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邱静芳 龙岩一中高一语文组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 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 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 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 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 步骤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设 计 意 图 课前准备 1、 提出预习要求。 2、 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 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 八佾篇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3、积极回忆《论语》中写到《诗经》的相关条目。 《论语》是高一年级必读的经典,分散在各节课堂之前讲解,能培养学生每日读论语的习惯,同时,通过老师的解读,更明白经典的精髓。孔子与《诗经》有着非同小可的关系,所以,这节课前解读《论语》可以作为导入,自然引入课堂。 课文探讨 温故知新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的背景 复习学过的知识,了解本篇课文的背景。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重点探究:戍边思乡主题 列出六个题目作为探究台阶: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学生结合问题以及自己预习的情况展开讨论,师生互动,逐步推进讨论的进程。 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并深入感知本文主人公复杂的心理。 重点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通过教师设计小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问题。 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延伸探究:边关思乡( 征战不归,身不由己的天涯羁旅) 柳中庸《征人怨》 李益《从军北征》 范仲淹《渔家傲》 李白的《关山月》 高适《塞上听吹笛》 学生重在朗读体会,学习一些鉴赏技巧,同时,学会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类似主题的诗歌。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通过同一主题相关诗歌的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唤起学生的比较阅读的意识,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同时,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辩意识,更深入地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本文其他可行性探究引导: 文本探究:翻译改写 概括每章内容 第六章解读 艺术特点 本诗主题 拓展性探究: 1、 《诗经》战争诗探究 2、 文化背景探究(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战争的影响) 3、意象的探究(植物或以采摘植物的行为作为思念意象) 学生重在初步了解探究内容,可以在课后进行小组协作探究。 旨在示范,引导。 示范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可以从深度考虑,亦可从广度考虑。《诗经》作为诗歌的一大源头,可研究的内容很多,此内容的设计,可以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简单指导,以引起部分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归纳: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迈、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浑厚,笔势豪放。 与教师一起回顾,总结。 旨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乌鲁木齐“西北边境第一连” 问题:当今戍边战士的家园之思有何深远的根源? 课后作业。学生独立完成。可以调查,可以查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