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生生交往行为的调查研究报告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一.问题的提出:

  80年以代以来,我国中小学改革浪潮此起彼伏。其中课堂教学面广,量大。教育界人士纷纷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来探讨和研究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并且构建了“课堂教学社会学”比较系统和专门的框架结构。

专家们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再次提示了我国目前班级授课制中“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弊端。学生个体成为班集体中独立的“孤独竞争个体。”学生在“教师集权”主宰下,为单线师生交往所缚,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育中可以排除自发的“生生交往”。“生生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相对于师生交往,它具有平等性、无拘束性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对于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对于促进自我交往技能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 对象:苏州外国语学校一(4)班全体33名学生,其中男生20名,女生13名。

2. 方法:采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交往对象,交往方式,交往次数;观察时作详细纪录后制表。除这些常规方法外,还采用问卷法(封闭型)调查学生的性格。

3. 观察指标:

(1)学生交往类型分为三种:求助、帮助、互助(包括知识交流与讲闲话)。

(2)一般认为小学生择友趋向于同性之间,所以把学生按性别划分进行调查,观察交往行为与性别之间是否存在着差异。

(3)又因为小学生择友具有趋向性,所以把学生分别按成绩好、中、差及职务分组。观察交往行为与成绩、职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4)一般认为外向性学生活泼、大方,易与别人交流。所以也按性格的外向型 、内向型 、混合型对学生进行分组,观察交往行为与性格之间的关系。

三.结果和分析

1. 学生的性别与交往行为无显著性差异。

表1

求 助 帮 助 互 助

性别 男 总次数 68 56 157

人均次数 4.25 3.5 9.81

女 总次数 82 79 163

人均次数 4.82 4.62 9.59

x2=2.29

由表1知,性别x2=2.29, x20.05=5.99 , x2=2.29<5.99 , P>0.05

所以在5%的可靠程度下认为性别与交往行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一般认为,儿童选择交往对象趋于同性。但在小学阶段,女生语言表达能力强,学习成绩好,受老师表扬多。因而男生求助于女生、与女生交流多。所以学生交往行为与性别无关。

2. 学生交往行为与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表2

成绩 求 助 帮 助 互 助

好 总次数 54 61 87

人均次数 5.4 6.1 8.7

中 总次数 35 37 69

人均次数 2.91 3.08 5.75

差 总次数 61 40 155

人均次数 5.55 3.64 14.10

x2=18.27

由表2可知,成绩x2=18.27,x20.01=13.28 , x2=18.27>13.28, P<0.01

所以在1%的可靠程度下认为学生的求助、帮助、互助行为与成绩有极其显著差异。从具体交往看出,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求助行为次数差不多;但成绩中等的学生求助行为明显较少;而成绩好的学生帮助行为又明显多于另外两类学生。

3. 职务与学生交往行为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表3

职务 求 助 帮 助 互 助

干部 总次数 40 40 51

人均次数 5.71 5.71 7、29

群众 总次数 114 97 275

人均次数 4.38 3.73 10.58

x2=13.35

由表3可知,职务x2=13.35 , x20.01=13.28 , x2=13.35>13.28, P>0.01

所以在1%可靠程度下认为,职务与学生交往行为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从具体交往行为看出,干部求助次数多于群众;帮助别人次数也多于群众;而互助次数少于群众。

4. 性格差异与学生交往行为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性格 求 助 帮 助 互 助

内向 总次数 11 27 36

人均次数 1.83 4.5 6

外向 总次数 42 21 87

人均次数 5.25 2.625 10.875

混合 总次数 94 93 171

人均次数 5.22 5.17 9.5

x2=17.52

由表4可知,性格x2=17.52 ,x20.01=13.28,x2=17.25>13.28,P<0.01

所以在1%的可靠程度下认为,性格差异与学生交往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从具体并往行为看出,外向型学生求助行为次数多于混合型学生;混合型学生的交往次数又多于内外型;混合型学生帮助他人的次数最多。在互助行为方面。外向型学生交往次数多于混合型又多于内向型。

四,讨论与建议

1. 学习成败是学龄儿童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的综合反映。因此,学习好坏往往成为衡量该生在班集体中地位的标准。学习好的儿童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爱和表扬,而其他学生受老师的模仿作用,也容易承认和接受学习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学习好成为小学儿童交往对象的标准。有研究表明,早在刚入学的儿童就开始注意这一点,小学中、高年级(三年级-六年级)儿童达到了高潮。此次调查的对象恰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正好处于按成绩择友的高峰期。所以从表2中反映出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别人多,换句话说也就是求助于他的人多。这正表明了小学生信任学习好的同学。但在表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成绩好的学生求助别人的次数也较多。经分析,有以下两个原因:(1)好学生想保持自己的优势,为了保证作业正确率,所以不懂就问或是和同学对答案。(2)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极,对知识理解深入,分析透彻,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就较多,所以求助行为多。表2中还反映出成绩好的学生与他人互助(交流)并不多,这正因为他们的自控能力强。相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求助和互助行为次数均高于好生和中等生。这其中除了对知识不理解,作业存在困难请教别人的情况外,也有说闲话、进行不必要交流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1)他之所以成绩差,就是由于上课不认真听,自控能力差造成的,所以上课时控制不住自己,说闲话多。(2)由于成绩差,使这群学生成为不受欢迎儿童,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伴不乐意与他交往。出于人的本能交往的需要,这些学生找机会与他人交往,造成上课时与他人交流多。我们在此还提出一点讨论:为什么差生不向老师求助?老师通常在学生心目中以家长代言人的形象出现,处于领导者地位,学生对老师有敬畏感。当学生与老师交流,尤其是差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所以他们选择与自己地位平等的同学进行交流,只有这样,他才不会因为成绩差而自卑。

2. 学生生活在班集体这个小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处于不同地位和角色,地位不同,造成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号召力不同。干部是班级中的核心人物,他们一般成绩好、能力强、有良好的品德,是受欢迎儿童。在表3中,看出班干部求助、帮助次数多,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和成绩好的学生求助多原因相似的。而班干部互助次数少于群众,主要因为班干部有一种压力,要自觉维护课堂秩序,起模范带头作用。所以他们较少与别人交流,说闲话。

3. 每个人性格不同,导致交往能力有高低水平差异。内向型的学生明显少于其他两类学生。主要是因为受性格影响,沉默寡言,情绪不外露,长期这样,造成交往能力较差,交往范围小。而学生在课堂中交往,受空间限制,不能和关系较好的同学经常接触,当遇到困难时,通常自己独立思考,不轻易求助别人。表4的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一般学生向外向型学生寻求帮助的次数较少,主要由于外向型学生急躁,粗心等消极因素使同学对其产生不信任感。所以同学们趋向于选择兼具内向、外向优点的混合型学生寻求帮助,因为他们稳重、耐心、乐于助人,比较善交往。

学生课堂中的行为交往作为一种教育现象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师的管理方式对课堂学生交往就有着很大影响:在专制型的课堂上,纪律好,学生交往次数少;而在民主型教师课堂上,学生交往次数明显增多。但我们不可忽视目前课堂中学生交往的大背景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通常情况下,课堂学生之间自主交往是不被允许的。学生的课堂时间安排完全由教师控制,而学生在彼此交往中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的过程就容易被忽视了。

在平时观察中本人发现学生课堂交往的目的不明确,随意性较大;交往的次数受外界影响较大;交往的内容简单,随意。

鉴于以上得出的观察结果,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排座位时与学生性格、成绩、职务有机结合。

班干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成绩好的学生思维活跃,性格外向的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这些都是促成高质量交往的积极因素。因而,安排座位时,教师应抓住交往中心,本着性格互补,成绩互补原则,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交往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体会经验共享的乐趣,在协作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 在班级中可设置“课堂学习小组”

目前,班级中设立小组活动单位普遍为课外活动小组,很少建有课堂学习小组。而这样一种教育形式的改变又必须建立在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的基础上。教师必须从教育社会角度认识到集体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认可和接受生生交往对贯彻素质教育的巨大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育中首先应从时间安排和组织上给予相当弹性,尽量给予学生时间用于课堂讨论,当然讨论不能缺少教师的适当引导。

再则,在空间设计上,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生生交流的需要,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热烈的讨论氛围。可将课桌按需要调整成“马蹄型”或“圆桌型”。

2. 教师适当安排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及分析思考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范围限于生生交往,但并不意味排斥或否定师生交流。同样,积极的师生交往能起到生生交往无法取代的作用。老师可以给予学生真诚的帮助,在更高层次上指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积极的生生交往可以帮助学生自我实现,培养主体意识,学会合作,学会经验共享,但并不认为生生交往越多越好。

高质量的生生交往至少应包含以下特征:

1.交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间的活动。

2.差异是交流的基础;但交往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除差异,交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差异性。

3.交往意味着参与其中的对象均乐于接纳对方并倾吐自我。

4.参与交往的成员有足够的自由,方可使各自的内心敞亮,使交往走向深入。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