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 鲁发福 教学目标 1、再识王勃;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人文素养:理解作者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4、艺术借鉴: ①、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②、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③、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5、背诵2-3段。 教学重点 1、积累;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艺术特征; 3、背诵。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2、典故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再识王勃; 2、翻译。 3、积累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诗画欣赏:蓬莱阁、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详见幻灯片。 二、题解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三、背景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四、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今越南)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阅读课文时,要注意理解作者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 五、初读感知 1、听范读(多媒体)。 2、正音正字(以文注为主,要求在预习时解决)。 3、仿读。(反复诵读放在阅读分析后的第三课时) 六、翻译全文 详见幻灯片 七、积累 (一)、一词多义(结合课后“练习”二) 故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旧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所以 桓侯故使人问之。 特意 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 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 全、都 潦水尽而寒潭清。 干枯 则智者尽其谋。 竭尽、用完 聊乘化以归尽。 完结、终了 属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是、属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在 即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顺着、随着 胡天八月即飞雪。 就 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则 穷 穷且益坚,不附青云之志。 而,表转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将近、将要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暂且、姑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况且 (二)、古今异义(见幻灯片) (三)、古字通假(见幻灯片) (四)、词类活用(见幻灯片) (五)、特殊句式 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 省略句 童子何知? 宾语前置 纤歌凝而白云遏。 被动句,止,被歌声所……阻止) 俨骖騑[于路上],访风景[于崇阿]。 状语后置 八、课堂小结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 1、人文素养:理解作者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2、艺术借鉴: ①、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②、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③、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3、背诵2-3段。 教学程序 一、整体把握 归纳本文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1、历史之悠久(豫章-新府。) 2、空间之雄伟(星分翼轸-而引瓯越。) 3、人物之繁盛(物华天宝-东南之美。) 4、宴会之盛大(都督阎公-躬逢盛饯。) 第二部分(2-3):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1、近观,建筑之雄伟(时维九月-冈峦之体势。) 2、远眺,秋景之美丽(披绣闼-衡阳之浦。)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1、赞美盛会(遥襟甫畅-二难并。) 2、兴尽悲来(穷睇眄-盈虚之有数。) 3、身世之感(望长安-以何年?) 4、悲叹时运命途不好(嗟乎-岂乏明时?) 5、高扬自守豁达乐观(所赖君子-穷途之哭?)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1、再写报国无门情怀(勃-宗悫之长风。) 2、再赞盛会之主人(舍簪笏-以何惭?) 二、体悟情感 反复诵读、鉴赏4、5、6三段: (一)、畅所欲言 这几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少有才名,出入王府,却又扫地出门,转瞬死而遇赦,这样大起大落的遭际,让他有了人生盈虚有数、自己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慨。 2、怀才不遇、报国无让的悲哀。从“望长安”“怀帝阍”的惘怅和“无路请缨”的慨叹中可以强烈感受到。 3、热爱生活、积极入世,希望投笔从戎,请缨为国的志向。 4、达观知命,穷且益坚,守志不移,不甘沉沦的精神。 (二)、知人论世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今越南)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三)|归纳总结 1、第四段主要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叹,这是王勃思想情感的一个方面。 A、“天高地迥……识盈虚之有数”,充满哲理玄思,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另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 B、“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偏重在前句,为何要望长安?思朝庭也。 C、“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偏重后句,北辰暗指国君,自己远离国君,仕途不通矣。 D、“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E、“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2、第五、六段主要表达处厄不窘、穷且弥坚的豁达,这是王勃思想情感的另一方面。 A、开头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 C、“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D、“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E、“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 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F、“孟尝高洁……岂效穷途之哭?”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G、“勃……长风。”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3、总之,情感复杂。 王勃的情感跌宕起伏,从欣赏秋景的逸兴飞扬,之后陡落到兴尽悲来,自叹失意的低沉,最后又迸发出不坠青云之志的高亢。文章时而低回哀切,时而激昂慷慨。王勃感叹人生的悲哀只是一时,逆境之中他仍自我砥砺,唱出一曲昂扬激越之歌。处困顿而操守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勉励自己不因处境维艰而自暴自弃,这是文章最令人动容之处。 (四)、砥砺思想 我们要,理解作者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从而,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培养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三、艺术鉴赏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这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此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此乃本文难点,可选用下面分析中的两三个例子略说。) 用典的主要好处是: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用典的方法有正用(取典故的原意入诗文)、反用(反用原典的意义)、明用(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用典 )、暗用(并不点明,不让人感到是用典)等。 本文主要典故如下: ①、“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名稚,字孺子,南昌人,东汉时名士,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来不接待宾客,却专为徐孺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孺来时才放下。 此典故是把徐孺作为江西南昌“人杰地灵”的代表。 ②、“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睢园,西汉梁孝王在睢水旁修建的竹园,他常和一些文人在此饮酒赋诗。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 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但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③、“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有诗句“朱华冒绿池”。朱华,荷花。临川,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此典故,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 ④、“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这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 也可说出自《世说新语•排调》: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会面时,陆士龙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 此典故,有表里两层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登高望远,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深层意思是,王勃在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王勃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 ⑤、“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南溟”,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天柱”,《神异经》说,昆仑山上有铜柱,高入天穹,叫做“天柱”。北辰,北极星,这里暗指国君。 这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而“国君”远,意指自己远离京都,仕途失意,前途渺茫。 ⑥、“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帝阍”原指天帝的守门者,这里指皇帝的宫门。“宣室”,指汉文帝坐在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这两句是说,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仕途坎坷啊! ⑦、“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李广,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这两个典故是说,“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⑧、“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汉武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贾谊,任他为长沙王太傅。毛泽东《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此典故是说,古代贾谊常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这里面,既有对再度被朝庭重用的希望,也有前途未卜的渺茫,也有对大家的劝勉。 ⑨、“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避。举案齐眉的成语出自于此人。 此典故是借“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来抒发自己襟怀未开的抱怨,和上面一句联用,一说“非无对主”,一说“岂乏明时”,感情同上。 ⑩、“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贪泉,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酌贪泉而觉爽”表达了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涸辙,出自《庄子•外物篇》。大意说庄周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答应等封邑地方的赋税征收到手后借给他一大笔钱。庄周听了生气说,车辙中的鲋鱼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时间去取西江之水,就等于将鲋鱼置于枯鱼之肆。后来形成了成语“涸辙之鲋”,用以比喻处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 此二典,意在表达,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是自勉亦劝勉。 ○1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北海、扶摇,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成语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这两句,前者以超越空间为喻,后者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12、“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孟尝,东汉人,为官清正贤能,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事见《后汉书.循吏列传》。 此典故显见怨愤之气。 ○13、“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三国时魏国诗人,他有时独自驾车出行,到无路处便恸哭而返,借此渲泄不满于现实的苦闷心情。 此典故,反面用典,作者认为这种行为是消极的,不打算仿效。意思是说,虽然怀才不遇,但也不放任自流。表达了作者不甘沉沦,力求振作自强,具有自慰自勉之意。 ○14、“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请缨,《汉书.终军传》说,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意思是一定完成使命)。 此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和终军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15、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前者是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尤当效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班超最初在官府中从事抄写工作,他从军以后,受到大将军窦固的赏识。后出使西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使西域全境统一于东汉。后人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 宗悫,《宋书 •宗悫传》:“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现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也形容事业迅速地向前发展。 这两句是说,自己羡慕宗悫乘风破浪的远大报负,所以怀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忠心报国之志可见一斑。 ○16、“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家,出自《晋书•谢安传》:“(谢玄)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契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以“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也。又有“玉树临风”,比喻英俊潇洒的美少年。“玉树盈阶”比喻子弟既多又好。孟母三迁是有名的典故,出自《列女传》。 这两句是说,自己不才,但很有幸,能高兴地参加这次宴会并结识各位嘉宾。 ○17、“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前者,出自《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鲤退而学礼。”他日:来日。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庭训”多指父亲的教诲或培育。叨陪:惭愧地用以自比。鲤:孔鲤,孔子之子。对:指庭对,有接受教诲之意。 后者,龙门,据《后汉书•李膺传》载,李膺当时名声很大,被他接待的读书人,感到庆幸,称为登龙门。后来往往把登龙门用来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荣耀。 这两句话,前者意思是说,过些时候将到父亲那里去接受教诲。后者,用来比喻由于谒见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这里含有对阎公的奉承。 ○18、“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前者,事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杨得意是汉武帝时一位掌管天子猎犬的官员,一次武帝读到《子虚赋》,连连称赞,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杨得意告诉武帝这篇赋是司马相如写的,于是武帝就召见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赋》上奏武帝,“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 后者,《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后世用“高山流水”比喻难得的知音、知己。 这两句,前者是说如果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推荐自己的人,司马相如就只能抚凌云之赋而自我惋惜了。后者是说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高山流水之曲又有什么羞愧呢? 这两句,重点在后一句,王勃的意思是说,这次自己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所以愿意在宴会上赋诗作文。 ○19、“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西南。晋朝王羲之曾和群贤宴集于此,赋诗作文,作有《兰亭集序》,文坛上传为佳话。梓泽:晋朝石崇的金谷园,又名梓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亦曾有文人聚会于此。 这两句是说,当年兰亭宴集的盛况已成陈迹,繁华的金谷园也早变为一片废墟;要表达的意思是,用来衬托前句“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20、“请洒潘江,各倾陆海”。 潘江陆海: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 这里用来形容众宾客的文才。这两句是说,敬请在座的诸位嘉宾,就象陆机、潘岳那样,各尽其才,写出精彩的诗篇吧。 4、名句欣赏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确实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句, 但王勃的句子较原句更真实自然,优美动人。落霞在天上飘动,白鹭在空中翱翔,红白相映,色彩鲜明;晚霞原本是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他与有生命的飞鸟并提,构成了鲜活有趣的画面。 5、写景富于变化(见幻灯片) 四、美读背诵 (一)、美文美读(多媒体) 1、注意节奏。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如:豫章/故郡。 六字句可以有五种读法: 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②、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 ③、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④、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可以有四种读法: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③、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都督/阎公/之雅望。 2、注意意义。 本文中,上、下联的关系大致可分四种: ①、并言二事,如“物华”一联,上联说物美,下联说人美。 ②、合言一事,如“家君”一联,合起来说自己因省亲而有幸参加这次盛会。 ③、有主有宾,如“望长安”一联中,上为主,下为宾;地势极”一联“中,上为宾,下为主。宾者,只有陪衬、烘托的作用;主,才是作者正意所在。 ④、重言一事,如“时运”一联,“时运”即“命途”。 3、体会情感,这是诵读的重点。 (二)、背诵2-3段。 五、拓展 完成课后“练习”三——比较《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之异同: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都是在全面描述了聚会盛况之后,“兴尽悲来”,由写景、叙事转而抒发感慨和议论。 《兰》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指出“死生亦大矣”,批评了当时泯灭生死的差别、将生死等同起来的虚无思想。《滕》则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与不平,虽有自我宽慰、振奋之词,而终不免彷徨、痛苦。 总的看来,这两篇文章分别折射着它们各自所产生的时代的面影: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崇尚玄学的风气,不可避免造成士大夫们群体精神上的敏感而缺乏生机;初唐时期,除旧布新,然而整个社会还不够革新、开放,因此,青年才俊虽有积极进取的雄心,却又深感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六、教学反思 鲁发福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