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叫游学(Study Abroad),它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马可波罗周游中国,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中外学者访问交流,其实质就是游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走都是增进学识,培养品质,开阔眼界的好方法。还记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哪里吗?《岳阳楼记》也好,《醉翁亭记》也好,无非都是游山玩水的结果。今天,我们没有机会“游山玩水”,更无从游出境界,玩出水平,但我们可以体验古人怎么游出境界,玩出水平。请打开课文《游褒禅山记》。

二、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三、读课文

第一遍齐读,读准字音。读完后,纠正认读错误,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读音。

第二遍齐读,读出韵味。读完后,指出断句的不足(解决节奏问题)、语气的不足(解决文言文虚词在文章韵味中的重要作用,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读法上的不同)

第三遍默读,理解文意。

1、下发点读用《游褒禅山记》。在读准字音、揣摩韵味的基础上,尝试用点读法脱离书本初步翻译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句。

2、互相探讨,尝试解决一部分不懂的字、词、句。

3、打开课文,对照注释,再解决一部分不懂的字、词、句。

4、课代表收集全班尚存的疑难点,归类后上交老师。

第二课时

1、抽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抽读

(2)抽字词句掌握情况

2、共同探讨尚存的疑难问题。

讲清文意推断方法或理解过程

3、归纳重要虚词、实词、文言句式

(1)重要虚词归纳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它的)址     以故其( 那  )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那)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它)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其(代石碑)文漫灭,独其(代碑文)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它,代华山洞)下平旷

问其(它的)深,则其(那些)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助词,无义)进愈难,而其(助词,无义)见愈奇

然视其(它的)左右    盖其(它,代洞)又深,则其(代游客)至又加少矣

既其(助词,无义)出,则或咎其(那些)欲出者,而余亦悔其(自己)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他们,代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表反诘语气)孰能讥之乎

后世之谬其(它的)传而莫能名者

多媒体出示“其”的相关知识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在)其址   于(对)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至于(表处所,可以不译)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于(对)人为可讥   余于(对)仆碑



以(因为,介词)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因为,连词)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由山以(   )上五六里         以(因为,连词)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近,则游者众;险以(同上)远,则至者少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表承接关系)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用来,表凭借的手段)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表凭借,用来)至焉   余于仆碑,又以(因,由,介词)悲夫古书之不存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古今同义)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而(表承接或并列)卒葬之   而(因而)记游者甚众

其进愈难,而(然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因而)欲出者

来而(表承接)记之者已少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表并列)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而且,表递进关系)无不在也

而(然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因而)人之所罕至焉

至于幽暗昏惑而(却)无物以相(xiàng)之

尽吾志也而(却)不能至者

(2)重要实词

做研讨与练习二

(3)多媒体归纳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重要句式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讨:

1、一般游记怎么写?本文怎么写?

游记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它通过描写记叙旅游过程中的见闻,如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主要有定点换景、定景换点和移步换景等写法。

本文以什么为主?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有记叙吗?有。

哪些是记叙?

第一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

第二段全是记游,先略述前洞、后洞概况,突出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好游者不能穷”。然后详写游后洞经历。

第一段为什么要写考证山名由来?

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第四段)议论埋下伏笔。

第二段游览后洞,写了哪些美景?没写什么美景。

重点写什么?

半途听了倦怠者的话怕火把烧尽,退出洞来,后悔万分。

为什么这样写?引出下文(第三段)议论。

2、在第三段中作者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主要围绕哪三个字展开?

志、力、物

讨论:结合课文,三者之间,你认为哪一点最重要?为什么?

“志”。“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尽吾志”的理解。

首先要有自己的志向。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非有志者不能至”。

作者认为人应该立下什么志向?要看到险远之处的奇景异观——远大的志向。

为什么“志”的前面用“吾”来修饰?

强调志向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只有有自己的志向,才能不人云亦云,“随以怠”,才能愈深愈进。

你觉得“凤姐”“芙蓉姐”“小月月”“我爸是李刚”等有作者认为的“志”吗?“旭日阳刚”组合呢?

其次要尽自己的志向。

“尽”是什么概念?竭尽,毫无保留。

尽志其实就是尽什么?

尽力,尽物。竭尽全力,竭尽一切有利条件。

竭尽全力意味着什么?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没有手,学会用脚弹钢琴;不能动,学会用脑来思考;父亲瘫痪,母亲跑路,天真少儿苦撑家的幸福; 

“听不见全世界的声音,就让全世界听见你的声音;看不到世界,就让世界看到你”

你有相助的“物”吗?

每个人都有。“物”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陪伴一生的母爱、友情、鼓励、期盼、爱心……其他精神力量。竭尽一切有利条件,意味着让母爱点燃前行的动力,让期盼成为奋起抗争的勇气,把激励看做冲锋陷阵的号角,把爱心当做决战沙场的擂鼓……

3、齐读三、四段,再次感悟“志”“力”“物”三者的含义和关系

4、尝试背诵

5、作业布置:完成本课基训

附:课文点读练习

褒禅山亦谓(  )之(  )华(huā)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  )其(  )址(  ),而(  )卒(  )葬之(  );以(  )故其(  )后名(  )之(  )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  )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  ),以(  )其(  )乃(  )华(huā)山之(  )阳(  )名(  )之(  )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  )道,其(  )文(  )漫灭(  ),独其(  )为文(  )犹(  )可(  )识(  )曰“花山”。今言(  )“华(huā)”如“华(huá)实”之(  )“华(huá)”者,盖(  )音谬(  )也。 

  其(  )下平旷,有泉侧(  )出,而(  )记(  )游(  )者(  )甚(  )众(  ),所谓前洞也。由山以(  )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  )甚(  )寒,问其(  )深,则(  )其(  )好(  )游者(  )不能穷(  )也,谓之(  )后洞。余与(  )四人拥(  )火以(  )入,入之(  )愈深,其(  )进愈(  )难,而(  )其(  )见愈(  )奇。有怠而(  )欲出者(  ),曰:“不出,火且(  )尽(  )。”遂与(  )之俱(  )出。盖(  )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  )视(  )其(  )左右(  ),来而(  )记之(  )者已少。盖其(  )又深,则其(  )至(  )又加(  )少矣。方(  )是(  )时,余之(  )力尚(  )足(  )以(  )入,火尚足以明(  )也。既其(  )出,则(  )或(  )咎(  )其(  )欲出者,而(  )余(  )亦悔其(  )随之(  ),而(  )不得(  )极(  )夫(  )游之(  )乐也。 

  于是(  )余有叹(  )焉(  ):古人之(  )观于(  )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  )其(  )求思之(  )深而(  )无不在也。夫(  )夷(  )以(  )近,则(  )游者众;险以(  )远,则至者少。而(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  ),常在于(  )险远(  ),而(  )人之(  )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  )止也,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  )又不随以(  )怠,至于(  )幽暗昏惑(  )而(  )无物以(  )相(xiàng)(  )之(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于(  )人为(  )可(  )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孰(  )能讥之乎(  )?此余之(  )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  )悲(  )夫(  )古书之(  )不存,后世之(  )谬(  )其(  )传而(  )莫能名(  )者(  ),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学者(  )不可以(  )不深思而(  )慎取之(  )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安王某记。

 

郑小明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