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济南的秋天》《夏感》《秋天》《古代诗歌五首》(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备课组活动发言讨论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研究范围:第三单元课堂教学研究

二、研究目标:语文第三单元备课要点

【单元说明】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多姿多彩,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能力。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良好的语感。

2、 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 注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

4、 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5、 注重拓展延伸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三、教学设计参考

                              第11课   春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并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略)                                                              2、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并简述理由。

二、感知课文

1、 学生听教师范读《春》,摘录不认识的字词。

2、 想想文章描述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听后回答,形成板书:

                            春 (朱自清)

 一、盼春(喜悦殷切)

 二、绘春(热情赞美)

先总体勾勒、再细描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三、颂春:新、美、壮

三、朗读训练

1、 以“老师来了”一句为例,设置不同的语言环境,如惊喜、欢呼、失落、害怕等,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引导他们领悟《春》的感情基调和相应语气。(喜悦 殷切) 

2、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进行试读。

3、 请几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学生和老师一起点评。

四、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1、 学生四人一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互相说说喜欢的理由。

2、 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对喜欢的句段进行讲解。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伺机点评,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使学生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及写作知识。)

五、感情朗读课文,教师小结

《春》结构严谨优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结,用三个比喻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语言清新朴实,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

六、课外延伸

1、 朱自清先生以散文的形式为我们表现了“春”的美好与活力,你还读过哪些写春的诗文?

2、布置练习:

(1) 收集含有“春”字或描写“春”的诗 、词、歌曲、成语、对联、俗语、谚语等。

(2) 从“春的畅想”“夏雨”“秋风”“冬雪”中任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3) 根据课文画一幅描绘春天的画。

(以上三个练习任选其一,联系过程中可以自由结组交流、探讨。)

教学设想:

1、 反复诵读:学习文学作品,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从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到了解课文内容,再深入作品意境之中,品味语言与作品风格。

2、 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语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宜用跳读的形式进行。

3、 品味语言:《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清新,可品味的地方很多,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4、 联想拓展: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第12课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 了解老舍笔下描绘的济南冬天的美和可爱;

2、 理解文章布局谋篇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品味语言的妙用;

3、 感受老舍对进难冬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借前一课《春》作引子,提问学生由春天想到的相关词语或成语,然后引导学生联想描写冬天的词语,引出本文:冬天通常给人留下寒风刺骨,大雪纷飞,万物萧条 的印象,那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是不是这样的?它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呢?

二、学生与教师朗读(有条件可用录音)课文,思考:

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感觉和你印象中的冬天是否相同?它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回答温晴、慈善、美丽、绚丽多彩等词语均可。)

三、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赏析课文。

思考:济南的冬天为什么会给你这样的感觉?课文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可以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提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济南的天气特点: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温晴

2、 济南的山的特点:(1)温暖、可爱 (2)美丽多彩 (3)是张水墨画

3、 济南的水:不结冰、清亮、空灵等。

四、自由读课文,思考:

1、 作者抓住了济南的天气和山水景物,把济南的冬天写得那么的与众不同,作为一个语言大师,他调动了哪些写作方法,才把济南的冬天描绘得如此美丽与可爱呢?

小组展开讨论,品味文中语言的情景交融、选词讲究的特点,同时理解运用对比、比喻、拟人修辞的作用,完成课后练习二。

2、 讨论结尾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题目“济南的冬天”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提示:题目指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是别处的冬天,而结尾句在上文具体描绘了冬天里济南特有的明丽色彩后,用“冬天”来修饰济南,就反映出济南在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魅力,总结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3、 小结:

通过过程的分析讨论,我们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笔下冬天的济南,她温暖入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比喻、拟人修辞的运用,使字里行间到处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五、课外延伸 

1、与《春》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2、你能说出济南有关山水的一些名胜吗?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

3、推荐阅读《大明湖》,从《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找出能引证济南“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地理特点的词句。(此题做参考)

六、布置作业

1、 阅读《济南的秋天》

2、 模仿本文的一些写法,以《家乡的秋天》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教学设想: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深入理解课文时要突出重点,集中赏析写山水的几个重点语段,不要面面俱到;

3、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理解写作文必须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4、 拓展延伸,模仿课文写法,抓住景物特点,写情景交融的文章。

13、夏   感

              梁 衡

按语:本届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用梁衡的《夏感》替换了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因何而换,也许是李的文章不足以明显表现夏天,而梁先生的文章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从而使整个单元把春、夏、秋、冬,不仅从字面上,而且在内容上都体现得异常分明。

《夏感》教  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理解文章的思路。 

能力目标:精彩的比喻、拟人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感受语言的魅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理解文章的思路;精彩的比喻、拟人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精彩的比喻、拟人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时间:1—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和文章。但写夏天的歌文我们却学得不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教师做口述) 

    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并且善于提出问题 :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几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3、认真品味课文中的你认为精彩语句: 

(四)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1.  扫清字词障碍。对不识、不懂的字词句,自由发问。 

    2.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五)精读课文: 

    1.  齐读第一段: 

     ①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概括了夏的特点?(紧张 热烈 急促) 

     ②它起什么作用? (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2.  指名一生读第二段。学生概括段意?(夏季的自然景象)哪些画面突出了夏的特点?(山坡上密密的草  林带上长墙般的黛色上绿烟  烦人的蝉儿 火红的太阳  翻滚的麦浪 浮动的热风  香味)——实写;(炉子上的一锅水  海湾上的舰船 )——虚写、想象、比喻。

    3.  男生读文章第三段: 

     (1)本段段意思?(夏天的色彩)                                       (2)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要点:春天秋天的对比,衬托出夏天的金黄色,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 

     (3) 哪个句子呼应第二段?(第一句) 

    4.  女生读文章第四段: 

      (1)农民的辛勤体现在哪里? (神经绷紧 挥镰刀 弯着腰 流着汗 快打快打 早起睡晚  半夜探听是否有风雨  给秋苗追肥 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2)请用一句话概括第四段。(通过农民劳作来写夏天紧张的旋律)

    5.  全体学生齐读第五段: 

      ①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②请同学说说寓于此段中的感情。 (热爱 赞美)

    6.  作者为什么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夏季的金黄色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六)学生总结全文。(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 

(七)文章的写作特点: 

  1.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对比手法,起什么作用? 

  2.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试举例分析。                     3.优美语句感悟                                                       (1)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认真读这句子,究竟什么像舰船?(是汽车)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逐渐升调)

 (4).“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悯农)

(八)师生归纳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九)布置作业: 

你心中的夏是怎样的? 

①学生口述心中的夏。 

②写成习作《我心中的夏》。 

③课本61页练习一、二 

                         附录:历代描写夏季的诗词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2.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芝劳梦想。——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池荷初帖水,林花已扫园。萦丛蝶尚乱,依阁鸟犹喧。对此残芳月,忆在汉陵原。——唐代韦应物《始夏南园思旧里》

  4.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花开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宋代苏舜钦《夏意》

  5.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宋代司马光《客中初夏》

  6.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宋代苏轼《鹧鸪天》

  7.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代杨万里《小池》

  8.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9.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小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10.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

  过头番笋,木笔初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宋代陆游《幽居初夏》

  11.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㡡藤簟,玉人罗扇轻缣。——元代白朴《天净沙•夏》 

                           第14课   秋天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诗歌的感情基调,感知诗歌的形象;

2、 通过合作学习和教师点拨,能概括诗歌中的三幅画面;

3、 能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简单赏析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教师范读课文( 有条件放音乐《秋日的私语》),学生描述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2、 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数遍,说说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朗读时应用什么语调?

3、 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

4、 听录音读,学生齐读

三、深入鉴赏

1、 教师出示探讨鉴赏的题目:

(1) 划出每节诗中带有秋天特征的景物,概括本诗歌的三幅画面内容。

(2) 你最喜欢哪几句诗?为什么?

(3)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

2、 学生分组讨论质疑,教师参与问题的探讨

3、 讨论明确:在这首诗里,诗人用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节诗是一幅图画,三节诗组成三幅复合画面。这三幅画面分别是:“农家丰收图”(松弛、娴静)、“霜晨归渔图”(宁静、悠远)、“少女思恋图”(含蓄、朦胧)。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秋天,诗人以多姿多彩的画笔,以明朗纯净的诗风,表达了对乡村秋景的深情赞美。

四、熟读全诗至背诵

五、比较阅读

1、 读狄金森《秋景》,讨论: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点?

2、 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杜甫的《登高》,体会与课文中诗人感情的不同点。

六、布置作业

1、 读了什么几首写秋天的诗,你觉得自己印象中的秋景和他们写的十分一样?请以秋天为题写一两节诗。

2、 课外收集写秋天的诗文阅读。

教学设想:

1、 注重诵读;

2、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来引导学生鉴赏;

3、 指导比较鉴赏。(此要求教师只初步的要求,让学生能够感觉得出不同诗歌在情感、意境等方面有区别即可,不必做深入的考究。)

第15课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背诵诗歌,了解作者;

2、读懂诗的内容,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都读过哪些古诗词?

学习古诗词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生动,我们学习时要能成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有限的文字中想象出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习《观沧海》

1、请学生谈谈对曹操的了解情况。(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补充介绍本诗写作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形象的区别。)

2、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诗的片段:曹操站在高山之巅,面向大海,目光深邃,高声吟咏《观沧海》,让学生在强烈的视听效果感染下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学生多种形式读,并对照注解疏通诗歌的意思。

4、教师出示检测题:

《观沧海》的作者是  _     时期的_       ,全诗以“    ”字统领。先交代观景地点       ,再具体写了       、          、          等景物,其中实写的句子是                  

                 ,想象的诗句是                            。使用了                  

修辞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

5、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理想展开讨论:上述内容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诗中的哪些诗句?

7、运用联想,用自己的话具体描述诗歌所展示的图景和情怀。

8、师生共同朗读,总结赏析写景抒情类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感知诗中内容)——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品味(欣赏语言意境)

三、学生根据《观沧海》的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第二课时

一、背诵前三首诗导入,本课学习两首词

二、简介词的知识和辛弃疾

三、读词,读准节奏和停顿

1、师范读

2、生跟读再自由读

3、指名读,师生共评

四、释义,把握内容

   (一)学生再读全词,思考:

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长不长?从何看出?

2、为什么要夜行?猜测这时上什么季节?

的散文,文笔流畅,语言优2、 为什么要夜行?猜测这时上什么季节?

3、和他一起说丰年的会是谁?

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5、知识“两三点雨山前”,词人着急吗?

6、骤雨将至,避雨的路他可熟悉?“忽见”二字说明什么?

(二)用自己的话叙述上下片的内容,说说这首词表达词人怎样的心情?

(《天净沙•秋思》在上面已比较阅读过,留给学生自学、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五首诗歌

2、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一次有关古诗词的活动课。

教学设想:

1、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

2、重在读懂诗词,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教师要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讲得精练,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

感受自然

活动目标:

1、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2、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3、通过“认养”树木、草地,培养学生与大自然进行对话,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责任感。

4、 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

活动准备:

    1、学生提建议,制定计划。

    2、学生可自由结合,分组观察、体验。

3、组织一次秋游,走进大自然,“认养”树木、草地。

4、与大自然对话的同时,侧重于对自然美景的沉浸与遐想。

活动过程:

    一、播放一些自然风景的有关录像片段,激发学生欣赏诗情画意的大自然的兴趣。

二、分小组交流:

1、你喜欢哪一个季节的画面?

2、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3、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全班交流

4、春、夏、秋、冬四个小组,代表发言。

(1)表明自己的立场,谈出自己的感受,说出缘由。

(2)可与意见分歧者争论,鼓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5、 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人不能代替。

6、结合上次的秋游,小组交流:

(1)你“认养”了哪棵树、哪片草地,哪个小动物,……为什么要认养它?你将会怎么做?

美,意境高远,把读者引入2)你“心中的美景”是怎样的?请你用语言讲述自己想勾画的图画,并且用画笔和色彩画出你心中的图画或用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写下来。

7、全班交流:讨论人类应该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长期共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8、学生点评,教师总结活动小结:

   学生通过有意义的“走进大自然”活动,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情操。通过“认养”活动,学生对自然和环境更加关注。因为有了真切的感受,所以学生们有感要发,有情要抒,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极佳。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以前的作文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假话连篇?其原因就是缺乏仔细的观察和体会。

                                                            

三、备课组修改意见:

 蒋冰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