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第三课时(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唐诗中的地位。 2、深入领会《春江花月夜》一诗所寓含的哲理。 3、理解和感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辽阔博大和情感的深挚。 教学重点 《春江花月夜》一诗的结构;诗作的情感。 教学难点 《春江花月夜》一诗传达出来永恒的情和理。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人们称“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简介张若虚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他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研讨诗作。 1、通读全诗,思考P7第二题 明确:答案详见教参P2。强调月是主体,春、江、花、夜都是月的陪衬。诗作从简单里说就是写了月下之景和月下之人。 2、学生默读诗歌,找出集中写月下之景部分。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3、学生反复朗读本段。 意在体会月下美景的辽阔与空灵。“江上月,照海明”多么阔大的境界。 4、面对如此美景,诗人设问并作答。思考答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体现的哲思,并结合《滕王阁》尾联来阐述张若虚思想境界的博大。 明确:关键词:人类永恒 自然美景(江月)永恒。 5、学生读“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束。概括明确这部分主要是写人。思考:写了哪些人?重点是谁? 明确:写到了思妇和游子。思妇是重点。 6、反复朗读这一部分,体会思妇浓烈的相思之情。 7、选择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一句。 明确:突出这里“月”的二重意义“月”“人”融合的意境,从而理解相思之情的柔美。 总结:《春江花月夜》一诗可以凝练地概括为写景、写人之际展现“永恒的江月美景、永恒的人类存在、永恒的相思之情”。 教后反思 张力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