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案提供者:张含光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文知识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关联的写作方法。 3、理解“尽志而为”、“深思慎取”的道理。 4、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文知识及词类活用现象。 2、文中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 3、理解“尽志而为”、“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叙议结合的巧妙过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熟悉课文,理解课文。 2、点拨法,通过抓住关键词,来全文构思之妙。 3、先学后教法,通过学生的先学,确定教的内容及策略。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1、利用早读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相关知识背景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主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学生读课文。 2、教师从字音、断句、语气等方面进行指导。 二、课堂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 2、写会陌生字。 3、掌握文言词汇。 4、归纳词类活用。 5、辨认文言句式。 6、翻译课文。 三、课堂达标学习 (1)学生自主疏通课文 1、看课文注释。 2、查阅工具书 3、弄清并理解文言知识 (2)学生相互交流,解决疑难知识点 (3)教师帮助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四、达标训练 完成《三维设计》“基础自主落实”部分的练习。 五、作业 1、识记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熟悉内容。 课前预习: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诊断 (见课后练习第一题) 二、课堂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论证结构 2、探究课文思想启示 三、达标学习 (一)、分析课文 1、赏读第一段 (1)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3)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 2、赏析课文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明确: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 明确: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3)、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 →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 →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3、赏析课文第三段 (1)本段着重写了什么?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2)这段议论是怎样引出的? 明确: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这里用一个“叹”字与前文“悔”字相呼应,以古人“往往有得”的事例,联系到游动的事,很自然引出议论,语句精辟,富有启发性。 (3)这一段可分为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明确:五层意思: 第一层: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全段。 第二层: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第三层: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第四层: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第五层: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到达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4、赏析第四段 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抒发出来的? 明确: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根据前后衔接背诵课文。 5、赏读第五段 (1)、指明朗读,并思考这一段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2)、提问: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3)、全体同学齐读三、四、五自然段。 提问:这篇文章以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请找出几个照应的例子。学生自己找,教师点拨即可。 (二)、整体赏读课文 1、全文思路详解 问题讨论。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明确: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 “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此课文是很严谨的递进结构的说理文,也是写好叙议结合文章或一事一议文章的典范文章,我们应仔细揣摩,在平时加以运用。 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讨论、归纳、,学生补充,教师订正。 明确:(!)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照应自然,结构严谨。 言简意赅,主题深远。 四、本文学习心得争鸣 提示:学生可从文言知识的积累、作者的治学精神、为人做事、欣赏美好河山等角度展开争鸣,教师适时点拨即可,不可强加言论。 五、课堂练习 完成《课内阅读》练习。 六、全文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了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七、作业 1、熟背全文。 2、完成《三维设计》练习。 张含光 |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