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的现实。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作者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借助文眼,揣摩作者的感情。 教学用具 播放《荷塘月色》歌曲,借助MP3。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繁华的扬州街市中心有一座寂静的院落。它隐没于寻常的民居之中一点都不起眼。但是在这里曾经生活过一位著名的诗人、学者,他就是朱自清先生。走进这座民居,中间的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旁边是一副对联,曰:“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对联为书法家康有为所书。“开张”,形容词,指雄伟开阔之貌。“天岸”,天之涯。“天岸马”,一跃而至天涯之马,天下良马之最佳者。“人中龙”,人中之俊杰也。用这两句话来形容朱自清,足见他是何等杰出的人才啊。古语说:“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的风采。 二、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三代定居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上大学时,她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文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在清华大学任教,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散文家。朱自清的诸多散文中以《背影》《荷塘月色》最为出名,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2、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整个中华大地。作为一名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感到十分压抑和苦闷,中国究竟何去何从,理想和光明究竟在何方?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散心,踏入了这片静谧的荷塘,心有所感,写下了这篇文章。 3、检查预习 煤屑( ) 独处( ) 酣眠( ) 鷁首徐回( ) 踱步( ) 闰儿( ) 敛裾( ) 霎时( ) 媛女( ) 蓊蓊郁郁( ) 倩影( ) 袅娜( )荷锄( ) 含情脉脉( ) 三、诵读文章,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全文共是10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其独立的内容,请找出作者行踪的语句,描绘出作者的活动轨迹。 【明确】缘起(第1段)□→去荷塘(第2、3段)□→观荷塘(第4、5、6段)□→离荷塘(第7、8段)□→踱回家(第9段) 因而,文章的划分便一目了然了: 第一部分:(1)写观荷的缘起。【情】 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 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 尾声 四、再次诵读课文,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1、请大家找出最明显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并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不加掩饰的直接抒怀,显示作者内心的苦闷、烦乱。②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为下文出游荷塘作铺垫)③此句是“文眼”,放在篇首,一锤定音,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萦绕在作者内心的苦闷思绪? 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里。 赏析:这里感慨自己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赏析:“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的现实心态,透露出一丝喜悦之情。 ③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赏析:“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感染作者,依然不能摆脱绵绵的愁绪。 ④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赏析: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世界,让读者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仿佛像插上翅膀飞离了这个痛苦的现实世界。“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暗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⑤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赏析:江南是自己的故乡,自己在那里成长,想江南是乡思的流露。作者本想用乡思来慰聊自己的愁苦,结果沉痛的现实压得他无法如愿。 (此处或可让学生讨论交流) 由此,我们不难把握文章的感情脉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者无法排遣苦闷因而去寻找感情寄托,所以才夜游荷塘寻找宁静,在荷塘中他获得了片刻的安宁,但当他回到家门有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但是仅有的片刻安宁已经让这颗压抑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的释放,达到了无我两忘的空灵。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赏析那令作者心灵暂或宁静的月色荷塘。 五、板书 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课文,理解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赏析描写,品味语言。 二、赏析文章的景物描写 1、文章在描写荷塘月色之前还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明确】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的。“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内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渲染恐怖的气氛。月光“淡淡的”与心情契合,可见心中是淡淡的愁云。 2.、第三段写什么?思考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月下独步的心情。结构上是过渡作用。 4、学生一齐读第四、五、六三段,教师指导朗读。 ① 老师指导后学生自行朗读文章揣摩语言。 略 ②明确各段所写之景。 【明确】第4段写月下的荷塘之景,第5段写月光,第6段写荷塘四周之景。 (这几段文字都写得十分柔美,读来让人陶醉,那是因为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地运用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 ③请大家画出文段中描绘的对象,分析描写的角度。 【明确】(1)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空间由上而下: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潺潺流水 (2)动静结合 ④第5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月色? 【明确】 正面 以流水作比。 通过写薄薄的雾,衬托月色朦胧。 通过写荷花、荷叶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像笼着轻纱的梦,衬托月色朦胧。 侧面 以树影写月色 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 ⑤第6段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明确】(1)四周的树。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团团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光把作者由幻想召回现实,最后一句看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有寂静到热闹,充满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自己虽完全的沉浸在荷塘月色的宁静中,但哀愁和苦闷还笼罩在心头。 4、这三段文字质朴、典雅、充满诗意。除了刚才说的注意了描写的角度外,文章还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大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 1、比喻和拟人 (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效果:这一比喻与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营造出一种纯美的非客观现实的世界。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效果:拟人的手法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写出荷花是的神韵。 2、通感的运用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又叫移觉。它是五官功能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此句本体——花香(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相似点:立于微风之中嗅馨香时有时无——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效果:把花香的特点写活了,生动形象,使得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 3、动词和叠词的运用 动词使用精当,富有表现力。叠词如“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脉脉”“静静”“薄薄”等的运用,使文章增添一种音韵美。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荷塘月色》一文写景十分细腻动人,它营造了一个素淡朦胧的优美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中我们深深体味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还有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其实在他其他的散文中也有这样的情感流露,大家可以在课后找这样的文章来阅读和探讨。 四、课后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叶花 月下荷塘 动静 看水 景和谐 月光 塘上月色 荷花 正面 树 侧面 声 情淡淡(喜悦、哀愁) 五、教学反思 略 王伟平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