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外国小说欣赏》考点全解(人教版高三选修教学总结)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总结 手机版 | ||||
高考《外国小说欣赏》考点全解 [考纲导航] 除散文这种常考文体之外,小说也是最近几年尤其是新课程高考中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由于浙江省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必选了一门《外国小说欣赏》,从而凸显了外国小说阅读在09浙江省高考中的地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精粹点睛] 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具体而言: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考点梳理】 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如鲁迅的《祝福》。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考点纠错】 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 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 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2.把握场景的功能 【考点梳理】 场景这个话题主要应把握场景的5点功能:①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②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③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④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⑤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在大多情况下,小说中的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纠错】 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生搬硬套场景功能;作答时遗漏要点。 【命题形式】 小说的描写了某某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等等。 【答题要领】 主要从场景对于氛围、情节和人物等角度切入思考,要结合具体文本的具体位置进行具体分析,最好分点作答。 3.探究复杂多义的小说主题 【考点梳理】 所有作品都是有主题的,“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家庭和爱情的体悟,对人性弱点的悲悯与失望,或者对真善美的讴歌与追求。这样的小说主要以思想的深度来展示其独有的魅力,我们称之为思想小说。有些小说则主要以讲故事为目的,其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曲折、离奇或者故事讲述的独特技巧。这样的小说,我们称之为故事性小说。 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形象来揭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出其中复杂多义的世界。从而充分展示其无穷魅力。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说的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就使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 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考点纠错】 没有对小说进行整体把握,只从局部某一点草率作答,导致片面理解甚至误解小说主题;不联系文本具体分析,而是居高临下作架空分析;对主题的分析不到位,不能自圆其说。 【命题形式】 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联系这篇小说,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等等。 【答题要领】 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问题,分点回答。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世界加以阐述,回答要能够自圆其说。 4.学会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考点梳理】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大多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因而在小说阅读的考查中,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方法是“贴着人物写”,通过紧贴人物的心理写,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紧贴人物的言行写,使小说有更强的动作感。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间接描写方法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直接描写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 【考点纠错】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不甚了了;不能结合具体的细节进行分析概括;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不全;对人物的评价欠妥。 【命题形式】 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答题要领】 一般可从四方面去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5.了解情节运行方式和情节安排技巧 【考点梳理】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小说家为了更好地创造小说的艺术效果,往往会注重情节安排技巧的运用,常见的技巧有: ⑴注重节奏。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情节安排。 ⑵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⑶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⑷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⑸串联:串联将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这实际上与电影蒙太奇很相近,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这一串联就不能算成功。 ⑹并联:并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叙述中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 【考点纠错】 对情节运行方式的判断不准;不能辨识小说的情节安排技巧;遗漏答题要点。 【命题形式】 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叙述,采用了哪种小说手法?请简述其特点。纵观全文,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哪些好处?等等。 【答题要领】 阅读文本时,要先把握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分析其运行方式,概括各部分所叙述的相应情节内容。有时候还要把握情节对于结构、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6.掌握常见的几种小说结构模式 【考点梳理】 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者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而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 一是“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考点纠错】 对小说的几种结构模式特点辨识不清;不能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命题形式】 小说作者是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请简要分析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等等。 【答题要领】 对结构的分析先整体分析小说属于情节性小说、生活横断面式小说还是心理小说,从而辨识该小说属于何种结构模式,然后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结构安排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 7.体悟小说情感及其处理方式 【考点梳理】 文学是情感的产物。无论何种文学样式,它在字里行间总是浸润着作者或浓或淡的情感,表达作者对世界的各式各样的情怀。相对于诗歌、散文,小说的情感及其处理方式尤其独特的地方,它对情感的节制胜于放纵,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随着情节的发展自然展露,从而收到更深层次地打动人的效果。小说的情感讲究酝酿,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 体会小说的情感,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心神随着小说情节展开或人物命运的沉浮,与故事、人物和作者“相遇”,真正融入文本之中。然后,用心揣摩作者对情感的处理艺术,关注融入作者情感的细节,品味表达情感的语言。 【考点纠错】 不能深入文本准确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对小说情感的处理方式把握不准; 【命题形式】 小说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结合文本具体说说它是如何表现这些情感的?小说里的人物具有高尚的情怀,请作具体分析。等等。 【答题要领】 小说情感的把握,主要关注细节、情节与情感的关系,情感与人物的关系以及情感与主题的关系。具体的作答还须联系具体文本作具体分析 8. 理解虚构对于小说的重要意义 【考点梳理】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虚构是小说的生命。小说本身是一个独立自为的世界,它绝然有别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那个伸手可及的现实世界。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内心的真实,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小说阅读的目的,不是试图去寻找一个事实,而是通过文字去体悟某种思想,感受流淌其中的情感,进而走进文学的精神世界。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一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考点纠错】 误把小说的故事等同于现实世界的事实;对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段不甚了了。不能很好把握小说虚构了什么、怎样虚构以及为何要这样虚构等问题。 【命题形式】 这篇小说显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请探究其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 从情节、细节或人物本身分析小说所虚构的内容,分析小说通过想象、夸张、变形等手段营造的或映射或荒诞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深地揭示小说的特定主题。 【习题1】(宁波市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卷) 砷 [意大利]普•莱维 作为顾客,他那副样子有点非同寻常。我们这个化验室设备简陋,但雄心勃勃。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看样子都在诡计多端、尔虞我诈的大商业网里工作。经营买卖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他们目光敏锐,面容严峻;自己怕上当,但又千方百计让别人上当;他们时刻保持戒备,就像晚间的猫一样。 我接待了他。他也许是位农民哲学家,尽管已经上了年纪,但体格仍然很健壮,脸色十分红润。他的双手强劲有力,虽然由于干活和患有关节炎而变了形。眼眶下垂着两个松懈的肉袋,但目光清澈,眼神活跃,颇有生气。他穿着西装背心,小口袋上搭拉着一根表链。他带着极重的阿斯蒂口音,用无懈可击的皮埃蒙特方言对我说:他带来一包白糖要化验,想知道白糖是不是纯净,里面是否混有别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告诉他,如果他能把他的怀疑明明白白地告诉我,那会大大有助于我的化验;但他回答说他不想使我有先入之见,希望我尽可能化验得准确一些,至于他的怀疑,以后会跟我讲的。他递给我一包糖,足有半公斤,同时对我说,他第二天来看结果。他跟我告别后径自走了:没乘电梯,而是不紧不慢地走下四道楼梯。他大概是个无忧无虑、从容自若的人。 我取出一点溶化在蒸馏水里,溶液呈浑浊状——肯定有问题。我把溶液过滤一番,滴几滴酸液,倒进基普瓶,注入硫化氢。黄色的沉淀出现了:是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就是那种使米特里达梯和包法利夫人丧命的东西。 接下来我一面制取丙铜酸,一面思忖着老头和白糖。我认为老头是不会图谋向人投毒的,别人大概也不会以这种方式来暗算他。我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老头又来了。他没等知道化验结果就坚持要付化验费。我把结果告诉了他,他的眼睛一眯,脸上浮现出一个表情复杂的微笑。他对我说:“我真高兴。我早就说过,最后会是这样的。”显然,只要我稍微鼓励他讲下去,他就会把事情的始末和盘托出,而他正盼着这样。我没让他失望,他便讲了下面这件事。 “我是鞋匠,以修鞋为生。如果从年轻时干起,这不是一个坏行业。坐着,活儿不累,可以跟人打打交道,聊聊天。当然挣不了大钱,得整天把别人的鞋子拿在手里,不过很快就会习惯,旧皮革的气味也会闻惯的。我的鞋店在焦贝尔蒂路和帕斯特伦葛路相交的地方,我在那儿当鞋匠已经三十年。我熟悉每一双畸形的脚。我只要一把小榔头和一根麻绳就能干活。嗯,不久来了一个小伙子,不是本地人,脸蛋很俊,野心勃勃,在离我的鞋店一箭之远的地方开了一爿店,安上了各种机器:撑鞋帮机,扩鞋帮机,缝鞋机,绱鞋底机,等等,有的机器我连名字也叫不上来。我没上他那儿亲眼看过,是别人告诉我的。他把自己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写在小纸片上,塞进附近每家的信箱里。对,他装了电话,连接生婆家里还没装电话呐。 你大概以为,他开张大吉,生意兴隆吧?头几个月倒真是这样,有的人出于好奇,有的人要让我们竞争,还有的人上他那儿去是因为他开头要价很低。后来他发现老赔本,便不得不提价。您要知道,我把这些事情讲给您听并不是想说他的坏话。我见过很多像他这样的人,开始时一帆风顺,后来却碰得头破血流,其中有鞋匠,也有干其他手艺的人。 他恨我,到处造谣,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我用硬纸片当鞋底,每天晚上都喝得烂醉,为了得到保险金而逼死了我老婆,甚至说我的一个顾客被鞋底上的一枚钉子扎了脚,得破伤风死了。正因为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所以一天上午,当我在当天要修的鞋子中间发现了这包糖的时候,才没有大惊小怪。我马上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我想得到证实。于是我让小猫尝了一点,两小时后它走到角落里呕吐起来。我往糖罐里搁了一点,昨天我女儿和我往咖啡里加了一些,过了两个钟头,我俩都呕吐了。现在我又有了您的证实。我满足了。” “您想控告他吗?想要一张化验单吗?” “不,不。我刚才跟您讲过了,他只是一个可怜虫,我不想毁掉他。世界很大,同行不是冤家,人人都有权利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我明白。” “那您怎么办?” “明天我给他写一封信,连同这包糖,请一位老太太给他捎回去。不,还是我自己给他送去吧,看他脸上会有什么表情,我还可以当面向他解释两句。”他环视四周,如同一个人进了博物馆,然后说道:“你们的职业也不错,但需要有眼力和耐心。谁没有这两样东西,最好另找出路。” 他跟我告别,拿起那包糖,没乘电梯,带着他特有的那种不紧不慢的高贵气派,步行下楼了。 (有删改) 12.小说第一段交代“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 【学生作答】 1、说明了工作情况,也突显了鞋匠的与众不同 2、说明了“我”见过很多不同种类的人,衬托出老头的特殊,说明老头有着别人没有气质,为下文作了铺垫。 3、写出了很多人害怕上当,当时社会的诡计多端,尔虞我诈;写出在众多顾客中,只有那“老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错因分析】 1、太简单,遗漏了两个要点。 2、“说明老头有着别人没有气质”的表述相当费解;对关键句“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前后文关注不够,该语段其实重点交代的是社会背景问题。 3、表述不够专业,只是事实描述,缺乏概括与提炼,遗漏了一个要点。 【纠错心得】 1、作答主观表述题要尽量根据分值来布点,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避免遗漏要点,导致无谓失分。 2、主观表述要避免出现像“说明老头有着别人没有气质”这样费解而没有头脑的话,这样极其容易遭到扣分。 3、主观作答要结合具体文本进行事实描述,但也要有概括和提炼性的话,要用相对专业的术语来回答。 【参考答案】 ①交代当时社会背景(1分)②与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1分)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1分) 13.文中两处画横线句,表现了“老头”怎样的心理?(3分) 【学生作答】 1、第一处:面对事情的从容。第二处:知道情况后的自信、从容。 2、表现了老头无忧无虑,从容自若,与世无争,自信满满的那种面对生活的态度。 3、从容、淡定地面对生活,“老头”表现出不紧不慢的高贵气质,“电梯”也是现代化的象征,表示老人不被现代化设备和日益险恶的人心所动摇。 【错因分析】 1、误解题干意思,题干未说分别作答,那么回答时不必分开第一处第二处;两点意思重复,只能给一个要点的分。 2、作答较好,如果能够再联系文本进行简要分析可得满分。 3、指出电梯的象征义,回答新颖。但这一作答指向的却是人物形象、品质和性格,不属于表现“心理”的词,与题干要求不甚吻合。 【纠错心得】 1、作答一定要有很强的读题意识,要认真揣测题干意图,按照题干要求来作答。 2、回答时尽量联系文本作简要分析。 3、不要将人物“心理”等同于人物形象、性格或品质。 【参考答案】 从容自信(1分),识破对方阴谋的自得(言之成理即可)(2分) 14.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学生作答】 1、“我”因从事化验而与鞋匠相遇,从而引出鞋匠的故事;也因为“我”的视角,使小说更真实。 2、“我”在文中将“老头”的事一部分一部分串联起来。通过与“老头”的交流,将老头的品质进一步地展现于读者面前。 3、“我”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通过“我”的叙述推进小说,用有限视角将故事呈现给读者,显得有真实感、故事感,并能引发读者思考。 【错因分析】 1、作答的第一个要点失误在于未对文章作整体把握,“我”不止是一个引子作用,而是贯穿于全文,是“线索人物”;“我”是第一人称叙述,使得文章更为真实是其要点。作答是还要想到小说为何采用第一人称,它在构思上有何特别的表达效果。 2、回答2问题较大,可以看出这位考生对“叙述”这个话题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欠缺的。 3、回答3相对专业,但扣点不够到位,影响得分。 【纠错心得】 1、把握叙述人称与叙述角度,首先要掌握“叙述”这个话题知识,就表达作用而言,主要把握叙述人称与叙述角度选择的效果与局限。此外,还可以考虑行文构思上的作用。 2、教材八个话题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作答的关键,一定要重视。 3、作答布点要周全。 【参考答案】 “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1分)借“我”的视角来写鞋匠,构思新颖独特。(1分) 15.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主人公格斯拉兄弟也是鞋匠,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败了,请分析公格斯拉兄弟与本篇中的“他”形象上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5分) 【学生作答】 1、相同点:都坚守自己的事业;不同点:两兄弟是竞争的失败者形象,而本篇中的鞋匠高雅,从容且赢得了竞争。 2、格斯拉兄弟与“他”都靠自己的双手生存,但“他”能更从容地面对生活,更为积极向上。 3、相同点:他们都是鞋匠,都靠淳朴的手工谋生,对生活都很从容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不同点:本文中的老人尽管上了年纪,但依然体格健壮,颇有生气,而《品质》中的主人公却身体虚弱缺少生气。 【错因分析】 1、回答过于简单,导致吃不到要点。 2、回答过于简单,未能按照题干要求的格式作答。 3、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思路未打开;对于不同点的回答过于表面,未能从表层抵达深层。 【纠错心得】 1、人物形象的概括尽量要联系文本去分析,从多个层面分析人物的形象,作答尽量要详尽。 2、作答格式要与题干要求吻合。 3、要掌握人物形象的主要分析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举止或心理等加以概括,要兼顾文意的表层与深层,使得作答更有深度。 【参考答案】 相同点:都热爱自己的制鞋工作,重质量,讲诚信,而且都很有耐心;(2分)不同点:格斯拉兄弟只想着怎样做好靴子,缺少必要的发展和竞争意识,而本篇中的“他”具有发展的眼光,人际关系比较好,在竞争中始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3分) 16.“你们的职业也不错,但需要有眼力和耐心。谁没有这两样东西,最好另找出路。”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谈谈你的理解。(5分) 【学生作答】 1、作为一个化验师,化验时需要仔细观察和等待。同时也是对“我”的赞赏。 2、我认为说的很对,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遵守道德,要耐心从事,要能明辨是非,不然的话是不会成功的,会走上邪路的。 3、要有好眼力就是要善于察言观色,要善于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而要有耐心就是要踏踏实实,不能急于求成,即使雄心勃勃也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而绝对不能伤害他人,要懂得如何正当竞争。 【错因分析】 1、未先谈自己的看法,要扣分;回答就事论事。 2、有点架空,未能先联系文本。 3、回答缺少文本意识。 【纠错心得】 1、题干要求一定要看清,对于谈自己看法的开放题,一定要先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 2、开放题的回答一定要先联系文本进行阐述,但不能就是论事,还得加以拓展,要能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围绕你的核心观点进行作答,阐述要能做到自圆其说。 【参考答案】 本题是开放题,考生可以依据本篇内容或自身的思考积累谈眼力和耐心的意义,眼力和耐心是鞋匠成功的经验总结,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酌情给分) 追忆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