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艺术特色(沪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上海市光明中学 刘吉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学生一起解读与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 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学生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认识,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能力。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回顾预习问题: 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原因(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品读与交流: (1)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能具体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交流,教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认识《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3、教师小结:《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并与学生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4、布置作业:修改并点评《<长亭送别>诗意》。 042:《长亭送别》诗意 上海市光明中学 刘吉朋 山色四围残照里, 西风瘦马长亭边。 疏林不驻远行客, 数线深愁绕暮烟。 (两意徘徊隔暮烟。) 2009年12月15日三稿 (后记:第二句原为“古道”,以前的学生陈馨怡建议改为“长亭”。我虽属意“古道”,然其平仄不当,而“长亭”二字扣题甚紧,吾心亦同之。并于课堂内直呼陈为吾“一词之师”也。此为后记。) 2010-12-6 刘吉朋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