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的及设想: 1.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积累一些词语。 2.理解并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3.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4.了解科普类文章一般结构,学写科普短文。 教学重点: 真正懂得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教学难点: 了解科普类文章一般结构,学写科普短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视频,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了消融未尽的冰雪,斜飞的的燕子,如丝绦般的垂柳,艳丽的桃花,接天的莲叶,纷飞的落叶,皑皑白雪……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陶醉,又为之留下多少动人篇章。可这些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图景,在科学家和劳动人民的眼里又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些自然景象中的玄机。 2.出示(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 检查预习,积累词语:(图片显示) 注意读音: 簌簌 载途 记载 连翘 萌发 草长莺飞 销声匿迹 孕育 理解意思:次第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草长莺飞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风雪载(zài)途 三 梳理知识: 图示问题:1.标题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本文要说明的是什么?) 提示:指的是“物候现象”。 那什么是物候现象呢?能从文中找到一些吗?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物候”? 不妨试试扩词法。物,就是指动植物,候,就是指气候,不是天气。可以理解成,动植物的活动变化规律对气候的反映。注意,和人的行为无关。 图示问题:2.人们为什么要关注大自然的语言? 提示:因为它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图示问题:3.我们该怎么样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呢?(物候现象来临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提示: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这几个因素的排列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呢? 使学生明确:按照由空间到时间,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谁能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主要到次要呢? 提示:把下面几种事物按从大到小排序:高山、大海、地球。 图示地球温度带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解释纬度应该最主要的,也是最大的;图示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图示山地垂直气候带。物候是和气候有关的科学,气候是和空间联系紧密的,所以时间只能是次要的考虑因素。 能说说为什么会有古今的差异吗?(可以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考虑。)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图示问题: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真正的用途呢? 学生可以读出书中原句,教师简单归纳。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 学习语言 图示问题:1.你们觉得课文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抓住第一段分析。先了解大意,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图示问题:2.这么美的句子应该美美的读出来才更美,谁来读一读?(学生先读,然后老师范读,时间允许可以配乐。) 图示问题:3.本文大部分文字都是平实的解说,唯独这一段语言生动形象,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或好处吗? 提示:从内容上看,写的是四季之景,写景的最佳方式是描写;从位置上看,是文章开头,这样的文句能够吸引读者,把科普知识的平实变得生动活泼。 五 小结全文:(板书)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物候和物候学的一些知识,我们来回顾一下整文的的结构:作者先是告诉我们要介绍的“是什么”;接着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然后又告诉我们“怎么样”来研究物候,即哪些因素会影响物候;最后告诉大家研究物候到底“有什么用”。大部分科普类的文章都是解决这样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什么用(影响)。从一般的现象,逐步引出其中的科学知识。所以我们写这类文章时要注意这几点。 六 拓展延伸 1.练习:说说这里边的物候知识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京华”本意是京城,这里指的是北京。)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2.作业: ①讨论完成课后练习题 ②以“绿化好处多”为题,独立写作一篇400字以上的科普短文。 注意解决:“绿化”是什么?为什么谈这个话题?怎样搞好绿化?中学生该如何做?绿化对人们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适当的举出一些例子,开头可模仿本文。 板书设计: 16.大 自 然 的 语 言 竺 可 桢 要说的是什么 一般现象 为什么要说 科普类文章 怎么样研究 科学知识 有什么用处 关于本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比较经典的科普短文,过去叫“事理说明文”,最初的设计还是和往常的教法一样,重点是:说明的语言、顺序、方法学习。说实话,我当初教这样文章就觉得学生记得几种说明方法,记得几种说明顺序……都仅仅是为了考试答题的需要,而科普类文章要让人知道的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恰巧这次“国培计划”里有关于说明的教学,王漫老师所说的对我很有启发,本设计是尽量按照“理解知识”“学习写作”这些对学生有实际作用目的来考虑的,是第一次尝试,也是开始。 设计人:钟山中学 汤澍 2010.11 汤澍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