意义分别为:感动,使动用法,动不动,震动。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地使用熟语。正确选项是A。A句根据句义,应该用“不管三七二十一”,意思是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快刀斩乱麻”比喻果断地处理棘手的问题。其余各句使用熟语正确:B句“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比喻困在一个地方,不另谋出路。这里是告诫学生和家长不是只有考大学一条路可以走,要多想想其他出路。C句“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告诫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等时不要孤注一掷,要多留几条后路。D句“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四、专题知识扩展 4.1“词”和“语” 汉语的词汇既包括“词”,也包括“语”。这是因为词和语都具有“意义凝固,形式固定,而且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的性质特点。比如“大学”肯定是词,“教师”也肯定是词,因此两个词合起来的“大学教师”就不再是词,而是比词大的词组了。但“北京”是词,“大学”也是词,合起来的“北京大学”却不像词组那样只是个临时的组合,而是形成了一个有专门指涉意义的名称,并且又经常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在意义的凝固性和用法的固定性上又接近词。再如“穿”是一个词,“皮鞋”是一个词,所以“穿皮鞋”是比词大的词组;但“穿小鞋”却不同,它有特定意义和固定形式,因此又接近词。进一步说,“穿新鞋”是由“穿”和“新鞋”构成的词组(甚至“新鞋”也是词组);但比它更长的“穿新鞋,走老路”却同样因为有特定意义和固定形式,反而又接近词。正因为“北京大学”、“穿小鞋”和“穿新鞋,走老路”等都在意义和用法上有词的特点,所以词汇系统中也应该包括这样的语言片段。但是它们毕竟又与严格意义的词有明显区别,即都包含了两个以上的词,组合形式上又类似于词组,所以还必须把它们跟词分开,并且给它们另外的名称,比如叫作“固定词组”或“熟语”,或者统称“语”。因此词汇系统首先应分成“词”和“语”这两大类。 “词”实际上既是词汇单位,又是语法单位。因此词的整体定义在词汇和语法角度上说都是相同的,即“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说得通俗一点,词就是可以在句子里被自由地挪动或者被别的成分替换的成分。“语”只是词汇单位,不是语法单位。因为单从语法结构角度看,前面提到过的“北京大学”、“穿小鞋”、“鸦雀无声”等差不多就是词组,而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穿新鞋,走老路”等甚至就是句子,它们只是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定的凝固性才成为词汇单位的。所以“语”的定义就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语言片段”。语的内部由于都包含两个以上的词,所以跟词的内部分类没有类同关系,其主要类型就是一般说的专有名词,如“北京大学”。还有成语,如“鸦雀无声”;惯用语,如“穿小鞋”;谚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这些“语”一般也叫作“熟语”。 4.2熟语 一、熟语的类型 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稍宽泛一点儿也可以包括“专有名词”和“简缩词语”。 (1)成语。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而且最为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成语一般是四个字的,例如“狐假虎威、叶公好龙、呆若木鸡、弄巧成拙”等;也有个别成语不止四个字,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来之,则安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成语大多有出处,一般都来自对历史事件、古代寓言的概括,但也可以直接采用名言诗句或社会流行用语。如“毛遂自荐、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是历史事件;“守株待兔、鹬蚌相争、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老骥伏枥、学而不厌、殚精竭虑、满招损谦受益”是名言名句;“七手八脚、欢天喜地、过河拆桥”是口头用语;而“自力更生、舍己救人、百花齐放”则是当代社会的流行用语。还有的成语来自外语,如“火中取栗”是取材于法国寓言,“天方夜谭”则来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的名称。 (2)惯用语。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关于惯用语的定义,目前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说认为只要比喻一件事情,一个过程,口语色彩鲜明,不拘音节长短,都是惯用语。狭义说认为,惯用语多为三个字的固定词组形式,如动词性的“背黑锅、开倒车、踢皮球、抬轿子、碰钉子、炒冷饭、走后门、泼冷水、戴高帽”等;名词性的“墙头草、马后炮、定心丸、耳旁风、老油条”等。上面例子都是贬义的,但也有褒义的,如“跳龙门、打头阵、领头羊、主心骨”等。此外汉语还有一种由两项成分固定搭配,常常用作状语表达特定动作方式意义的比况语,也可以归入惯用语,如“一板一眼、三三两两、风风火火、拼死拼活、狼吞虎咽、你一言我一语、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等。 (3)歇后语。歇后语也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由两部分组成,可以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如“外甥打灯笼”,表示谐音双关义“照舅(照旧)”;“兔子的尾巴”,表示比喻双关义“长不了(不可能持久)”。歇后语的双关意义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则有点儿像猜谜语。例如“哑巴吃黄连”,意思是“有苦说不出”;“黄鼠狼给鸡拜年”,意思是“没安好心”。 (4)谚语。谚语指在民间流传的一些比较通俗的语句。其中有的是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寓意的语句。例如汉语“瑞雪兆丰年”、“纸包不住火”、“百闻不如一见”、“众人拾柴火焰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还有的只是反映某种客观现象,但不一定有太深刻道理的流行语句,又叫作“俗语(俗话)”。例如“清官难断家务事”、“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背靠大树好乘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情人眼里出西施”、“天下乌鸦一般黑”、“井水不犯河水”、“打肿脸充胖子”、“死马当活马医”、“打蛇要打七寸”、“求人不如求己”、“恶人先告状”、“车到山前必有路”等。至于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如“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还有一些流行语,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也可以归入这一大类。 追忆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