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顺序渐致养成——谈养成教育(高三教师随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养成教育,事关学生成长,国运昌旺的大事。然而养而致成,又绝非朝夕可就;所谓“十年树木,百年养人”,说明了养成教育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经笔者磨思 ,养成之径,在于顺、渐二字;顺者宜矩乱,渐者宜养成 ,二者相补,可致万全。 养成养成,由“养”字出发,可以联想到清朝李光地在论述《周易》时曾说过的一句话:“凡事皆当顺其理而待其成,不可妄有为作,故‘需’有‘养’义”。由此可见,养成教育的“养”完全可以直走“顺”的途径,从而达到养成的目的。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一些。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唐李煜诗),虽九曲河道,然顺势流习,习久成脉;又“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原本无路,然首者踩出,后者顺其前踪,行久成习,便路即成。又如“顺道而行”、“顺风而呼”等等类例不一而足。分析起来,走顺致养之径,其捷便在:道、势、理三字上,有了这三者,不愁养而不成。下面就这三点对养成的作用稍稍展开。 ⑴建道 “道”字理解可以宽泛一些。在车称轨路;在河称槽沟 ;在机称航线。所谓无沟不流,无轨不走。对于学生这样特殊的群体,为了养成,亦如车、河,也应建道。这个“道”,也可理解为“辙”或“则”。有了这样一种“辙”,作为养成的主体学生,不能不就范于既定规矩。权拿久已成习的课间操来说,为整齐划一纷乱的学生群体,也必须建如下道辙:①定位;②定节;③定度。此“三定”缺一不可。具体说,定位主要是指画定学生立定,行进的方位和线路,以使养成之主体须依位而行,不可越限;定节是指养成之主体的一招一式须节制于乐,不可逾时;定度是指养成的主体的举手投足,须依度而作;所谓“不刚不柔,不竞不逑”,恰倒好处。三定之道,久养习练,终至于成。以上是谈立道对于养成的作用。 ⑵蓄势 对于“势”的理解,可以视为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特点,往往是集中的,积极的,亢奋的,自然而不可逆转的;但也是群体的。居住泰山小区的都熟知,每至夏季晚时,卖菜的商贩,便自觉不自觉地,凑集在路边排成一趟,由西而东,人满为患。为此工商派人三番驱赶,终至无效。最后只好任其成习,习久成性。此可谓养成最例。思考起来,概如下要素值得注意:一来适宜的位置正便于人群萃聚,因为此处恰夹处泰山与锦祥两区之间;其次,恰当的时宜夏晚正是人们最佳的休闲时刻;再次,出其所余购其所需,也是买卖双方的天然心愿。时、空、事三者完整的促成了习惯的养成。同理,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样离不开这三要素。如何处理好三者及其相互关系,于养成之败成至关重要。就其听力习惯的养成说来,欲达最佳之效,要是没有相对于安静的环境、靠前的时限,以及相对听力主体适度的语言材料,还有诉之于听力清晰语音,是难以达到养成的目标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养成是与人的趣望紧密关联的。正如网吧,乐此不疲。安静的环境,完全可以罩除内心的烦扰;靠前的时限,完全可以提供养成主体精力充沛的可能;适度的语言材料完全可以抵达学生的力限;清晰的语音,完全可以谐振主体的听力神经。此三者正是顺了养成之势。 ⑶顺理 “凡事皆当顺其理而待其成,不可妄有为作”。现实中“妄有为作”的例子是常见的。上课之当,令学生去扫除,慑于威力,不得不去;明明是体育课,却改为劳动,慑于校威,又不得不劳;上了一天的课,至夜还要完成一大堆作业,碍于压力,又不得不写。如此情形下的劳作,只能是“磨洋工”,还谈何养成?为什么?因为扫除迟误了上课,主次倒置;因为劳动而免上体育,让学生倒了胃口,人兴大减;因为作业而少于休息,致使精力倦怠不振,劳逸颠倒。如此种种,可谓逆理妄作,有背人情,有负理趣,又怎能久养?此例算反例。 养成教育,除走“顺”道之外,其 “渐”之道也是走养至成之良径。常所谓“物进宜渐”讲的就是养物致成的道理。《易•渐卦》正义:“凡物有变移,徐而不速谓之渐”。可见,事物在养成的过程中宜渐不宜速,徐有所成。“曾经沧海难为水”见成海之远;古树参天愁合围,见千载之渐。其例之多,难以尽述。以渐道求“养”,概可以分化为三枝:一为渐,一为恒,一为序。展述如下: ⑴渐道 先说一个现象。公开课,常见的教学活动。操作中,常见作课教师急于催答自己所设计的问题,结果不是沉默如哑,就是答非所问。原因者何?过急。有经验的教师或者长于作题的学生,尤其高中生都知道,良好的阅读习惯来自于平静的耐心。至少须两点不可少:不急于读完;不急于作答。(当然高手除外)原理在于阅读是一个理乱抽丝、捭合治类的特殊过程。非“渐”不可,急人难尽。所谓“欲速则不达”,“嘴急吃不了热豆腐”即是这个道理。“树德莫如滋”,滋德如此,何况习惯了! ⑵恒道 “恒”者,久也。(《易•恒卦》)恒道告诉人们,养物致成,不可中辍;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不至于前功尽弃。我们一些班校,很多良好的习惯坚持不下来,反倒养成了许多坏习惯。诸如说谎、照搬、作弊、言行相悖……究其根源,除了效上方之尤,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朝事夕替,朝秦暮楚。没有一套长远的规划。即便是十二个习惯,也是在作绣给上方,没有坚持下来的打算。一切唯实用主义是尊,如此短期行为,又怎能谈到“养成”二字呢?“不怕慢就怕断”,恒的道理说到家了。 ⑶序道 养成须恒渐,“序”亦不例外。所谓“循序渐进”即养成依序的道理。《礼记•学记》在论及养学时说:“大学之教不陵节而施之谓之‘孙’”。(孙者,音“巽”,按照顺序义)引文中“不陵节”即不超越章节内容或者能力而施之。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必须依序而行,否则就会断枝。为什么?《易•渐卦》明以鸿雁行进为喻,说明了养物渐行须由近及远,由低而高的层级过程。仅拿幼儿学习为例。一些家长为了追求“望子成龙”的高效益,过早地接触了死记硬背的东西。结果因不理解,瞬间又忘掉了。即便留记一些,也是反复强化的结果,没有丝毫的“绿色”因素。小幼之年,最在感性,而理性自初中始生。而家长却陵感趋理,行超越事,无怪孩子记不住。这样又怎能养成儿童活泼的天性呢? 养成教育的方法还很多,暂搁于此,文拙辞杂,见恕。 戴庆飞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