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案设计者:张含光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疏通课文,积累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理解典型的文言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可以抽学生读一读课文,听一听他们对重点词语读音的掌握,听一听学生断句的对错以及情感的把握。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学生自主达标。 要求:结合注释、文言文学习词典,疏通文意,抓住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关键句子,深入理解,全面分析。 二、达标检测。 1、结合练习册“基础自主落实”,自主检测学习情况。 要求:自我检测,将练习册各知识点罗列中的答案用手遮住,看自己能不能说准,然后对照答案看自己理解掌握有无偏差。也可以同桌结对,一问一答。 2、疑难交流。 就自己学习、检测的情况质疑,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3、完成练习册“基础巩固”部分。 4、教师强调重点实虚词及特殊句式。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实虚词意义用法,进一步掌握文言句式。 2、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课文思路;分析学习文章对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雄浑景象的描写,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学生对泰山的向往,感悟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四、精彩片段分析讨论 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五、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2、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张含光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