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3、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方法:研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殆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了解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宋国蒙(河南商丘县附近)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天、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能将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为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构思奇特,想像丰富,汪洋恣肆,仪态万千。 三、朗读课文 1、单个学生读,纠正字音及停顿 问:该生的朗读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1)纠正字音 泾(jìng)流 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 少(shǎo)仲尼之闻 殆(dài) (2)纠正断句: 以天下之美 / 为尽在己 且夫 / 我尝闻 / 少仲尼之闻 2、过渡:其实,文言文的诵读,最主要的不是普通话的问题,也不是字音是否准确的问题,而是要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下面我们先一起来听课文录音,然后全班同学尝试齐读课文一遍。 教师:同学们把这篇文言文读的很有气韵,可同学们能否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自主积累本课的文言字词以及句式呢?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大家的文言功底。) 3、自主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分组进行) (1)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②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②于是焉和波欣然自喜 (于:介词,在 ;是:代词,这) ③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今: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义,常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④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方位词,东边) ⑤大方之家(大道理;后又称博学的人为“大方”或“方家”;大方之家即修养高,明白事理的人,今:今义常用于“大方向”、或者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3)词类活用 ①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令)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③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④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⑤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⑥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4)文言句式 A、判断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者,……也”表示判断)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 的配合格式,可译为“如果不是……那么就……”) B、宾语前置句 ①以为莫己若者( 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即“莫若己” :无人能比得上自己 ) ②我之谓也( 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即“谓之我也”: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状语后置句,即“吾长于大方之家见笑”: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C、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用“见……于……”表示被动 ,“见”表被动, “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比如“他被骗”,我们文言文可以说“彼见欺”, 而“他被人骗”,我们就不能说成“彼见人欺”,而要说成“彼见欺于人”。) D、固定句式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古汉语常见,可译为“认为…… 是……”“觉得……是……”)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 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5)一词多义 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 名词,海神名 2、以为莫若己者 动词,比得上 闻:1、闻道百 动词,听到 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名词,学识 之:1、泾流之大 代词,这样 2、我之谓也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无意 3、仲尼之闻 助词,的 于: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介词,在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被 始:1、于是焉河伯始旋见面目 副词,才 2、始吾弗信 名词,开始 5、质疑 (在这则寓言中,有两个成语沿用至今,同学们须注意它们的用法) 6、成语积累: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须注意用法) ①望洋兴叹:本意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前面往往加“只能”,“只好”之类的词;“望洋”是“仰望的样子”, 它和“徘徊”、“荒唐”、“葫芦”一样都是连绵词。我们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分析,如“望‘书’兴叹”、“望‘文’兴叹”、“望‘球’兴叹”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②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行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其中已经包含了被动的意思,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不必再画蛇添足地说“被谁谁贻笑大方”。该词常用作谦词。 7、翻译全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水流注入黄河。水面宽阔,两岸、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当时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北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自此河伯才掉转脸来,抬头看着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是说我呀。而况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有机会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真的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在次齐读全文 2、解题 教师:同学们,大家看题目,这篇文言文题目是----秋水,说到秋水我们自然想到一个成语。就是(望穿秋水。)成语中的秋水指人的眼睛, 一般指美人的眼睛,那么题目中的秋水是———秋天的洪水。 教师: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洪水,这究竟是一则怎样的寓言故事,根据预习谁来说说? 学生:是说黄河中的河伯在秋水涨的时候,认为自己是天下的老大,最壮阔,哪知到了大海边,才知道大海比他壮阔的多,有点羞愧,不自在。山外有山。 教师:河伯是——传说中的河神。对,很明显河伯是课文的主人公,那么课文还提到一个神仙是,——若,(若:是传说中的海神名) 3、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文章主人公是河神,河伯在自己的河中及后来到了海中,这前后河伯在感情上有没有发生了变化呢?(有)那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开始河伯的感情是———欣然自喜,后来———望洋兴叹)对,河伯由沾沾自喜到自醒羞愧的过程,这一喜一叹分别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据此把课文分为两个层次。 教师: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五、文本研习 1、分析第一层 (朗读第一层) 教师:请问: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 (用原文回答) 学生: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教师:这里的河就是——黄河,现在的河泛指一切河流。比古代的意义有明显扩大,有的词的意义在缩小,比如(在桃花源记中有这么一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个妻子意思是妻子儿女,而现在就是男方的配偶,就是同学们家中的财务总管。 教师:而灌字很有霸气,我们篮球上有大力灌蓝,灌是从上到下的,那种气势力度是令人震撼的,所以河伯就有骄傲的资本了。别的河流是流出来得,我的河流是灌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教师:那么,不辩牛马,这说明了什么? (这是说明黄河非常的雄伟开阔,就连牛马这么大型的动物都分不清了,) 教师: 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壮;“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 提问:河伯在认识上看到“不辩牛马”如此开阔的景象,于是焉,自然流露出欣然自喜的神态了,在这样形势下,河伯的骄傲自满,沾沾自喜心态就显现出来了,于是河伯认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河伯感到心满意足,从容得意了。踌躇满志 板书: 河伯 喜———————————————————叹 (黄河) (对比) (北海) 认识:不辩牛马 黄河开阔 “不见水端” 北海辽阔 神情:欣然自喜 骄傲自满 “望洋兴汉” 自叹不如 结果:美尽在己 踌躇满志 “贻笑大方” 狂妄盲目 (个人见识有限,大小相对,不要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2、 分析第二层 同学们:河伯之前的认识、神情、结果后来有没有改变呢?(有)我们接着来第二层。 教师:我们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当河伯怀着洋洋得意的心情“顺流而东,至于北海”。“面朝东边一望,看到北海是怎么样的?(不见水端),不见水端意思是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不见水端”与之前“不辩牛马”形成对比,两相对比,河伯此时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看来河伯还有自知之明,“不见水端”写出北海的辽阔。 教师:于是焉,河伯此时的心情又如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面叹” (河伯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认识到自己的简陋与渺小后,又为自己先前的浅薄而感惭愧,故而望洋兴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在这个时候,河伯才掉转脸来,抬头看着海神若叹息道:河神说了什么? 学生:齐读 教师:河伯感叹的这番话,是做自我批评。先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就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何伯认为自己的浅薄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小结 同学们:河伯和海神若是神的化身,其实他们身上也暗含着人的品质,我们还可以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考虑,想想这两个人身上,特别是河伯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看到“百川灌河”就“欣然自喜”的河伯是自大的,浅薄的,请同学们记住:任何时候,“自大”的同义语都是“浅薄”。(自大由于无知)。 人都是有弱点的,不能冷静、客观地审视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也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但是河伯这个井底之蛙,跳到了井台上,终于看到了天地之大。我们讲解铃仍需系铃人。人的错误的解决,也是得靠自己。特别是心灵上的错误。假如河伯不但夜郎自大,而且固步自封,那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也永远不可能改变。那就真的“殆”矣。而此处,河伯已然不殆了。他善于反躬自省,富有自知之明。在这一点上,河伯是明智的,堪称智者。(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河伯已经无憾,并值得我们学习。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洗清了河伯的双眼,荡涤了他心中的尘埃。 这是不是又可以让我们想到一点: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如果要发现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有比较才有鉴别) 六、总结全文 教师:解决思考练习一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的批评了自己,最后还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教师: 那么河神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你想过吗?可以提示大家,这个原因不能单纯地只从客观去分析。 明确:客观——在于看到了北海的辽阔。 主观——(1)善于将黄河和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2)难能可贵的是他所具有的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知道自己的见识鄙陋。骄傲自大的不妥,他立刻就自我批评,严格剖析自己,并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有修养的人耻笑,这就是他自我批评的精神。 1、讨论明确寓意 同学们,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如果说:儒家像粮食店,道家是药店。那么,寓言《秋水》是针对人们的什么弊病开出的良方 ?它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教师:这是一则两千多年前的寓言,但时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面对河伯,面对河伯这一类人,甚至我们自己也可能是河伯,所以,我想告诉大家: (主旨)(思考练习二)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人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就,积累多少知识,懂得多少道理,都不应骄傲自满,而应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情景之中来认识自己,正确批评自己。 七、结束语 同学们: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意思是说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有了一点知识就到处吹嘘的人,必然要碰壁的。是啊,知识是没有穷尽的,我们也不能放弃追求知识的信念,学的知识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不能因为一点收获就夜郎自大(沾沾自喜),莎士比亚说:“我只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一无所知。”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化解自己的愚昧。同学们,你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杨思立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