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学习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学习体会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所在。 二、教学重点: 1、通过4-5段赏析,欣赏意境美,品味语言美。 2、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1、作者“颇不宁静”的原因。 2、作者写江南旧俗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作者及时代背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荷花以其高洁的形象为人喜爱,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千古名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它结构精致,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二、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毛泽东这样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在一生当中很长一段时期,对革命是没有兴趣的,只求做自己的学问。当然,在民族的大是大非面前,朱自清仍然体现出了作为知识分子所固有的品格,饥寒交迫当中,在病逝之前,仍然会叮嘱家人不要去领救济粮。 四、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暴行激起中共党人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五、整体感知 学习写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怎么写的。听读全文,注意字音字形 注音(多媒体展示) 乘chéng凉 煤屑xiè 踱duó着 点缀zhuì 颤chàn动 霎shà时 敛裾liănjū 媛yuàn女 纤xiān腰 幽僻yōupì 蓊郁wěngyù、 弥mí望、 袅娜niǎonuó、 宛wǎn然、凝ning碧 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思考文章 1、写了什么景 ——讨论写了哪些景物:明确 小路、树、月光,荷塘,月色,远山、近树、蛙声、蝉鸣,江南旧俗。 2、什么情,这情有什么变化? ——讨论写了怎样的情,有无变化? 哀愁、喜悦;不宁静、自由、受用、不行。 3、怎么写的。 文章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出游缘起——不静。 第二部分:游赏荷塘。 1、(2-3)小路(幽僻),感受(自由)——求静。 2、(4-6)荷塘(朦胧),感受(受用)——得静。 3、(7)江南(热闹),感受(有趣)——出静。 第三部分:(8)荷塘归来,收束全文——不静。 六、小结: 文章结构精致,外线游踪和内线心情变化构成双线结构;从我走出家门开始,到进入家门收束。文章首尾照应,行文有序,极为严谨。真可谓小巧精致。 七、作业:熟读第4、5段,品味语言的精美。 第二课时 一、提示 文章的4,5,6三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行文层次清楚,写景形象生动:先写荷塘,继写月色,后写荷塘四周。作者的观景角度富于变化: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近及远,从里到外,层层铺陈,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传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风采,给人如临其境 二、朗读赏析第四自然段 ①月色下的荷塘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②“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写了什么的风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③“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像明珠、星星、美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教师向学生介绍通感修辞: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见课后练习)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 第五段中也有一处使用了此种修辞,找出来分析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⑤写景的顺序如何? 三、朗读鉴赏第五自然段 ①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②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而下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起,缓缓扩散、漂浮﹑弥漫,以动写静,描绘雾的如梦情景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奶白色和娇艳欲滴的状态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也反映了作者观察之细致 小结:本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月光辉映下荷塘里雾光月色、水气相交形成的如烟如梦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③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四、朗读鉴赏第六自然段: ①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反衬作者心中的寂寞苦闷 ②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描述了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增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景物的特点,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感强,富有音韵美。 3、为什么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 《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的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掂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五、老师总结 作者以含蓄的意趣、逼真的笔触,层次分明地描绘出荷塘月色美好迷人的图画,从中体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透露出面对黑暗现实难以摆脱的矛盾和苦闷的心情。 无边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获得了喜悦,但处于喜悦之中却时而受到忧愁的牵制,即使遥想“热闹”、“风流”的采莲盛况,也只得片刻欢欣,最终摆脱不了那满怀的愁绪。作者所写的景物淡雅、朦胧,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如此。从文章风格看,委婉掩抑,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从作者的个性看,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喜悦与忧愁,都是淡淡的。在写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与景的交融。 六、概括作品的艺术性: 1.结构精致:双线贯穿,首尾照应,极为严谨。 2.意境优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语言清新:比喻形象,用词精当,语言清新。 板书:荷塘月色 朱自清—————白色恐怖————苦闷 第一部分:想起荷塘:__出门————————不静。 1、小路:幽僻(自由)——求静。 美 第二部分:游赏荷塘:2、荷塘:朦胧(受用)——得静:荷塘、月色、四周 静 3、塘边:思乡(有趣)——出静。 雅 第三部分:荷塘归来___进门——————— 不静。 双线贯穿,首尾照应,机构精致。 王桂平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