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检查预习,请学生概括三一八惨案,教师导入:作为当时震惊中外的大事,许多记者和作家对此事做了许多相关的报道和评价,鲁迅先生是从哪个角度来评价三一八惨案的?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

关于作者介绍由学生完成

三一八惨案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风华正茂,激情洋溢,意气风发,可是如此美好的青年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在惨案发生后的两个星期之后,鲁迅先生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来纪念这位爱国的进步的青年女子。 

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把握这篇课文的整体内容。大家速度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且给课文拟一个小标题,每六个同学一组,要求简洁,并且概括全面。注意看每一部分的主体对象,主要事情,以及作者的感情,抓住关键词、关键句。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回忆认识交往过程。 

④对遇害的感受,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揭露真相。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并热情讴歌赞颂。 

两个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同桌交流、比较、归纳。 

合并归纳:表明写作目的是第一二两部分;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的是第三、四、五部分;总结教训和意义的是第六七部分。 

三、下面我们看看文章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也是文章怀念的主题对象刘和珍,作者怎么来纪念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对国家、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么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学生自读第一、三、四、五段,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毅然)

   

     担任自治会员-→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前途-→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黯然)              

   府门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欣然)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探讨:⑴为什么详写府门喋血?

明确:①喋血过程: 请愿――中弹――未死-→ 头胸被猛击两棍――死掉     

  ②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2)为什么反复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意在表现刘和珍的和蔼善良,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发动文人的卑劣,使我们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和揭露段其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此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如此善良,如此柔弱、如此美好,如此进步,如此高尚的的青年女子却遭到段祺瑞执政府残酷迫害而死,戕害了如花、年轻、鲜活的生命,怎么不让人痛惜,痛心,这就是人间最大的悲剧! 

  

四、带着满腔的悲愤和对爱国青年的沉痛怀念之情朗读课文﹙分小组完成﹚,点评朗读效果。

五、当悲剧发生后总会有许多纪念诗文,本文的纪念意义是什么,默读6、7节,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关于煤的形成的比喻:此处以煤的形式来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以“大量的木材”来比喻人类社会在残酷的斗争中流了大量的血,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指由大量木材凝成的煤只是很小的部分,以此来比喻大量流血牺牲而换得的人类历史的前进知识一小步。同时,作者沉痛指出“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请愿并未推动历史前行。“更何况是徒手”,徒手请愿更不能推动历史,使之有任何进步。在貌似平淡的语言中,包含了鲁迅深深的哀痛和惋惜之情。(此节是告诫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

第七节中写到“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吧”这个意义是什么?

   几千年来,中国女子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遭受阴谋秘技,饱受欺凌压制,素来一软弱著称,但 三一八事件却雄辩地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并没有因此消亡。作者向全世界宣告,无论中外的反动派多么凶残、多么卑劣无耻,中国人民是吓不倒的!

六、关于本文难句的意义的理解不必句句灌输,学生有问再作解答。

 

xinglong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