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童趣》(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单元编写意图 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都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的,但是侧重点有所区别,第一单元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的,"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学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一个12岁少年,对未来展开了新的憧憬和想望,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在这个起点上,一个12岁的少年,也将面对种种困难。集中地阅读以人生为主题的课文,是初一新生非常需要的,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同时可以发现,自己的人生,就是自我表达的一个重要领域,可想的,可说的,可写的,太多了,把语文与自己的生活首先联系起来,就打通了联系语文与生活的第一渠道。 选编这个单元,又注意到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力求丰富多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从课文内容上说,五篇课文从不同方面以不同题材回答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总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讲了一个小时候陷入艰险而后终于脱险的小故事,说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从动物、植物、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生命严肃的思考。《紫藤萝瀑布》描写一树盛开的藤萝花,又由藤萝的盛衰,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丛草、虫蚊、土砾、癞虾蟆,幻象迭出,有一种物外之趣。 五篇课文乃人生面面观,既涉及理想,又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又说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从体裁、时代、国别上说,也作了精巧的建构: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教材使用者不难发现编选的匠心。 从课文可读性上说,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难易适度,使学生感觉亲近。《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想望说起的,极易引起共鸣。《走一步,再走一步》回忆的是童年生活,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童趣》回忆的是童稚时代的物外之趣,更容易激发兴趣。《生命生命》说的几种生命现象,都是常见的,可是一般人往往熟视无睹,课文大有开发心智之效。《紫藤萝瀑布》虽然说到当今少年未曾经验的遭遇,但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紫藤萝花是令人喜爱的。 单元编排顺序,常规是先精读后略读,本单元有所突破,一略一精,不但考虑到课文内容的逻辑联系,而且考虑到新学年开头的教学氛围。第一课安排略读《在山的那边》,第二课安排精读《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上从粗线条到细线条,学习情绪趋向稳定之后再行精读,效果可能更好。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为"这就是我",作自我介绍,既与阅读内容紧密结合,又跟学校生活密切联系。活动方式不很繁难,便于启动尝试,便于积累经验。 本单元在初中学段是起始阶段,教学要求也是起步性的,从阅读理解上,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着重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单元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用心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加强朗读,能初步读出语气。 第1课 在山的那一边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字词并能工整美观地书写。 2、熟读成诵,并由此品味情感。 3、由“山”与“海”体会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由此正确对待困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各自放声读,读准字音。 重点字词:痴想 凝成 诱惑 喧腾 瞬间 二 、学生对读,读出韵味。 三 、师生齐品读,读出情感。 1、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 ”追寻“海”。 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 从方式看:第一节是“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与读者的对话。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四、自由表演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五、默默回味读,读出哲理。 “山”与“海”蕴含了什么意思?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训练 第2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并能复述课文。 2、在朗读中品味“我”冒险、脱险时的心理感受。 3、学会从不同角度阅读,以父亲、小伙伴等为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2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本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这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如何脱险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 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呢? 二、默读:要求1、注意速度。2、内容:什么险?如何脱险?传递了什么哲理?3、要求不看书复述。 三、复述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什么时间?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2、复述:自己放声准备 班上复述 学生评 教师评 总结经验 四、“冒险”过程中,着力写“我”的心理感受,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五、“脱险”过程中则真切得写出了“我”在父亲帮助下心理变化过程,能找出原句并进行概括吗? 六、理解题意,你能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吗?文中有帮助你理解的关键性语句吗? 第二课时 一、变标题(理解内容) 可以从不同角度自拟标题,有如下说法: 第一次爬悬崖 脱险 永远不能忘记 战胜恐惧 八岁的记忆 最初的那一步 星光下的悬崖 当朋友离我而去 二、变语言(体会深意) 文中许多语言是值得细品的 1、那是费城七月里的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至今还能感受得到。将这句中的“至今”去掉,“感受得到”换成“回想起来”,比较一下效果。 2、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鲜峰,将句中的“只有”去掉,比较一下效果。 3、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改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冬冬直跳效果如何? 4、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去掉终于,将“尽量”改为“努力”,效果如何? 5、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自己。这句话似乎不合情理,改为我忍不住啜泣起来效果如何? 6、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将这个句子末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如何? 三、变角色(认识人物) 学生分别以内德、杰利、父亲的口吻讲述这一故事,注意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如:内德是那些不关心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他也是那些无情嘲笑我的孩子眼中,我是一个可笑的胆小鬼,他在这整个事情当中,心理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又是如何做的?事后有没有再反思自己? 四、变结局(拓展思维) 如:杰利找的是“我”的母亲。 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 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助“我”。 杰利被伙伴们恶作剧地拉走,不允许他去报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许他独自来帮助“我”。 五、变环境(引发想象) 我长大后,有一天,又遇见了类似的困境,(这种困境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在那种不同的环境中,我的所想所做又是如何呢? 六、作业训练 3、短文两篇《蝉》《贝壳》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2 课前准备 学生 1、识记字词:收敛 宽恕 短暂 脆弱 卑微 一丝不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入新课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或听教师范读。 明确学习日标。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沦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4、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1、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2、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 清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让同学们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解答这类题目必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语文。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鲜活的社会生活永远是学好语文的不竭源泉和重要保证) 教师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作业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3、课后练习题 第4课 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背景提示:简略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当时作者的心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准确把握 2、全文总揽 二、朗读训练 范读片段——学生各自练读——抽两名学生读——教师举例指导 三、内容研讨 1、作者面对一树盛开的藤萝花,她的情绪起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从焦虑、悲痛到宁静、喜悦? 3、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的关系是一这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4、探究最后第二段含义。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 5、小结探究经验 四、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仔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 第二课时 一、探究性研讨 二、交流:赏花并结合自身经历的文字 1、交流赏花所得 2、抽几名学生轮流朗读。 3、语言品味 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画出佳句 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 集体品味练习二 三、小结 四、学习写作,如何写好写景抒情的文章。 1、怎样处理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怎样才能把景物描写得生动亲切? 3、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五、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第5课 童趣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字词 2、加强诵读,疏通文意。 3、感悟物外之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教学课时 2 教学步骤; 一、导入,简介作者作品。 二、一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童稚 藐小 项为之强 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等 三、二读(齐声读),读得流畅。 在正音的基础上,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 四、三读(默默读),读懂文意。 默默读,结合注解理解文意,不能理解的讨论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解答。重点词句教师稍作提示。 五、四读(放声读),读好停顿。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一癞蛤蟆。 明确这些朗读停顿后,再放声朗读,读好停顿。 六、五读(想象读),读懂心情。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揣摩下列句子所表现出来的心情。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眼前出现想象中的画面之后的惊喜。)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看得出神,陶醉其中,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之奇观,能不为之怡然称快?) 4、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蛤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蛤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捕之归案,以鞭打之,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 七、六读(表演读),读出感情。 在读懂心情的基础上,练习读出感情,并上台表演朗读。 八、七读(自由读),力求背诵。 自由读,竞赛背。 蒋冰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