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有机转化》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例文借鉴”的点评与交流

[例文一]点评:

(见课本的相关内容)

[例文二]点评:

关于玫瑰园的作文,从不同角度思考,能提炼出不同的论点。有的提升为对人生的态度,有的延伸为一种人格的体现,有的又升华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有的还直接联系到眼前的高考,有的再从高考引发,把人生比喻为一座考场,还有不少考生针对社会现实,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人才的选拔,有的谈民主与法制,有的谈文化的继承……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如何根据论述的需要来转述材料,如何使材料与论述结合,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本文就巧妙地借助于“始发叙述”和“连接句”,使材料与观点对接。开篇概述材料,突出交代了两个小女孩对玫瑰园的不同评价,语言精练,并明确了论述方向。接着用一个设问句“那么,这座玫瑰园到底是好地方呢,还是坏地方呢?总不会是又好又坏吧”设置悬念,引出“其实,它还真是又好又坏呢,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作为连接句,使材料成为“我们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这一中心论点的“切入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连接自然妥帖,巧妙严密。

[补充例文]

成功需要代价

──有感于“每朵花下都有刺”

一位小姑娘伸手去摘一朵盛开的玫瑰。突然,几根尖刺扎入了手指。试了试其他的几朵,均是如此,她缩回了手,哭丧着脸说:“为什么每朵花下都有刺?”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类似的境遇。当我们确立好一个目标后,我们起步走。目标是辉煌夺目的,而通往目标的路却是那么地漫长,崎岖。我们说:“为什么成功总是那么难?”

是啊,世上没有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得到的成功,成功是需要代价的,不忍受一定的苦楚,任何人也难以摘取成功的花朵。

陈景润若不是废寝忘食地埋头苦干,忍受了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他如何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司马迁身在大狱,遭受酷刑,如果不能忍受巨大的痛苦,他又怎能写出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对学习更是如此,不付出辛勤的汗水就无法得到成功。“学海无涯苦作舟。”有的人不能忍受奋斗途中的辛劳,怕被花刺破手指,望着成功的鲜花,他退却了;而有的人,眼睛注视着成功,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做拐杖,忍着困倦、寂寞,忍着劳累、孤独,用汗水铺成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虽然举起鲜花的手已是血迹斑斑,但是,他毕竟成功了。

不仅学习如此,当前的改革也是这样。改革的前景自然是令人振奋的:国家昌盛,人民富裕,国泰民安,中华民族又腾飞于世界。然而当前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发展不平衡,市场疲软,供应不能满足需求等等。然而我们却不能不改革,不能离开这条强国之路。我们知道:每朵花下都有刺,没有一种成功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我们会咬紧牙关,振作精神,忍受当前的诸多不足,克服困难,我们有的是信心和勇气,有的是毅力走过这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艰难岁月,到达光辉的顶点。

倘有这样一个人,能够忍受花刺扎入皮肉时的疼痛,那么,他可以摘取自己心爱的鲜花;倘有这样一个民族,懂得“每朵花下都有刺”,懂得成功是需要代价的,因而能够咬牙忍受各种压力,忍受各种苦痛,不屈不挠地奋斗,那么这个民族就可以腾飞于世界。

愿我中华民族能忍受奋斗过程中的苦楚,愿我中华民族早日腾飞于世界。

[点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成功是需要代价的”,作者在转述材料时形象细致地描写了其中一个小姑娘摘花的场景,强调和突出了与论点密切相关的信息“每朵花下都有刺”,语言简洁生动。接着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类似的境遇”作为过渡,使材料与观点衔接自然,逻辑严密。文中还多次巧妙地把转述融入了论证中,如“有的人不能忍受奋斗途中的辛劳,怕被花刺破手指,望着成功的鲜花,他退却了”,“倘有这样一个人,能够忍受花刺扎入皮肉时的疼痛,那么,他可以摘取自己心爱的鲜花”,这样边叙边议,避免因运用过多的叙述代替必要的分析说理,显示了作者驾驭材料的高超能力。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是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

留一些眼光看自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和不足,也总会有超出他人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像《鸟的评说》里的鸟儿那样只数落别人的不足吗?不,应该留一些眼光看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古人这句话可以说是颇有道理的。荀子《劝学》中曾说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也就是说要成就自己的美德,就要天天检查反省自己,也就是说要留下眼光看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修养。相反,那些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把眼光盯在别人身上,一心想挑别人的毛病、出他人的丑,从而就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的自我满足者们,是永远不会有所成就的。就像《鸟的评说》里的鸟儿,麻雀笑话燕子怕冷,但麻雀从没想过它不能像燕子那样从北方飞到遥远的南方;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但它从不能像苍鹰那样一飞冲天,傲视四野。它们只把眼光盯在别人身上,而不是听到对自己的批评就认真检查自己是否真正有那些错误,从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结果飞翔于云天的仍是苍鹰,唱歌悦耳的依然是百灵,它们谁都没有进步。

我们生活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何必要把眼光盯在别人身上呢?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呢?就像墙与风向标一样,墙的可贵之处就在其立场坚定,风吹来依旧岿然不动,但它永远不能像风向标那样指示风向。此时墙能做的就是要认真检查自己身上是否有漏洞,而不是去讥笑风向标的随风转来转去立场不坚定了。

把专门挑别人毛病的眼光收回来看看自己吧,认认真真找找自己的缺点,想想如何去改进,如何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益的人,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啊!

留一些眼光看自己!

[点评]这篇佳作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对所给材料的处理恰到好处。作者开篇先引入俗语,通过设问,一语中的,仅一句话,就巧妙地转述材料,同时又揭示出了本质寓意,提出了中心论点:“应该留一些眼光看自己”,开门见山,十分利落。在中间论证的过程中,又再次巧妙地使用了原材料,先引用两条古语,然后灵活地转述了原材料的主要内容,两相比较,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一层,从鸟类延伸到人类社会,暗扣原材料,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足和缺点,不要把眼光盯在别人身上,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最后在上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文章水到渠成,自然收束。短短精练几语,不仅用“专门挑别人毛病”等词句巧妙暗点原材料,还强化了中心,增强了立意高度,极有说服力。

“写作实践”的具体操作与参考答案

设计这三个练习题是考查学生能否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写作实践中,从而提高他们根据不同文体的需要随心所欲进行材料转化的能力。可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对练习一、二的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每则材料都要提炼出2~4个观点,然后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写作的角度进行材料转化的练习。

2.指导学生在课上完成前两个练习,并当堂讨论交流,教师点评。参考答案可提供给学生,但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足之处也要指出。

3.练习三可布置为家庭作业,要求任选一个中心论点,写一篇议论文,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在课上互相批改,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点评、发言检验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

第一题,是连接句练习。

[参考例文]

1.“扔进沸腾的水锅”和“放到一个盛满凉水的锅中”,对青蛙来说一是逆境,一是顺境。面对逆境,青蛙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斗志,奋力一跃,竟跳出锅外,安然逃生。身处顺境,青蛙逍遥自在,怡然自得,殊不知,养尊处优的结果是厄运悄悄来临,最终只能葬身锅底。由此可以警醒世人:人生没有直路可走,艰难险阻总是难免,顺利时,当居安思危,不断进取,方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遇到挫折时,应不畏艰险,自强不息,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命运,靠自己把握,未来,要自己开拓。海明威说:没有人可以打败你,除了你自己。这一告诫值得我们永记心怀。

2.青蛙被冷不防地丢进煮沸的水锅里,能奋力跃出锅外;可当他被丢进慢慢加热的锅后,却乖乖地束手就擒,不做任何反抗,最终葬身锅底。伟大思想家孟子一句警世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温水青蛙原理的最好诠释。没有危机意识,就算你经过再大的风浪,一个阴沟也能让你翻船。

3.一只青蛙被突然丢进滚沸的水锅中竟然能奋力跃出,安然逃生,然而却在慢慢加热升温的水中葬身锅底。我们如果把滚沸的油锅看成“逆境”,那么微温的水锅便是“顺境”。面对逆境,青蛙奋力一跃,化险为夷;身处顺境,青蛙得意忘形,终至丧命。两种不同的结果实在发人深省。

4.青蛙是一种冷血动物,当把它扔进煮沸的水锅中的时候,他知道反抗是因为知道危险。一段时间后,再把它扔进一个冷水锅中,并在锅底慢慢加热,他却没有意识到危险,在逐渐加热的水中享受着,当他感受到烫的时候,他却无力跳出,因为它已经麻木。人往往也是这样,有些人站在悬崖上,面对万丈深渊,谁也不敢跳下去,因为那是危险、灾难;而逐渐在走向深渊,逐渐在犯罪却自己不察觉。一些贪赃枉法者就是这样,经得住大风大浪的洗礼,却经不住糖衣炮弹、金钱美女的诱惑。

5.一只被扔进煮沸的热水锅里的青蛙能安全逃生;可是,一只被放在冷水锅里慢慢煮的青蛙却性命难保,这就是“温水青蛙原理”。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不满足于现状、不安于现状,切不可在浑浑噩噩中度日,更不可躲避在暂时的安逸中。否则,就会落得与这只青蛙一样的下场。

第二题,训练的是材料如何转化为例证。

[参考例文]

1.李斯特在巴黎公演前夕偶识了身处窘境的肖邦,他十分赏识这个青年的才华,于是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换上了肖邦。由此,肖邦被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介绍给了巴黎的听众。中国自古有“千里马易得,伯乐难求”之说,李斯特这种提携新人的伯乐精神和甘当人梯的无私品德无疑是值得称颂的。

2.当灯光豁然大亮时,几乎倾倒每个人的琴声,竟然出自名不见经传的肖邦之手。李斯特以自己的聪明与智慧有力地推荐了肖邦,不仅使肖邦有了展示高超演奏技艺的机会,也为那些迷信名流、崇拜权威的音乐迷上了难得的一课。爱迪生曾说过:“我崇尚一切德高望重的名人,但我从不拜倒在他们的脚下,我渴望用科学来否定他们的某些谬误。”这说明了同样的道理:不能迷信权威,在凡人之间同样有不少出类拔萃之士。

第三题,考察的是材料的多重转化。

[参考例文]

1.中心论点:科学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

开头:

意大利哲学家和思想家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宣传进步的宇宙观,反对宗教哲学,而引起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他被指控为宗教的叛逆并革除了他的教籍,以致长期流亡国外。1592年,布鲁诺在威尼斯被捕入狱,在被囚禁的8年中,他遭受了接连不断的审讯和折磨,但布鲁诺始终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杰出学者。布鲁诺的人生历程无疑为后来者提供了启示:在科学探索的崎岖道路上充满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只有勇于克服这些艰难险阻,才能使科学不断地战胜谬误,真理不断地战胜迷信。

2.中心论点:科学家要具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开头:

①人声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位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里跳动着火苗。

“说!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一个身着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道。

“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长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的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他,就是布鲁诺,一个为科学真理勇敢献身的人,他为历史增添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②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天文学家、哲学家布鲁诺,因为宣传哥白尼的学说和自己的科学见解,为维护真理,在罗马教会的地牢里受了8年的非人的折磨,仍旧没有低头。最后在罗马鲜花广场被活活烧死。布鲁诺早已料到自己的结局。他说:“我认为胜利是可以得到的,而且勇敢地为它奋斗。我的后代将会说:‘他不知道死的恐惧,比任何人都刚毅,认为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古今中外,多少圣贤豪杰,仁人志士,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利益,为真理和正义的事业,勇于牺牲个人、家庭的利益甚至宝贵生命,这就是献身精神。这种精神需要大智大勇,需要无私爱人。正由于有了这种献身精神,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才有可能日益美好。

3.中心论点:黑暗势力有时是很强大的

开头:

对宇宙的探索,人们以前都相信“地心说”,除此以外的任何解释都被视为异端邪说。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更是极大地触怒了教会,不被世人所接受。正在这时,走出了一位敢于对“地心说”说“不”的人──布鲁诺,他以满腔热血积极支持“日心说”,竭力揭示“地心说”的荒谬,却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处以“火刑”。由此可见黑暗势力的强大,它所代表的愚昧无知和顽固凶残的态度往往会扼杀新思想,扼杀真理,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巨大障碍。

教学建议

教学本节,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一、在“话题探究”的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材料《窗》和例文借鉴中的例文一进行辨析,通过比较,让学生初步理解同一则材料是如何根据文体的不同而发生转换,为不同观点服务的。

二、结合对例文借鉴的阅读讨论,理解“知识导引”的内容,重点掌握在议论文中如何运用“始发叙述”和“过渡句”的技巧,使材料可以根据文体的不同而发生转化,为不同的观点服务。

三、课后练习要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以致用,使学生切实掌握材料向例证转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提高写作能力。

 

追忆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