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维的深化》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补充例文]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下面是全国妇联最近公布的“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问卷调查的结果。

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前10位:

1.毛泽东  2.父母   3.周恩来  4.雷锋   5.刘翔

6.成龙   7.任长霞  8.刘胡兰  9.董存瑞  10.杨利伟

而一年前由一家媒体进行的同样的调查,结果如下:

1.毛泽东  2.成吉思汗 3.孙中山  4.成龙   5.李小龙

6.杨利伟  7.黄继光  8.雷锋   9.林则徐  10.袁隆平

根据这两份调查的结果,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问题自选。  ③题目自拟。

【试题解析】

这是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第一次模拟考试的作文题。

郁达夫在参加完鲁迅的追悼会以后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一个时代的青少年,如果英雄缺失,那将是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也必然会对文化传承、道德信仰等精神生态的一种破坏,很难想象这些未成年人将来还能担负得起怎样的社会责任。所以,对社会的转型时期,时代的变迁大潮中的学生进行“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问卷调查,也成了社会和时代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审题时应注意试题“根据两份调查报告”的要求,应该把两则材料联系起来看,进行比较。比较时既能比较相同点,也能比较相异点;既能两份材料整体比较,也能选择其中某一点进行比较;既能比较彼此之有无,也可比较彼此之先后;既能比较优劣,也能比较特点。由于对材料思考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立意也相对开放。但如果是就两份调查的结果就事论事地分析入选英雄的名次升降,显然缺乏论证的深度和普遍性意义,必须是对材料进行理性化的思考过后,才能提炼出有高度、有深度的观点。

崇拜英雄,还是成为英雄?

杜 芸

日前全国妇联公布了“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的调查结果,学生心中英雄的前10位中有:毛泽东、父母、周恩来等。而一年前的结果前3位是:毛泽东、成吉思汗、孙中山。

由此可见,同学们心目中的英雄正从伟人向我们身边的人发展。其中,父母、刘翔、任长霞、杨利伟无一不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那么,是什么让他们成为我们心中的英雄呢?远离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是父母养育了我们,刘翔、杨利伟在为国争光,而这些现实的事情使得看似遥远的英雄一下子被拉近了。

那么,又有多少人愿意成为英雄呢?也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作证人出庭率不足10%。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昨天“东方时空”上播出的一个案例:祁某是北京某医院的保安,一天,他目睹了这家医院因不接受一个急症患者(没钱交医药费)而导致其死在医院卫生间门口的事情,此事后被媒体披露。死者家属希望祁某为他们作证,告这家医院。祁某在顶着保安公司和医院的双重压力下,毅然出庭。官司虽然赢了,祁某的工作却也丢了。事后网上评论此事,有84%的人认为祁某做得对,是英雄。而在问及自己是否会出庭作证时,仅有35%的人选择了“是”。假使这35%的人真如他们所说的出庭作了证,那么法院的证人率也不会低于10%了。可见,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成为英雄的,即使在“草根文化”发扬光大的今天,英雄平民化的今天,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人因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而选择继续平凡。这也造成了虽然英雄的身影离我们很近,却不能真正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局面。

自古就有“英雄末路”之说,而今的英雄们有的如祁某丢失工作,有的如刘翔虽然日日生活在闪光灯下却丢失了自由……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英雄的“不得善终”导致如今崇拜英雄者多,希望成为英雄者少的怪异景象吧!

总而言之,虽然英雄们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他们也似乎不那么遥远了。而希望成为英雄、为国效力者却未见增多。这不知是人心的病,还是社会的病?

科学英雄何处寻

高 超

分析全国妇联和一家媒体的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出,在学生心目中,开国元勋、革命烈士、人民公仆、体育影视明星等人物均列英雄榜内,这体现了同学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科学领域的英雄却只有一人,且排在最后一名。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中国从落后的农业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的科技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心血。他们应当被世人所尊敬所推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科技工作者总是默默无闻,与电视报纸上对明星偶像的大肆宣传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不仅要问:科学英雄何处寻?

去年,我国著名的微分几何大师陈省身不幸因病逝世,可报纸上只用很小的版面报道了这一消息。而就在这条消息之下,大版的NBA明星照片却闪亮登场,刺激着人们的眼球。陈省身是世界公认的五大数学家之一,他对社会的发展都作出过巨大贡献。他的去世,是一颗科学巨星的陨落。然而,其社会关注程度之低,令人震惊。这说明在国人心目中,科学家的地位越来越被人们和媒体所忽视。国家的发展需要科技,而人们却不关注科技,不关注科技工作者,这一现象实在令人担忧。

现在的高三学生,在报志愿时往往选择一些热门的专业,像“金融学”“经济学”“保险精算”等专业。人们所谓的热门即是好赚钱,将来能够过上好生活。而像“航空航天”“地质”“石油”等专业很少有人问津。原因是这些专业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不高。这同样说明科技工作、科学研究并不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理想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别人开宝马,而科技工作者大多只有骑自行车的份。长此以往,我国科技工作者发展的后备人才将会出现空缺,科学发展在某些领域甚至会停滞不前。

最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刚刚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口号。国家的创新自然离不开科技工作者。因此只有整个社会都崇尚科学技术,尊敬科技工作者,让更多的科学家登上一个又一个的英雄榜,我国的发展才会不断提速,社会才会更加繁荣。

科学英雄何处寻?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众多的科学工作者将会成为世人瞩目的时代英雄。

“写作实践”的具体操作与参考答案

第一题是一道既贴近现实生活,又可以见仁见智,开放性极强的作文题目。

有“亚洲第一飞人”运动员刘翔既是上海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东方人的骄傲,在白种人和黑人一统天下的国际田径赛场上,他以骄人的110米栏战绩创造了一个个体坛神话。所以,对于是否在上海繁华商业中心为刘翔塑铜质雕像的问题,人们多方争议。如何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我们还是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确立思考的路径,即可以将这一问题分解成不同的侧面,再从这些侧面入手进行理性深化,达到理性思维的效果。比如塑铜质雕像的初衷和意义,雕塑对刘翔本人或社会的实际影响等等。当然,还可以采用辨证分析的思维方式,对塑刘翔铜质雕像本身以及之后产生的影响做一分为二的深入剖析,以达到全面认识的目的。

同时,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就事论事上,还需要由此及彼,联系社会现实分析探讨,使文章对这一问题的理性化思考和认识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

[参考例文]

刘翔塑像,平民英雄的礼赞

邹云翔

本月19日,一座高达3米、展现“亚洲第一飞人”刘翔跨栏英姿的大型铜质雕塑将矗立在上海繁华商业中心的徐家汇公园。自从雅典奥运夺冠以来,刘翔已经成为中国人气最旺、知名度最高的体育明星之一,但被塑成铜像,“永载史册”还是第一次。

我喜欢这样的塑像,因为它向我诠释了生命的真谛──“长久的山不如瞬开的玫瑰”,生命的意义在于自身的超越与拼博,通过刘翔这样的平民英雄的拼搏瞬间,我们将会发现蕴藏在我们个体身上的力量。

给一个活着的人塑像并不荒谬,他此刻的成功是其拼搏的结果,当之无愧。即使他以后失败,甚至走向堕落,这样的塑像仍然会给我们人生的启示。因为那种强烈的对比,那种悲剧般的冲突,将会使人更深刻地认识到认真生活的意义,认识到当下具有无限激情的自己,如何更好地对历史负责。

我们任何人都会走向历史,无论美与丑都将留给后人评判,我们不能因为刘翔今后可能有是非,而拒绝给其塑像,因为这样我们很可能就没有历史。历史的理性在于容纳一个个具有无限激情的个人,只将一个个高大完善的形象留给历史,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

我们需要刘翔的塑像,因为我们需要刘翔证明,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使我们看到更多的希望。这样的塑像是对于平民英雄的一种礼赞,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思考生命的意义,更加坚定地认识到生活的意义:天堂不在彼岸,在于我们当下的奋斗中,我们都可成功,只要努力。

刘翔已经与我们的时代融在一起了,因此我们需要这样的塑像。犹如西方那不断推动巨石上山,又不断滚落下来的西西弗斯一样,他在成功与失败间体现了生命的意义,使人们认识到认真活着的重要意义。

刘翔为什么不学学聂海胜?

耿银平

11月3日《东方早报》报道,本月19日,一座高达3米、展现“亚洲第一飞人”刘翔跨栏英姿的大型铜质雕塑将矗立在上海繁华商业中心的徐家汇公园。

虽然是一种临时性展览,刘翔注定又会成为“舆论风暴”,而且大多数人都建议刘翔不要同意这样做:这种“捧杀”会“烹杀”了自己。因此,笔者禁不住问一声,刘翔,为什么不能学一学聂海胜?

面对盛名,名人,特别是涉世不深的名人,要想保持清醒的头脑,的确很不容易,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损失和名誉不再的代价。但这恰恰是对自己人格和精神境界的一个考验。航天英雄聂海胜就经受了这种考验。在自己老家还处于赤贫状态时,他能脱身名利之外,不用名声作为交换筹码,清贫自高,惜名如金。在老百姓看来,聂海胜拒绝家乡政府和有钱人的赠与的行为比起他成功飞“神六”更高尚,更伟大,更难能可贵。聂海胜的宠辱不惊、高风亮节让人感动,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

今天的刘翔,无论在自己从事的体育竞技还是名声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顶峰,如果不能“见好就收”,淡泊名利,就可能会被名声所误,走下坡路,辜负大家的一片厚望。经历过很多舆论波折的他这时候应该具有一定的理性和沉稳风度了。处在国人的无限期望中,他没有理由不去取得更好的成绩,况且他还是在读研究生,需要时间、清静和继续奋斗。像这样的雕像,如果没有刘翔事先的同意,应该不会有这种“轰动性结果”。因此,刘翔对这种社会炒作应该大胆大声说“不”了,应该发出一些“让刘翔回到人间”的诚恳声音。

刘翔如果这样要求了,虽然不一定见效,那仍然是他的理智和清醒;如果刘翔没有这种必要的争取,那就是一种“不愿、不能回避名利”,在这样无休止的无谓争论中,更多人感到的只能是遗憾和痛惜。

第二题:如何写好“我看鲁迅”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先体味一下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的一段话:

“鲁迅”(鲁迅其人,他的作品)本身即是一个充满着深刻矛盾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体。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研究工作者,都按照各自所处的时代的与个人的历史哲学、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心理气质、审美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鲁迅”本体,有着自己的发现、阐释、发挥、再创造,由此而构成一个不断接近“鲁迅”本体,又不断丰富“鲁迅”本体的,永远也没有终结的运动过程。(《心灵的探寻》引言)

作为鲁迅研究的专家,钱先生的这一段话讲的很深刻,也很到位。既然是“我看鲁迅”,肯定是要突出对鲁迅理性认识中的“个性化”,在看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发现、阐释、发挥、再创造”;既然人们对鲁迅的探讨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终结的运动过程”,那么就需要我们在理性看待鲁迅的过程中要具备历史唯物观,这样才能不断接近“鲁迅”本体,又不断丰富“鲁迅”本体。

[参考例文]

我眼中的鲁迅

黄 金

要说出对我影响最大且最崇敬的人,鲁迅如果不是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人之一。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恰恰相反,作为现代中国人我深深的引以为豪。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

先生一生热爱祖国母亲,面对外辱“没有丝毫奴颜媚骨”(毛泽东语),倾其一生的精力为民族的觉悟和精神的改造奋斗打拼;或“郁郁独行”如“过客”(《野草/过客》),或“荷戟彷徨”如“斗士”(《彷徨/卷首诗》);先生执着自己的理想,直面惨淡的人生,在依稀微茫的血色中奋然前行(《纪念刘和珍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掷地做金石声的自白,即使是在今天,又有哪一个具备起码良知的国人不为之动容?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非常坚强勇敢的人。

他像马克思一样把普罗米修斯当着自己的道德偶像,宁愿冒着巨大的个人危难,而“盗天火给人间”;先生在“风雨如磐”的“故园”,像一棵独立支撑的大树,并不在乎腹背的受敌;面对着无边的黑暗和做着各种鬼脸的妖魔,他的回答就是用他的一支“金不换”,一再地“举起了投枪”,还有“匕首”(《野草》)。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高尚的人。

先生反抗着,并且肩负着广博的社会和人生的责任──他“肩着黑暗的闸门”,放青年人到光明的地方去(《坟》);心胸装着对每一位“弱者和幼小者”的博爱,包括对家人,对“黄包车夫”和对每一个到书店里购买他的书的读者──他写到:每一块带着读者“体温的铜板”,都像“烙铁一样灸烫着”自己的心(《且介亭杂文》)。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先生没有很高且完全的学历,也不是学文史哲的科班出身,但是他却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思想泰斗;他靠的就是勤奋和努力──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天才,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用来读与写罢了。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严格要求的人。

先生没有私敌,对自己的敌手严厉,至死奉行“一个也不宽恕”的政策;但对自己也非常严格。他说“解剖自己严于解剖别人”。他敢于在文章中说出自己皮袍裹着的“小”字,虚心向“引车卖浆者流”认输,敢于忏悔并“幡然自新”(《一件小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先生一生恪守的座右铭。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真实不假的人。

先生敢怒、敢爱、敢恨、敢骂、敢笑。不做欺心之事:不弃对前妻朱安的道义责任,更爱红颜知己许广平;呵护小弟周建人有加,而对不肖的二弟周作人强忍决裂之痛;既敢于理性的分析和呼吁社会对于妇女解放的关注(贯穿于于早期的大量文字),又大胆地感性地指出个别女人的邪恶(见于晚期的杂文《阿金》),修正自己对于女性的偏颇的看法;既痛斥作威作福的“洋大人”和“假洋鬼子”“西崽”,也真挚地感念跨洋的老师藤野先生的恩情。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善于创新和继承的人。

杂文文体在他手中再生;小说史经他亲手开创;故事新编由他立体;短篇小说从斯得以成熟;散文诗体为他所立法;鲁迅的书法也是一绝。“旷世文章属阿Q”(郭沫若语)。实践已经证明:先生是我们伟大民族新文化的创造者和旧文化的继承者。他的16卷集的创作,和10卷集的翻译,以及他的浩瀚的手稿挡案,是我们民族20世纪文化和思想的百科全书,也是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探索的不尽的宝藏。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鲁迅的道德文章是我们民族的精魂,后世师法的高标。

第三题对“历史伟人晚年悲剧结局原因初探”,需要运用唯物辨证观和历史唯物观进行评价和探寻。

辨证地分析历史伟人的晚年悲剧,需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态度去评价那些历史伟人的功过。历史的功绩不能够抹杀,而存在的错误又不能遮掩。但在具体分析和评价功过的过程中,又有主次之分。既然小论文的题目确定了文章的重点是探寻历史伟人晚年的悲剧,那么就需要将分析的侧重点放在对该位伟人的“晚年过错”上,理性地分析其错误表现和行为,挖掘出悲剧的实质。

进一步对伟人晚年悲剧形成原因进行探究时,还应该运用历史唯物史观。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时空生活,伟人也不例外,所以只有将历史伟人放在一定的历史坐标系中去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时,才能真正实现提醒后人,警示来者的目的。

教学建议

1.由于“动情点”往往与感性思维相联系,本书可以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使学生明白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区别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是在培养学生观察、感受、领悟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推理、演绎、归纳、判断进行理性思维的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2.理性思维的深化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提升学生作文层次的一个难点,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和熏陶。特别是针对高中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培养他们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去感悟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借鉴优秀文章的办法,掌握理性思维在文章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一般特点,再结合写作实践,反复写作和讲评,掌握运用理性思维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3.为了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可以布置学生对一些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写成文章召开主题班会进行讨论,使作文教学走进学生的世界,成为他们积极主动探索、思考未知领域和社会生活的一片自由天地。

 

追忆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